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约20%~25%的癌症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患者合并肺浸润(LI),FNLI治疗失败率和病死率高,抗生素治疗通常复杂且昂贵。多数情况下,致病原不明,检出的微生物常为多重耐药菌、真菌或病毒等,且常与潜在的恶性肿瘤肺转移、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等相混淆,造成诊治困难。最近,德国血液肿瘤学会感染性疾病工作组(AGIHO)发布了2015 FNLI患者临床诊治的更新指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除外),对FNLI影像学诊断、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组织学检查、微生物学发现的临床评估做出了详尽的推荐,并提出了FNLI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案,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本文对此做一解读,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治FNL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neutrophilicleukemia ,CNL)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骨髓增生紊乱 ,极易与其他慢性中性粒细胞的病变 :类白血病反应 (LR)、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慢性粒 单细胞白血病 (CMML)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有交迭 ,常规诊断易误诊 ,需要加以鉴别。本文收集 3例CNL患者进行有关诊断与治疗的分析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1989~ 2 0 0 2年符合CNL诊断者 ,男 2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2 7岁。临床特征均为肝脾肿大 ,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 ,无Ph1 染色体。1 2 方法 检查患者外周血、骨髓涂片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报告2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及幼稚粒细胞不高,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Ph染色体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例1服用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1个月好转出院,失访.例2诊断后因患者经济原因自动出院,失访.结论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须结合临床表现、骨髓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诊断,并加强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疾病期增强活化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异常免疫应答.最近报道了一种中性粒细胞亚群,即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部分分离出的低密度粒细胞(low-density granulocytes,LDGs).LDGs的表型和功能不同于循环中性粒细胞,其具有促炎性和致病性功能,包括内皮细胞毒性和合成干扰素-Ⅰ的能力.此外,LDGs容易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low-density granulocytes,NETs),NETs促进自身抗原外显与器官损伤.阐明LDGs的的致病作用,有可能为SLE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设计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本院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7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72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血小板CD40L与血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小板CD40L水平(3.96±2.36)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3.77±2.53,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66和0.519,均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适用于临床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A)的方法,并作临床初步应用。方法采用FCM,以前向散射和侧向散射参数区分全血标本中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设定粒细胞门,用CD16b-藻红蛋白(PE)和CD177-别藻蓝蛋白(APC)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中性粒细胞中表面表达CD16b和CD177抗原细胞的百分率。用所建方法检测健康对照32名,确定参考范围,以此作为判断受检者血液中抗CD16b或CD177抗体存在与否的依据。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4.0×109/L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2.8×109/L的59例患者的CD16b和CD177百分率,并对其中中性粒细胞表达CD16b和/或CD177百分率低于参考范围(即判为相应抗体阳性)的患者给予激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健康人群中性粒细胞中表达CD16b和CD177的百分率分别为98.36%±1.53%和74.95%±11.07%,据此分别确定了健康人群中性粒细胞表达CD16b和CD177的参考范围分别为CD16b〉95.36%、CD177〉53.25%(即〉x珋-1.96s)。59例患者中有23例(39.0%)ANA阳性,其中ANC〈2.0×109/L患者的ANA阳性率(50.0%)远高于ANC〉2.0×109/L患者(27.6%)。ANA阳性患者经激素治疗后,WBC和ANC上升。结论 FCM检测抗中性粒细胞CD16b和CD177抗体是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IN)实验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有助于AIN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经常应用于细菌感染的ICU患者,但其对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时中性粒细胞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最近德国学者报道了克林霉素对于健康志愿者和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影响。试验中分别抽取健康志愿者和脓毒症患者静脉血。将中性粒细胞分别置于含克林霉素0、5、2 5和12 5 m g/ L的培养基中孵育,并进行细胞计数分析。结果:脓毒症和MODS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健康志愿者。克林霉素能抑制脓毒症伴MODS患者因f ML P(一种粒细胞刺激剂)引起的氧化应激,并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而健康志愿者和单纯脓毒症患者无上述…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又称Churg-Strauss综合征,是一种以哮喘、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和全身性血管炎为特征的罕见的系统性血管炎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全身各个系统均可受累,缺乏特异性,因此容易误诊、漏诊。近期我科收治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回顾本例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诊治经过,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诊断经验、ANCA阴性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孟鲁司特钠与本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中PCT和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与原发性肾病综合患者激素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6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均采用激素治疗,检测患者血中PCT和CD64水平与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及临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根据PCT和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中位数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结果发现PCT和中性粒细胞CD64高水平和低水平组患者血清中血肌酐、蛋白、尿蛋白以及病理类型对比无差异,高水平PCT患者激素敏感为15例明显低于低水平组21例,高水平中性粒细胞患者激素敏感为14例,高水平PCT患者急性肾衰竭、感染、血栓分别为8、10、6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患者,高水平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急性肾衰竭、感染、血栓分别为7、11、6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PCT和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与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生性综合征。临床上以白细胞及中性成熟粒细胞持续增多、脾大为主要特征,极易误诊。现将误诊2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72岁,脾肿大伴白细胞及中性成熟粒细胞增多5年,曾2次住院,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LR),抗感染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观察吉西他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及bcr/ablmRNA的作用,收集CML慢性期、急变期患者的及骨髓象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骨髓液,分为吉西他滨组(加入吉西他滨,调整浓度为10μg/ml)和对照组,培养48小时后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标本骨髓G-CSFR的表达率;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标本bcr/abl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吉西他滨组CML慢性期、急变期患者及骨髓象正常者骨髓G-CSFR的表达率分别为(50.72±8.57)%、(36.32±4.25)%和(59.42±7.62)%。对照组CML慢性期、急变期患者及骨髓象正常者骨髓粒系G-CSFR的表达率分别为(45.42±6.52)%、(30.58±5.68)%和(58.56±5.54)%。两组CML患者骨髓G-CSFR的表达率分别与骨髓象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ML慢性期患者与急变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吉西他滨组CML患者G-CSFR的表达率与未加药组相应组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吉西他滨组CML慢性期、急变期患者bcr/abl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吉西他滨组与对照组、CML慢性期、急变期患者G-CSFR表达率与bcr/abl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下,吉西他滨可以提高CML慢性期、急变期患者骨髓G-CSFR的表达率,对bcr/abl mRNA表达的作用不明显,CML慢性期、急变期患者G-CSFR表达率与bcr/abl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淋巴增强因子1(1 ymphoid enhancer factor 1,LEF1 是Wingless-type (Wnt)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转录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Leukemia,ALL)中LEF1基因突变、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基因组DNA扩增、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131例初发成人ALL患者中LEF1基因突变和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参数和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本组131例成人ALL患者中LEF1突变率3.1%(4/131),均为点突变(位于外显子2和3);初诊时外周血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中位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百分比在LEFl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70.6×109/L vs 26.2×109/L,P=0.010;81.0% vs 57.0%,P=0.014);费城染色体阳性ALL和高危患者比例LEF1高表达组显著高于低表达组(66.7% vs 36.5%,P=0.038;79.2% vs 56.2%,P=0.044).结论:LEF1高表达在成人ALL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G-CSFRⅣ型异构体在成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19例正常骨髓造血干细胞为对照,利用定量RT-PCR检测正常对照、99例成年AML和34例ALL患者的G-CSFR Ⅳ/G-CSFR Ⅰ型异构体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对其中84例AML(非M3)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化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S-FR Ⅳ/G-CSFR Ⅰ相对表达水平在AML患者较ALL患者及正常造血干细胞组高,而G-CSFR Ⅳ/G-CSFR Ⅰ的相对表达水平在ALL患者组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ML(非M3)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显示,G-CSFR Ⅳ/G-CSFR Ⅱ相对高表达的患者比低表达的患者的临床CR率低.G-CSFR Ⅳ/G-CSFR Ⅱ相对表达水平与AML(非M3)患者的性别、年龄、幼稚细胞比例、FAB分型、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所作的危险分层之间无相关性.结论:G-CSFRⅣ异构体异常高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差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进行诊断。方法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以发现其基因突变,进行家系调查以期发现遗传规律。结果先证者APTT和PT显著延长,FV:C为3.5%,FV:Ag为1.47%。F5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F5基因外显子区共有7处与GenBank AY364535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外显子10区的C38591T杂合突变导致产生1个终止密码(R506Term),外显子13区的C47504T纯合变异导致编码氨基酸L1369F替换,该变异被证实为基因多态性。家系分析表明,前者遗传于先证者母亲,后者遗传于其父母双亲。结论通过表型检测、家系调查和基因诊断,明确该先症者为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C38591T杂合突变产生终止密码是导致先证者FV缺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1例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探讨其基因突变。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例符合“根特标准”的MFS患者FBN1基因65个外显子中的9个(24~32)进行扩增,并直接测序。结果:在该MFS患者的第24外显子检测到新突变3069G〉T.该突变以往无报道。结论:该患者FBNI基因第24外显子存在点突变3069G〉T,可能为该MFS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阐明NOTCH1突变在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通过对42例成人T-ALL患者外显子(exon)26/异二聚体N末端(HD-N)、exon27/异二聚体c末端(HD-C)、exon28和exon34/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PEST)区域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研究NOTCH1突变的发生率、突变位点和类型、突变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显示,本组成人T-ALL中NOTCH1突变率66.7%(28/42),共发现45种NOTCH1突变,最多见于HD-N(48.9%,22/45)和PEST(40.0%,18/45);HD-N结构域突变最多位于氨基酸位点1575(L1575P)(25.O%,7/28),PEST结构域突变最多位于氨基酸位点2443(14.3%,4/28);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者NOTCH1突变组显著高于无突变组(91.7%vs 54.5%,P=0.021);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比例超过50%者突变组显著高于无突变组(95.8%vs 57.1%,P=0.006);流式免疫表型CDl0阳性表达率突变组显著高于无突变组(51.9%vs0%,P=0.006)),CD15和CD11b阳性表达率突变组显著低于无突变组(分别为5.3%vs 42.9%,P=0.047和0%vs57.1%,P=0.002)。结论:成人T-ALL的NOTCH1突变具有不同于儿童的突变特征和预后意义,而且中国成人T-ALL的NOCH1突变与西方国家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旨在评估NPM1、FLT3和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突变与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及生存情况的关系。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8例初治AML患者,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NPM1、FLT3和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这些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NPM1突变患者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4.1%,在正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为26.7%。NPM1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偏高(P〈0.05),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高(P〈0.05),CD34低表达(P〈0.05),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CD117和HLA-DR表达水平、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AML患者中9例(11.5%)FLT3-ITD突变阳性,3例FLT3-TKD(3.8%)突变阳性,无同一患者同时发生这两种突变;FLT3-ITD突变者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5),总生存率偏低(P〈0.05),多见于正常核型(P〈0.05),而在性别比例、年龄、外周血血小板数、血红蛋白浓度、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TKD突变例数较少,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6例(7.7%)C-KIT突变阳性。C-KIT突变在异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较高(P〈0.05),复发率较高(P〈0.05),总生存率较低(P〈0.05),而在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象、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M1、FLT3和C-KIT突变检测有利于指导AML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在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常表现为复发时间短及易出现ABL激酶区突变现象.为进一步研究Ph+ ALL患者使用TKI治疗后易复发特点,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了35例TKI耐药Ph+ALL患者ABL激酶区突变.结果发现,77.1%(27/35)患者存在ABL激酶区突变,其中T315I突变患者占ABL激酶区突变患者55.6%,特别是首次发现G∶C→A∶T突变Ph+ ALL患者占总ABL激酶区突变Ph+ ALL患者77.8% (21/27),包括T315I、E255K和E459K.其次,8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ABL激酶区突变Ph+ ALL患者染色体均为复杂核型,5例染色体由初诊单纯t(9;22)进展为复杂核型的TKI耐药Ph+ ALL均出现ABL激酶区突变;并且,尿嘧啶-N-糖基化酶2(UNG2)在耐药Ph+ ALL组中转录水平表达显著低于初诊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细胞核内UNG2缺失能增加G∶C→A∶T突变几率.结论:中国人群TKI耐药Ph+ ALL具有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和高度基因组不稳定性.耐药Ph+ ALL患者低表达UNG2可能是耐药Ph+ ALL患者发生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静  李怀远  郁婷婷  傅启华 《检验医学》2010,25(12):925-928
目的对1例血小板无力症(GT)患者进行实验诊断,分析引起血小板膜糖蛋白(GP)缺陷的突变基因。方法通过对先证者凝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出血时间、GPⅡb/Ⅲa(CD41/CD61)含量等项目的检测和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及分布的观察,进行临床表型诊断。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测序的方法,分析先证者GPⅡb/Ⅲa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家系成员仅在相应突变区域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以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进行分析,以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先证者凝血常规检测和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表现为对多种生理性诱聚剂反应低下,但对瑞斯托霉素反应正常,血块退缩不良;流式细胞术检测CD41、CD61含量显著降低;血涂片中血小板散在,无聚集现象。经测序,发现先证者GPⅡb基因23号外显子存在18183A〉C杂合变异,导致GPⅡb蛋白Q778P替换。与100名健康对照者测序比较,排除基因多态性,证实其为基因突变。结论 GPⅡb基因的Q778P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先证者患GT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