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绒毛膜羊膜炎(CA)对小于34周早产儿在婴儿期体格及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且出院后随访至纠正年龄12个月的小于34周早产儿共78例,根据胎盘病理有无CA,分为CA组(A组)早产儿41例、非CA组(B组)早产儿37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在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的足月儿33例(C组),分析比较三组婴儿期的体格生长指标﹑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及神经运动发育的差异。结果 1)纠正年龄6月龄时A、B组体重及身长发育落后于C组,纠正年龄12月龄时B组身长发育落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纠正年龄6月龄时A组MDI、PDI得分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年龄12月龄时三组婴儿MDI、PD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年龄6、12月龄时A、B两组早产儿20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绒毛膜羊膜炎暴露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在婴儿期发生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贝莉婴儿发育量表-Ⅱ(BSID-Ⅱ)方法评估早期干预对晚期早产儿(LPIs)早期神经心理和视觉发育的影响,为有效开展系统的早产儿早期干预及评估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LPIs干预组(A组)、LPIs对照组(B组)、足月儿(FTIs)对照组(C组)进行定期随访,并对A组实施早期干预;于矫正月龄3+0.7、6±0.7、12±0.7时对三组随访婴儿进行FVEP、BSID-Ⅱ评估。结果 1)FVEP 评估①A组3、6、12月龄P1均值为165.59、131.91、102.20。②A组随月龄增大P1均值逐渐接近C组,12月龄C、A两组P1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LPIs经干预后脑视觉神经发育速度加快。2)BSID-Ⅱ评估①A组对3、6、12月龄PDI均值为89.6、94.5、102.8;MDI均值为88.9、95.3、101.4;C组PDI 均值为103.2、103.7、108.2;MDI均值为100.7、104.3、106.1。三组间各月龄C组PDI、MDI均值最大。②A组PDI、MDI均值随月龄增大逐渐接近C组,但12月龄C、A两组PDI、MDI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LPIs经干预后脑精神运动发育速度加快,但仍落后于足月儿。结论 LPIs的视觉、认知及运动发育水平虽正常但落后FTIs,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其该发育水平。婴儿1岁以内视觉发育呈非匀速水平,对LPIs早期干预,矫正6月龄后见追赶式发育。LPIs干预后6月龄综合发育水平优于单纯的视觉发育水平。建议两种评估方法结合使用,起到优势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出生胎龄的早产儿矫正24月龄内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早产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随访胎龄为23~36+6周的4 077例早产儿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其中男2 283例,女1 794例;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早期早产儿(28~31+6周)、中期早产儿(32~33+6周)和晚期早产儿(34~36+6周)。体格发育采用Z值法,神经心理发育采用贝利Ⅱ量表评估。统计分析各组年龄别体重Z值(WAZ)、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头围Z值(HCZ)、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并绘制各矫正月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1)各胎龄组各矫正月龄相应体格发育指标(包括WAZ、LAZ、HC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各体格发育指标均小于其余胎龄组(P<0.05),其他三组在矫正1、3、6及12月龄内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矫正18及24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早产儿组各矫正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组WAZ及LAZ在矫正40周至矫正6月呈上升趋势,但在矫正6月至矫正18月出现下降趋势(F=5.572、4.867,P<0.001)。而各胎龄组HCZ在矫正40周至矫正24月总体呈现下降趋势(F=3.095, P=0.006)。2)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MDI及PDI均小于其余胎龄组(F=22.134、31.729, P<0.05)。早、中、晚期早产儿三组的MDI及P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MDI在矫正6月至矫正24月龄呈下降趋势(F=8.972,P<0.001)。结论 早、中、晚期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基本达到适宜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而超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的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促进早产儿发育的效果,为开展高危早产儿随访监测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早期发展门诊(研究组)和普通门诊(对照组)随访的高危早产儿各71例,研究组采取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的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方式。动态监测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矫正月龄12个月内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矫正1月龄仅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9,P<0.05);矫正3、6、12月龄研究组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得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正3、6月龄20项神经运动发育的通过率较对照组提高(χ2=4.064、8.414,P<0.05),且随着月龄增长,研究组的通过率上升较为明显。研究组矫正12月龄智能缺陷、运动落后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769、5.182,P<0.05)。结论 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能促进高危早产儿早期发展,同时还可降低高危早产儿智能缺陷、运动落后的发生,有利于脑损伤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危早产儿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早期发育商的影响,为开展系统的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以家长积极参与早产儿早期干预的早产儿为干预组,家长因各种原因不愿参加干预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对干预组的早产儿进行定期随访并实施早期干预,每月采用鲍秀兰教授简化的20项神经运动检查进行评估,于纠正6月龄时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测试。结果 纠正6月龄时20项神经运动评估异常项目≥3项的比例,干预组为8.6%,未干预组为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P<0.05);异常项目≥1项的比例,干预组为20%,未干预组为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P<0.05);纠正6月龄时《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婴儿除大运动能区外,其余4个能区的DQ值均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细动作t=4.81,适应能力t=3.42,语言t=5.33,社交行为t=3.45,P均<0.01)。结论 有效的早期综合干预可改善早产儿神经运动发育,对早产儿早期发育商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卧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症状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6-9月在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居住的128例老年卧床患者,根据卧床不起诊断标准将其分为 A、B、C 三个等级,将不同卧床级别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之后的8周,通过Barthel指数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30,GDS-30)来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抑郁症状。 结果 干预前各等级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G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8周,A、B、C卧床级别的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ADL评分显著上升[A级:(68.70±5.68)vs.(83.69±8.29), t=11.247, P<0.001;B级:(52.50±5.26)vs.(74.75±9.39) , t=15.112, P<0.001; C级:(31.36±5.81) vs.(34.32±5.19), t=2.891, P=0.009],GDS评分显著下降[A级:(13.39±4.08)vs.(10.04±4.33), t=-3.076, P=0.006;B级:(15.51±4.83)vs.(11.90±4.29) , t=-5.190, P<0.001; C级:(18.23±4.93) vs.(14.50±5.46), t=-3.582, 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对照组干预前后ADL评分[A级:(68.81±6.51)vs.(70.00±7.07), t=1.588, P=0.135;B级:(53.64±4.92)vs.(55.45±5.96) , t=1.789, P=0.088; C级:(30.75±5.45) vs.(31.25±4.55), t=0.567, P=0.577]、GDS评分[A级:(13.52±4.78)vs.(13.10±4.39) , t=-1.752, P=0.095;B级:(16.36±5.20)vs.(15.14±5.15) , t=-1.618, P=0.121; C级:(19.10±5.95)vs.(19.30±6.03) , t=1.453, P=0.1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卧床级别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的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提高老年卧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延缓卧床不起的进程,减轻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产对婴幼儿智力、运动发育及视觉认知能力的影响,为开展早产儿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纵向随访方法,选取曾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55例早产儿(其中:极早产儿 25例,中晚期早产儿30例)作为研究组,40例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应用Bayley-Ⅱ婴幼儿发育量表在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时进行评估,用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al Index,MDI)、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al Index,PDI)和视觉项目通过率表示。结果 极早产儿各校正月龄MDI、PDI均较正常足月儿落后(P<0.05);中晚期早产儿仅在校正12月龄和24月龄MDI得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校正月龄PDI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极早产儿组视觉项目通过率为46.3%,中晚期早产儿为61.5%,对照组为74.4%。 结论 早产对婴幼儿的智力、运动及视觉认知发育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在极早产儿中尤为明显,应尽早实施早期干预,促进早产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影响, 为儿童的优育优教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7年9-12月出生于中山市并在中山市博爱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正常新生儿88人, 随机分为干预组46例, 对照组42例。两组均定期随访, 干预组除一般养育指导外, 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负责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个体化指导, 并定期组织培训课程的学习等。在婴儿1~4个月和2.5~3岁完成儿童气质量表, 2.5~3岁时采用幼儿人格发展趋向量表(Personality Tendency Scale for Children, PTSC)、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ldren's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hildren's Developmental Center of China, CDCC)等标准化工具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PTSC(t=4.276, P<0.001)、CDCC[智力发育指数MDI(t=4.775), 运动发育指数PDI(t=2.559), P均<0.05]的各项平均分及气质特点(χ2 =17.636, 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的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能显著促进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0~3岁是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纠正胎龄1周早产儿与生后1周足月儿的认知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早产儿早期认知特征。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足月儿(1~7 d)30名、早产儿(纠正胎龄1~7 d)15名。采用听觉oddball范式,记录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ERP),对两组进行Fz、Cz导联P2、N2波面积比较分析。结果 1)Fz导联,P2、N2波面积早产儿组均小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3,P=0.039;t=2.230,P=0.031);2)Cz导联,P2、N2波面积早产儿组均小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P=0.041;t=2.179,P=0.035)。结论 早产儿(纠正胎龄)第一周感知、识别声音等认知功能落后于同日龄足月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单胎早产儿与自然受孕(NC)单胎早产儿出生结局、婴儿期认知发育水平的差异,为ART受孕单胎早产儿的早期全面健康发展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期间纳入28例ART早产儿与34例NC早产儿并收集相关信息,并于6月龄、12月龄进行体格检查和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测评(儿心-2016版)。结果 ART单胎早产儿父母生育年龄(t=2.536、2.055)、妊娠合并症发生率(χ2=11.442)、剖宫产率(χ2=6.115)、低出生体重率(χ2=4.736)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身长以及6月龄和12月龄身长、体重及增长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单胎早产儿6月龄总发育商、精细运动、语言发育商(92.23±8.15、88.38±7.64、89.95±12.35)均低于NC组,警示行为发育商(3.57±3.12)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163、2.142、2.467,P<0.05); 12月龄时两组早产儿认知发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受孕单胎早产儿胎儿期面临更多不良高危因素,婴儿期体格发育水平与NC类似,婴儿早期应加强精细运动和语言能力促进,注意孤独症可疑行为筛查,以促进其早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行早期干预对早产小于胎龄儿的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为早产高危儿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2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小于胎龄儿做为观察组(n=103), 分别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给予早期干预, 将此前在本院住院的早产小于胎龄儿但并未实行早期干预措施的患儿做为对照组(n=89), 记录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指标, 并于关键年龄行0~1岁20项神经运动评估(INMA)及贝利婴幼儿发育(BSIDⅡ)评估, 将两组患儿上述检查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矫正年龄6、12月龄时, 体重、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12月龄时两组间头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0, P=0.032)。矫正年龄18月龄时, 体重、身长及头围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 -3.381, -2.627, P<0.05)。矫正年龄6月龄时体重及头围的追赶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χ2 =3.891、4.444, P<0.05), 矫正年龄18月龄身长的追赶率观察组亦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16, P=0.034);矫正年龄6月龄前行INMA提示观察组矫正年龄4月、5月时INMA异常率较对照组低(χ2 =4.401、4.786, P<0.05), 矫正年龄12月龄及18月龄时运动发展指数(PDI)及智力发育指数(MDI)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645、3.492、2.427、2.437, P<0.05)。结论 对早产小于胎龄儿进行早期干预, 可以促进其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 有利于早期实现追赶生长,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实现此类高危儿健康生长轨迹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预后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脑损伤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诊断脑白质损伤,出院后在本院儿童健康发展中心随诊至矫正胎龄12月的131例早产儿的资料,分为母乳喂养组(n=69)和人工喂养组(n=62)。比较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期间日增体重、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院内感染率、以及在住院期间所患疾病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矫正2、6、12月龄体重,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总运动发育商和小儿神经运动心理发育评分。结果 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率(25%)和早产儿脑室白质周围白质软化发病率(11%)比人工喂养组低(5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χ2=4.431、5.380,P<0.05);矫正2月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总运动发育商(95.5±8.8)较人工喂养组(91.1±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8,P<0.05)。结论 母乳喂养对早产儿脑室白质损伤预后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34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婴儿期进行系统随访,观察其体格及神经发育的改变。方法 收集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且出院后随访至纠正年龄12个月的<34周RDS早产儿49例(RDS组)、<34周非RDS早产儿36例(非RDS组),RDS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RDS组与重度RDS组。以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随机抽取的足月儿30例(足月儿组)。纠正年龄0~6个月每个月随访1次,6~12个月每2个月随访1次,每次随访均行体格及神经发育评估,纠正年龄6个月及12个月按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估发育智商。结果 RDS组出院时、纠正年龄1、2、3、6、12个月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或生长发育迟缓率分别为71.4%、27.5%、20.5%、20.0%、12.1%、8.3%;RDS组、非RDS组在纠正年龄6个月时MDI、PDI低于足月儿组,20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纠正年龄12个月时PDI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S组与非RDS组、轻度RDS组与重度RDS组体格及神经发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4周RDS早产儿纠正年龄3个月内追赶性生长较明显,其婴儿期体格及神经发育与非RDS早产儿无明显差异,纠正年龄6个月时神经发育落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实施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的效果, 为完善多学科合作的早产儿随访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7月1日-2018年7月31日, 从同济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268例, 纳入高危新生儿随访项目, 早期随访患儿为对照组(n=185), 给与常规出院指导与随访, 后期随访患儿为干预组(n=83), 实行随访质量改进措施, 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在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随访率以及6月龄Gesell 评分。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随访率在纠正月龄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随访率均较对照组增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7.965, P<0.05);纠正月龄6个月时干预组应物能和应人能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3.661, P<0.05)。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规律随访的早产儿, 其在大运动及应物能方面得分均高于未按规律随访的患儿(F=8.486、7.056, P<0.05)。结论 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可提高随访率, 间接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