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切口(右胸肋间切口或胸骨上段切口)60例(微创组),常规胸骨正中切口248例(常规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例,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对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常规组(分别为233.00±36.34min vs 215.42±35.57min,106.27±27.64min vs 89.13±22.89min,84.35±23.02min vs 69.08±21.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小于常规组[2(2-3)天vs 3(2-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术后当天引流量小于常规组[360(230-520)ml vs 495(360-6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新发房颤率低于常规组(10% vs 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并且术后引流量更少、新发房颤率更低、美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瓣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几十年来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主动脉瓣置换已经成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主动脉瓣置换术正朝着小切口、微创的方向发展,一些术前存在高危因素不宜行传统换瓣手术的老年人接受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临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该手术已成为国外主动脉瓣病外科治疗总数中高居第一的瓣膜手术。外科手术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状态下进行,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对高危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5岁,LVEF≤40%),外科手术的医院死亡率高达10%~33%,术后1年的病死率仍在20%左右。近10年来,已将微创小切口和胸腔镜技术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其创伤明显减小,能避免胸骨劈开,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但仍然需要体外循环,需要外科医生、体外循环的转流师、麻醉师的协调配合。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percutaneousaortic valve replacement,PAVR)是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出现的一个新领域,为主动脉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行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患者。其中胸骨正中小切口患者共36例,平均年龄(45. 86±14. 83)岁,男性21例(58. 3%),主动脉瓣21例,二尖瓣15例。肋间侧切口患者54例,平均年龄(56. 77±14. 83)岁,男性31例(57. 4%),主动脉瓣30,二尖瓣2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36对患者。结果:住院期1例患者侧切口主动脉瓣手术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小切口组患者在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显著短于侧切口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与肋间侧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相比,正中胸骨小切口患者有更好的受益,外科医生更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点。方法在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切口长7田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纵隔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尽管目前选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MI-AVR)已较广泛,然而关于其与常规经胸骨切开的主动脉瓣置换术(SS)相关预后对照研究罕见。本文意就选行两者的老人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限及死亡率等预后进行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43例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 手术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6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1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23例,三尖瓣置换(TVR)6例.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36例、Ⅱ级7例.结论 把握好手术时机,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30例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各种心脏瓣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并报告 130例临床结果。 方法  4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采用胸骨上段切口 ,其余手术均经胸骨下段切口。胸骨上段切口自胸骨上凹至第三肋间并向两侧横断胸骨 ,皮切口长度 5cm~ 7cm ;胸骨下段之皮切口自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 ,长度 9cm~13cm ,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第二或第一肋间处向右侧横断。手术采用常规体外循环 ,共行二尖瓣置换 6 6例 ,主动脉瓣置换 2 0例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 32例 ,二尖瓣成形 11例 ,单纯三尖瓣成形 1例。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 2 2例及三尖瓣DeVega环缩 35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分别为 6 3分± 2 9分、92分± 32分和 191分± 4 7分 ;平均气管插管 12小时± 5 2小时 ;平均住院 14天± 6 8天。术后胸液量平均 345ml± 197ml(5 0ml± 170 0ml) ,有 82例患者 (6 3% )未输血。 结论 正中经胸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 ,美观 (胸骨下段入路 ) ,创伤小 ,出血少 ,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 ,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基本方法和手术技术。  方法 :1999年 7月至 9月 ,对 8例马凡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以复合带瓣人工血管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基本方法包括胸骨上窝至乳头连线水平纵切口 ,长约 10~ 13cm,“J”形纵劈上段部分胸骨 ,股动脉、右心房或股静脉插管体外循环。  结果 :心肌阻断时间 5 8(5 4~ 6 7)分 ,体外循环时间 78(70~ 90 )分 ,总手术时间 4小时 15分 (3小时 2 0分~ 4小时 45分 ) ,术后住院时间 12 (9~ 2 5 )天 ,输血量 40 0 (0~ 16 0 0 ) ml,2例患者未输库血。全部患者康复出院。  结论 :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股动脉、右心房或股静脉插管体外循环 ,术野显露良好 ,创伤小 ,失血少 ,术后恢复快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传统正中开胸与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筛选了2016-2019年间在我院实施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共62例,其中31例实施了微创主动脉瓣置换,31例采用胸骨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倾向评分匹配之后,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组患者手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体外循环时间均较正中开胸组患者延长(57.3±5.4min vs 55.2±6.8min;91.2±9.6min vs 90.7±7.2),然而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7以及0.835)。然而,微创手术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少于正中开胸组(337.7±87.5ml vs 390.9±114.7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此外,微创组患者伤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正中开胸组(3.52±1.15 vs 5.00±1.6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可以获得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一样的效果,手术方式时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胸壁两孔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19例单纯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经过彩色超声诊断需做主动脉瓣置换.采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线2、3或3、4肋间3~5 cm孔式切口,腋前线或腋中线5肋间1 cm做腔镜辅助孔并做术中术后引流孔.特制钳阻断升主动脉,直视分支灌注停跳液,间断缝合置换主动脉瓣.结果 全组19例围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4例行Nick's法扩大瓣环.主动脉阻断时间35~87 min,平均52 min.ICU时间6~62 h,平均19 h.引流量50~320 ml,平均241 ml.住院时间4~15 d,平均7.5 d.术后5 d超声检查表明无明显瓣周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刀口感染及裂开.结论 改良腔镜辅助胸壁两孔法主动脉瓣置换术能较好地完成微创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外观比传统切口更易于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技术和结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患者资料,分为微创组(N=65)和常规组(正中开胸,N=182),胸骨上段小切口患者予以排除。微创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第三肋间胸骨旁小切口,直视下置换主动脉瓣。采用Logistic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主动脉瓣病变类别、心脏射血分数、心功能等级进行倾向评分匹配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匹配比例1:1,研究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的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结果:全组患者3例死亡,均为常规组病人(3/182,1.6%),微创组无中转开胸、无二次手术。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得出新的常规对照组(N=65),术前资料与微创组无差异;与该组相比,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103.6±37.2 vs 88.3±27.2 min, P=0.01; 68.3±18.6 vs 48.8±18.9 min, P<0.01);微创组术后ICU停留1.9±0.4天,住院8.4±1.8天,均显著低于常规组(2.4±0.9天,10.6±3.2天,P<0.01);微创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较少(281±53 vs 432±88ml,P<0.01)。两组间死亡率、深部切口感染率及输血率无显著差异(0 vs 1.5%, P=0.32; 0 vs 3.1%, P=0.15; 23.1% vs 35.4%, P=0.13)。 结论: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安全可行。该技术尽管增加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但可减少引流,加速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0 例VSD患者中48 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 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 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 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12~2019-03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了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9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所有患者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室引流管;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主动脉瓣膜,间断缝合瓣环,植入人工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无扩大手术切口或转为前正中开胸病例。手术时间(256.05±47.54)min,体外循环时间(110.79±23.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1.37±14.93)min,术中失血量(231.58±129.33)ml,术毕回输自体血(314.21±77.84)ml,库血使用量(257.89±238.20)ml。有8例(42.11%)患者未输库存血。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95±2.57)h,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29.16±10.76)h,术后引流管安置时间(3.47±0.77)d。患者手术切口长度(4.93±0.57)cm,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1例患者术中停机后发现主肺动脉间隙出血,直接修补困难,再次并行循环放空心脏后修补成功。1例患者术后并发右下肺不张,经治疗后复张。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58±2.24)d。患者术后随访(25.68±20.07)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值得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策略下高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远期预后以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年龄≥75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诊断为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病变且超声心动图证实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2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组(n=9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6.
<正>主动脉瓣疾病是一种常见病,伴随严重心脏移位则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常规手术入路很难完成手术,许多患者只能采取保守治疗。随着微创时代来临,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成为主动脉瓣微创手术常用手术入路,这也给我们治疗心脏移位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先天性单侧肺发育异常是一种少见疾病,现将我科1例因左肺先天性未发育致心脏左胸移位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的患者经左胸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1个月余入院,患者近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快走及活动量大时发作频繁,休息后减轻,既往40余年前查体发现左侧肺未发育,胸部CT检查:左侧肺蜂窝样实变,  相似文献   

17.
马松峰  乔峻  霍强  木拉提 《心脏杂志》2006,18(3):343-345
目的探讨各类胸部小切口瓣膜置换手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4年9月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103(男60,女43)例,年龄1665岁。主动脉瓣置换(AVR)应用胸骨正中上半小切口19例;胸骨旁小切口2例;二尖瓣置换(MVR)应用胸骨正中下半切口30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0例;另2例为三尖瓣置换(TVR)。结果103例患者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2.9%。术后胸腔引流量、输血量比同期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手术明显减少。痊愈出院的100例,切口甲级愈合。随访360个月,随访率91%。心功能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胸部小切口瘢痕小,术后出血和输血量均明显减少,减少了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72例行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51岁,病程2-18年,平均11.3年.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置换15例,二尖瓣瓣置换同时行三尖瓣Deve,成形术45例,二尖瓣置换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2例,术...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主动脉瓣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正中开胸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常用手术路径,但它的创伤大、术后康复时间长。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因为其创伤小及术后康复快开始逐渐兴起。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可以在不增加手术风险、不增加术后相关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下安全有效的进行主动脉瓣置换。目前,随着无缝线主动脉瓣的出现,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得到进一步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分别采用Venus-A瓣膜、J-Valve瓣膜对其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心电图表现,并统计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采用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有3例患者发生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发生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发生新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采用J-Valve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有3例患者发生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患者发生新发多源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1例患者发生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传导功能均于术后7-12 d恢复正常.结论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对患者行心电图监测,能有效检出其异常传导情况,从而能指导临床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进而能保障其术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