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评价术中即时三维导航系统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40例,其中利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21例,传统徒手置钉19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弯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有可比性(P0.05)。导航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徒手置钉组(P0.05),导航组置钉时间显著低于徒手组(P0.05)。采用Hitesh Modi椎弓根穿破分级标准评价置钉情况,导航组21例共置入螺钉292枚,0级278根(95.21%),1级11根(3.77%),2级2根(0.68%),3级1根(0.34%),4级0根;徒手组19例共置入螺钉314枚,0级269根(85.67%),1级21根(6.69%),2级19根(6.05%),3级3根(0.96%),4级2根(0.64%)。两组螺钉位置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无神经损伤或神经损伤加重表现,均未再次调钉。术前术后两组患者主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即时三维导航系统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置钉更安全、有效、精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天玑机器人辅助下螺钉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玑机器人辅助下的螺钉固定的56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观察置钉位置,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曝光次数、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等结果。结果:手术时间为(48.69±16.78)min/枚,术中出血量为(17.72±7.79)mL/枚,曝光次数为(15.84±5.44)次/枚,手术切口为(1.15±0.75)cm。置钉满意率为89.8%,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及脏器损伤,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3~31个月,所有患者无骨折移位,无感染,并于术后3~6个月内骨折愈合。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为(85.64±6.36)分。结论:天玑机器人辅助下螺钉固定微创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透视少,手术精确、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天玑机器人辅助下髋臼前柱顺行螺钉置入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天玑机器人辅助下髋臼前柱顺行螺钉置入的46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资料,观察置钉位置,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曝光次数、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等结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47.46±7.6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96±3.57)mL,平均曝光次数为(15.15±3.57)次,手术切口为(1.17±0.30)cm。术后CT扫描,置钉满意率为94.4%。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医源性血管、神经及脏器损伤。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8.89±3.6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内骨折愈合,无复位丢失。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平均为(85.64±6.36)分。结论:天玑机器人辅助下髋臼前柱顺行螺钉置入,手术精确、安全,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透视次数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成两组,常规开放性手术组患者选择常规开放性手术,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组患者选择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分析两组的脊柱骨折手术平均耗时、手术总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脊柱骨折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常规开放性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组平均耗时高于常规开放性手术组,手术总失血量低于常规开放性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加速骨折的愈合,减少失血和引流量,减轻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三代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置钉腰椎经肌间隙入路融合内固定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Wiltse入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32~74岁。48例患者均为单侧神经压迫症状,一侧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另一侧采用经Wiltse入路置钉。比较48例患者术前、末次随访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采用Richter分类标准及螺钉内聚角对比两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度,统计分析两侧置钉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采用Richter分类标准评价置钉准确度,机器人辅助下共置钉108枚,其中Ⅰ级101枚,Ⅱ级6枚,Ⅲ级1枚。徒手置钉104枚,其中Ⅰ级80枚,Ⅱ级20枚,Ⅲ级4枚。机器人辅助下置钉准确率为93.52%,徒手置钉准确率为76.92%,机器人辅助下置钉准确率显著优于徒手置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7,P=0.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椎弓根破坏情况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43例因脊柱病变需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21例、胸腰椎骨折9例、胸腰椎肿瘤11例、脊柱畸形2例,分别经后路进行椎间融合、骨折复位内固定、肿瘤切除内固定和脊柱矫形手术。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用Artis Zeego系统行锥束CT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必要时及时进行调整。术后1周内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病变部位扫描,了解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分别根据术中锥束CT扫描图像和术后CT扫描图像采用Gertzbein分级系统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4.2±47.1)min,术中出血(482.6±471.6)m L。43例患者共置入262枚椎弓根螺钉,胸椎置钉104枚、腰椎置钉142枚、骶骨(S1节段)置钉16枚。无1例患者因椎弓根螺钉误置行二次手术调整钉位,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的神经损伤。置入的262枚螺钉中,仅10枚螺钉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不一致。根据术中锥束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与根据术后CT图像评估的分级结果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Kappa=0.804,P=0.0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锥束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术后脊柱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5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后路长节短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手术后腰背疼痛、脑脊液漏以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各项组间差异对比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手术质量,提升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活动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异常情况,提升手术质量以及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1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辅助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将CT扫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PFNA内固定手术;常规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不进行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2组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置钉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一般结果。辅助治疗组58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47例;常规治疗组59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33例;辅助治疗组患者一次置钉成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χ2=8.523,P=0.004);辅助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86.3±10.7)min,(121.5±11.6)min,t=17.053,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治疗组[(247.8±22.5)mL,(286.9±17.8)m...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并发症、围术期各项指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在脊柱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来德宏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37)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对照组(n=37)行常规开放手术内固定。对这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29%、2.7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19%、13.5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放手术内固定相比,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可起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风险、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程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与传统跨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本院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的76例A、B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42例采用伤椎置钉内固定,34例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均未采用植骨融合)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高度比及其Cobb角变化。结果:A型骨折患者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骨折患者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和跨伤椎置钉方式均能有效纠正A型胸腰椎骨折的脊柱后凸畸形、重建伤椎高度;但对B型胸腰椎骨折来说经伤椎置钉术式在术后中长期可更好地维持伤椎复位高度和伤椎后凸畸形的矫正度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中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与脊柱改良型外固定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外固定组使用改良外固定器联合体外复位联合微创技术治疗,内固定组使用传统钉棒系统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每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及脊柱后突Cobb角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外固定器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明显少于内固定钉棒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伤椎高度在术后、末次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伤椎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及后突Cobb角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二者治疗水平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主观满意度相当。结论:改良型外固定器微创治疗脊柱胸腰椎骨折中具有与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简便、患者住院时间短,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比较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三人民医 院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 93 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6 例)和观察组 (47 例)。对照组给予不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 标、固定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 6 个月,观察组 Cobb''s 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 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3 %)低于对照组(17.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伤椎置钉和不 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指标情况方面相当,但与不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相比,伤椎置钉可提 高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固定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列入对照组,采用4钉内固定术治疗,选取2010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列入研究组,采用6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附加伤椎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6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且有利于长期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本研究纳入2005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骨科所收治的接受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术的患者18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数据、手术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另外,回顾性分析预防策略及其临床效果。结果:在186例患者中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55例次,其中5例(2.69%)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26例(13.98%)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8例(4.30%)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1例(5.91%)术后出现泌尿系感染,5例(2.69%)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与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围手术期预防性策略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延迟愈合和泌尿系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术中出血量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围手术期预防性策略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股骨头置换与髓内钉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本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共57例。35例患者接受髓内钉治疗,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82~95岁,平均年龄(87.8±4.3)岁。22例患者接受股骨头置换治疗,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81~93岁,平均年龄(86.4±6.5)岁。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长于髓内钉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前者也要多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长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中功能、总分高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疼痛、畸形和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髓内钉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有效缩短下地和住院时间,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就诊的152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按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76例(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与观察组76例(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伤椎椎体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空心钉钢板与动力抗旋交叉钉(FNS)应用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钢板与动力抗旋交叉钉治疗的4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以其中26例采用空心钉钢板内固定的患者作为空心钉钢板组,采用动力抗旋交叉钉内固定的22例患者作为动力抗旋交叉钉组。所有患者均进行6~22个月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负重、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股骨颈短缩距离及股骨头后倾角,观察并发症(如股骨头坏死、肢体短缩、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及大粗隆外侧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并计算发生率,分别在手术前和术后次日、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空心钉钢板组较动力抗旋交叉钉组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切口长度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及术后各时段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退行性脊柱侧弯(DS)三维矫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136例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所有患者行三维矫形术治疗,术后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脊柱康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3、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后实施术后护理可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抽选驻马店市中 医院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122 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 61 例,对照组行开 放手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 角 差异,评估疗效,并比较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血量、 住院时间及术后 3 个月 Cobb’s 角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椎体矢状面指数及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可有 效减少脊柱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影像学指标,并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哈氏棒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系应用一套Harrington内矫正器械,在术中矫正畸形,并固定于矫正位,同时进行脊柱融合。是近年来我国才普遍开展的一项比较复杂的骨科手术。我科自85年3月至87年3月,用该方法治疗脊柱谢凸20例。此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且护理不当有撑开杆折断,上关节突骨折和钩滑脱的可能。为保证手术成功,防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工作必须加强。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