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估顺行穿刺腔内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血管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119例,随访6个月~3年.对术前及术后的Fontaine分期,踝肱指数(ABI)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2.4%(98/119),FontaineⅡ期组58例,成功率为91.3%(53/58),45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缓解率84.9%(45/53);Ⅲ期组为81.1%(30/37)和90.0%(27/30),Ⅳ期组为62.5%(15/24)和60.0%(9/15).Ⅱ期组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Ⅲ期及Ⅳ期组(P<0.03);Ⅲ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高于Ⅱ期及Ⅳ期组(P<0.05).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7提升至术后0.73 ±0.14(P <0.01).技术成功患者的随访率为78.7%(85/108),术后第3、6、12、24、36个月分别有3例、6例、10例、7例、5例复发,其中17例再次行分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随访期间行截肢/足手术患者6例,截肢率5.6%(6/108).其中截肢平面在膝关节以上2例,膝下平面截肢1例,3例行跖骨截除.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近期及中期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老年患者、31条肢体,共53处病变部位行血管形成术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进行监测,同时对术后病变部位的血管通畅率进行随访。结果行PTAS手术后,髂动脉的成功率为100%,股腘动脉的成功率为95.24%;术后1个月,患者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5±0.11)增加至术后的(0.95±0.09),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17.3±29.9)m增加至术后的(518.4±122.7)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年髂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91.67%,股腘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80.95%。结论 PTA联合PTAS治疗下肢动脉ASO手术成功率高、创伤性小、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再狭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急性血管闭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03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急性血管闭塞及治疗情况。结果:31例(3.0%)患者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其中8例系急性心肌梗塞(AMI);16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7例为稳定性心绞痛。发生急性血管闭塞的时间:28例(90.3%)患者在PTCA术中,3例在术后。9例患者因血压降低需用升压药,其中5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4例急性血管闭塞时发生心室颤动,1例出现心室停搏。处理结果:31例患者中24例用球囊长时间加压;18例植入支架;25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0.6%。2例(6.5%)死亡;3例(9.7%)发生心肌梗塞;1例(3.2%)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结论: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复杂病变有关,采取冠状动脉内支架及长时间加压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8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PCI)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2~0.68上升为0.51~0.07。随访6个月~3年,6个月、1年、2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介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例(26条患肢).结果 18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例开通失败后行截肢术,2例介入术后再截肢,明显减低了截肢平面.介入术后6周22支病变血管保持通畅(73%),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再通率分别为59%和51%.1例高龄患者术后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而死亡,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D)是一种以下肢麻木、发冷、疼痛、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病变,其也是导致老年人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引起残疾甚至截肢〔1〕。LEASD是因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好发于小腿动脉、股浅动脉、髂动脉等〔2〕。开放性手术逐渐被血管腔内修复手术所替代,介入治疗已成为了目前临床治疗LEASD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髂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经皮氧分压(TcPO2)联合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行介入治疗的113例LASO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介入治疗后1年再狭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未狭窄组(n=79)和再狭窄组(n=34),采用ELISA及相应试剂盒检测血清ox-LDL水平,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TcPO2,比较两组资料及TcPO2、ox-LDL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评估TcPO2、ox-LDL值预测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效能。 [结果]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性别、饮酒、脑血管疾病史、冠心病史、病变血管支数、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吸烟、术后不规律用药、植入支架数量、ox-LDL和血尿酸水平明显增高(P<0.05),TcPO2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术后不规律用药、植入支架数量多、TcPO2降低、ox-LDL和血尿酸增高为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检验显示,ox-LDL与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呈正相关(r=0.513,P<0.001),TcPO2与其呈负相关(r=-0.52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TcPO2+ox-LDL预测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时的效能(AUC=0.802)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时,其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7.60%、94.90%,临界点为37.23 mmHg、5.31 mmol/L。 [结论]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患者TcPO2降低、ox-LDL增高,二者对LASO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有一定预测价值,TcPO2与ox-LDL结合能更全面反映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8.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方法和初步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患者161例,其中4例行单纯髂动脉球囊扩张,157例患者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207枚,其中累及腹主动脉末端的10例患者采用对吻技术行支架植入。结果:16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踝臂指数(ABI)由术前的0.46±0.28提高至0.89±0.2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急性血栓形成2例,穿刺部位血肿4例,肺部感染2例,脑梗死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62%,随访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91.8%,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主髂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有良好的效果,部分复杂病变使用杂交技术可以提高成功率及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11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腔内治疗开通血管的成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17例患者(132条患肢)初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0.15%(119/132)。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4~36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个月8.5%(10/117),12个月19.0%(22/116),18个月25.9%(30/116)。21例临床症状复发,再次腔内治疗成功率85.7%(18/21)。患者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可再次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腔内介入治疗TASC-Ⅱ分级为C、D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就诊并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52例下肢ASO患者(共5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通畅率和保肢率等情况。结果 52例患者(57条患肢)共计行腔内介入治疗62次。其中2条患肢反复尝试后未能成功开通闭塞段,1条患肢因术中患者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止手术。3条患肢转骨科行截肢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74%(54/57)。共计出现围术期并发症2例(3.85%),其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术后患肢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1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1、3、6、12、18、24个月,患肢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97.96%、93.88%、78.72%、77.78%、68.18%。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5.35%和94.44%。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5.74%、90.90%。结论 对于病变较长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患者53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内髂股动脉的通畅率、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情况、手术后病情复发情况;分析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组的手术成功率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动脉的通畅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变长逐渐降低,但是老年组的通畅率降低情况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老年组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高血糖、原发性高血压是影响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各项生理器官功能的不断衰退,在手术效果及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上都不及非老年患者,因此,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后应该比非老年患者受到更加细致护理和关心。使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手术简单易操作,能够迅速将患者的患肢血管重建、改善患肢的供血和血液循环,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8例(20条患肢)。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侧下肢末梢泛红试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5个月(1-26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跛行距离加大(〉1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血管成形术结合股-腘动脉转流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尤其适合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国外研究表明 ,血管内超声溶栓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1,2 ] 。据既往研究报道 ,血管内超声溶栓术均在 X线监视下进行的。我们在应用血管内超声溶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可以作为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的监视引导手段 ,且在提高溶栓治疗的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为此 ,我们进行了研究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组 1 3例男 1 0例 ,女 3例 ;年龄 5 8~ 80岁 ;8例有糖尿病史。间歇性跛行 7例 ,静息痛 6例 ,其中 4例有足趾部小…  相似文献   

14.
藻酸双酯钠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藻酸双酯钠(PSS)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5例应用PSS100~200mg/d,缓慢静滴,连用10~14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踝/肱指数、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直径)及血流峰速和血糖、血脂及凝血三项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91.4%,无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脂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三项数据显示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峰速、踝/肱指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S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肢体血流量;可明显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是一种较好的微循环障碍改善剂,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陈允惠  李大林  李杨 《山东医药》2008,48(12):95-96
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应用球囊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扩张再建血流通道,根据术中造影情况决定是否置入支架,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结果 本组12例中11例成功.术后复查踝肱指数0.25~1.08(平均0.77),与术前(0.14~0.43,平均0.27)比较,P<0.01.11例手术成功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在1周后截肢,1例术后8个月截肢,其余9例均保持通畅.认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育强 《山东医药》2008,48(47):18-19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32例(36条肢体)。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踝肱指数(ABI)平均提高0.35,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SIA术后6个月,治疗动脉的通畅率为86.11%。结论SIA用于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人造血管(其中间置自体大隐静脉1倒)对27例ASO患者实施血管旁路转流术,其中腹-双股动脉旁路术8例,股-股动脉旁路术14例,股-胭-胫后(内踝后)动脉旁路术1例,腋-股动脉旁路术4例。术后应用抗生素、抗凝、祛聚治疗,监测凝血四项指标;观察缺血症状及踝肱指数(ABI)变化以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缺血症状均得以改善,显效率100%。结论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ASO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安全性高;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加强围术期处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1990年6月至今,我们对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了股深动脉成形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