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肠扭转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扭转患者的CT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数据传送到ADW 4.2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CT平扫显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胀气,内见长短不一的液气平面影,肠壁和肠系膜增厚,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变肠段强化减弱;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3例可见"U"形征,8例可见"漩涡"征;4例见"鸟喙"征,3例见"靶环"征;2例MPR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扭曲,3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可见"鸟喙"征,其中1例可见"S"征,另1例可见"U"形征。结论肠扭转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MS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灶,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肠管及肠系膜血管显示的优势,以及对肠壁血运障碍程度征象(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肠壁积气、腹腔积液)的显示,明确螺旋CT在对急性肠扭转诊断上的重要作用,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6月23例急性肠扭转病例在螺旋CT影像上的特点及病理发展过程,找到急性肠扭转影像在多层螺旋CT上最佳显示方法。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所证实。结果多层螺旋CT显示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喙征”为急性肠扭转主要特征表现,在“漩涡征”和“鸟喙征”已显示的情况下,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肠壁积气及腹腔积液的出现是肠壁血运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像依据。其中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最为敏感,也是发生肠壁血运障碍后最早出现的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扭转的影像诊断和评估扭转肠管的血运情况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应用,能大幅提高急性肠扭转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扭转CT征象"漩涡征"在肠扭转诊断过程中的相关影像特征,提升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5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CT资料,总结CT表现、病理改变与肠扭转之间的关系。结果 15例肠扭转患者中出现了10例"漩涡征"CT征象者、出现4例"靶征"CT征象者、肠管漩涡征近端"鸟嘴征"、肠管"C形征"1例。结论对于肠扭转患者来说,借助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均能实现临床诊断价值,而CT征象中的"漩涡征"则成为肠扭转诊断的特异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对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3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显示“漩涡征”9例、“换位征”5例、肠系膜上静脉异位4例,同时可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位于右上腹部.结论 “漩涡征”和“换位征”是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典型CT表现.肠系膜上静脉异位高度提示轻度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肠系膜血管病变螺旋CT的影像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血管病变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怀疑肠系膜血管病变并经CT及DSA证实为肠系膜血管病变的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CT表现和治疗结果.结论 8例螺旋CT检查提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均经过手术探查及DSA证实.7例排除血管栓塞病例均经过临床证实非肠系膜血管病变,无漏诊及误诊病例.结论 螺旋CT在肠系膜血管栓塞疾病诊断中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0例急性肠缺血和患者CT检查,来评价CT对急性肠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急性肠缺血的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有肠系膜及其血管(MRV)改变,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10例,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11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栓塞2例,肠系膜动静脉栓塞4例(其中肠系膜扭转3例,小肠扭转1例)。非闭塞性肠灌注血量减少(NOI)3例(阑尾回盲部脓肿)。通过CT检查,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通过直接征象血管内充盈缺损27例,间接征象:局部肠腔狭窄伴近端扩张积液23例,肠壁增厚20例,肠壁密度改变26例,肠壁气肿15例,血管内积气2例,肠系膜水肿26例及腹水15例,腹腔及肠系膜处散在游离气体5例。结论对急性肠缺血病人行CT检查能较好显示MRV改变,结合其他的CT征象和临床实验室检查,均可对急性肠缺血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同时也能观察到传统X线不能显示的并发症,较少漏诊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陈爽  李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08-3009
目的:探讨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有完整CT资料并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7例,分析其形态特征.结果:7例全部出现漩涡征并肠系膜水肿,鸟嘴征4例,肠壁增厚6例,腹水征3例.结论:肠扭转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小肠扭转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CTX对肠扭转的诊断是一种有效、敏感、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5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CT检查特征。结果 25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脉栓塞,25例患者均见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改变。6例出现中央性充盈缺损,呈双轨征和靶征;10例出现偏侧性充盈缺损;4例出现附壁性充盈缺损;5例出现完全性阻塞;部分患者可见肺梗死、支气管动脉扩张、胸腔积液和右室功能不全等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结论 CT检查对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可提供较为客观的资料,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小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多层螺旋CT征象,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63例术前CT诊断为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病例进行全腹部扫描,1.25mm薄层重建,主要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合窗宽技术进行动态连续观察,并将CT扫描诊断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63例经CT确诊的患者中,58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合并肠梗阻经手术确诊,CT诊断与手术确诊符合率为100%,5例为单纯系膜扭转、肠缺血。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的"旋涡征"(显示率100%),肠管的"鸟嘴征"(35/63),全部病例均显示不同程度肠系膜增厚、水肿,腹腔积液51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旋涡征"是诊断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该病的显示率极高,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贾永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47-48,52
目的探讨成人肠扭转的各种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肠扭转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0例中"漩涡征"7例,"靶征"3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8例,腹水征6例,肠壁积气征2例。结论 "漩涡征"是诊断成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征"、肠壁积气征,是诊断肠缺血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及MSCT表现。17例行增强扫描,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22例按CT标准及临床综合诊断。回顾所有CT资料,分析病变的部位、密度、强化程度、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结果30例主要累及小肠系膜,均有“肿块效应”,24例表现为小肠系膜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影,26例可见结节及“假包膜征”,21例可见“脂肪环征”。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许承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24-126
目的:通过探讨肺曲球菌病(pulmonary aspergillosis,PA)的CT特征,加强对PA的了解。方法:对经病理活检证实为PA的13例患者行CT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经病理证实为PA的13例患者中,CT主要表现包括8例形成薄壁空洞同时5例空洞内形成游离肿块及半月形空气征;6例蜂窝状病变中出现小团块密影即多发结节;4例出现软组织肿块样浸润灶边缘可见"晕轮征"。结论:PA的CT表现多种多样,但认识其在不同时期具有的相应某些特点的征象,有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肠镜、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小肠Crohn病病例,全部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9例行三期增强扫描,并用ADW4.4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成像(VR)重建成像。结果16例中,表现为肠壁增厚47个节段,28个节段均匀强化,12个节段分层强化;7个节段强化不明显。肠腔狭窄20节段,12例系膜缘肠壁增厚大于对侧。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及“梳样征”17个节段,肠系膜淋巴结肿大8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6例,瘘管形成4例,腹腔脓肿6例,炎性包块4例,消化道穿孔2例。MPR、MIP技术有助于对病变的全面显示。结论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其特征件.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槔供依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分期。方法 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Philips 16排螺旋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 18例患者中,肿瘤最大直径3.2~23cm,平均11.5cm,10例(55.6%)肿块巨大跨越中线;16例(88.9%)肿块有假包膜;5例(27.8%)肿块内斑片状钙化灶;16例(88.9%)肿瘤内囊变、坏死;增强扫描18例(100.0%)肿瘤不同程度强化,11例(61.1%)残存肾实质轮廓不完整呈"新月征",14例(77.8%)肿瘤内血管丰富,10例(55.6%)肿瘤供血动脉显示,6例(33.3%)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4例(22.2%)远处转移,5例(27.8%)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腹膜后血管包埋及局部侵犯;4例(22.2%)肿瘤患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液。术前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基本一致,术前C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结论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轮廓、大小及组织特征,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珊宇  徐建华  帅宗文  王芬  徐胜前  刘爽 《安徽医药》2008,12(12):1180-1182
目的探讨以肠系膜血管炎为首发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因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初诊为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为主;(2)大多数患者伴有血白细胞减少及血C3降低;(3)8例腹部增强CT均见肠管扩张,肠壁增厚,呈"靶形"改变;(4)所有患者均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1)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以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2)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是SLE病情的活动表现;(3)腹部增强CT有利于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的早期诊断;(4)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须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邢会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20-121,12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AD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资料进行评估分析。结果MSCTA在主动脉夹层(AD)中均能明确诊断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真腔强化CT值显著高于假腔(P〈0.05),真腔多被假腔螺旋状包绕.横断面图像上可见“鸟嘴征”样特征,轴位图像上可虬“夹心饼”样特征。图像能明确显示初始破口位置、再破口数目、腔内血栓和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MSCTA可作为AD诊断和术前评估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分析孤立性肺结节CT周围结构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按“孤立肺结节”和“CT”两个关键词检索1990-2006年国内外文献。对文献中报道的良、恶性肺结节周边征象进行分类统计,包括血管切迹征、晕征、充血征、血管连接征、卫星灶征、胸膜凹陷征、阳性支气管征7种邻近肺野征象。比较不同征象在良、恶性结节中出现的百分比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搜索到国内外有效文献139篇,被研究的孤立肺结节共1321个。其中良性结节407例,恶性结节914例。除晕征、卫星灶征两种征象外,其他周围肺野征象在良、恶性肺结节中相差均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1)。结论绝大多数孤立性肺结节的周围征象对诊断有价值。晕征、卫星灶征在良、恶性结节中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改变的影像表现,统计胰周血管改变发生率,探讨胰周血管CT改变在急性胰腺炎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的173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CT增强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AP并发胰周血管改变,如胰头动静脉弓、脾动、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出现的增粗、管壁毛糙、受压性改变、狭窄/闭塞、血栓形成以及侧枝循环形成等的CT异常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参照MCTSI将血管并发症作为评分标准之一对AP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173例AP患者中出现胰周血管改变84例(48.55%),143次血管损伤。其中以脾静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占25.17%。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率在不同严重程度AP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出现胰周血管改变的病例中,仅1例未合并其他胰周血管改变。结论 AP患者胰周血管改变常累及多支血管且具有多种CT表现,不同严重程度AP中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频率不同,并与MCTSI分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详细评价血管变化有助于判断AP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