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组胺H3受体拮抗剂ciproxifan(CPF)在小鼠痛觉传导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3种不同的小鼠痛觉模型(热板法、扭体法和福尔马林实验)观察CPF的镇痛作用.同时用特异性组胺脱羧酶(HDC)抑制药α-氟甲基组胺酸(α-FMH),观察组胺在CPF发挥镇痛效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中,还测定了小鼠脑、脊髓和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热板实验中,CPF 1 mg%.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能引起2个时相(Ⅰ相、Ⅱ相)的痛反应.这种由福尔马林引起的2个时相的痛反应均可明显被CPF 0.3, 1, 3 mg*kg-1抑制. 在3种致痛模型中,CPF的镇痛效应均可被α-FMH 50 mg*kg-1逆转.使用福尔马林后,小鼠脑和脊髓中NO和PGE2水平升高,而CPF能明显抑制这种升高作用,该抑制作用不被α-FMH所拮抗.但CPF对血清中NO和PGE2的浓度没有影响.结论:组胺H3受体拮抗药CPF对多种性质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镇痛作用,对福尔马林引起的炎性疼痛和非炎性疼痛都有效.CPF的这种镇痛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组胺释放有关;同时脑和脊髓中的NO和PGE2可能参与了CPF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术前应用地佐辛观察趾部切口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和血液中NO及P物质浓度的变化,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0.9%氯化钠溶液组(A组),切口疼痛模型前30 min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地佐辛术前组(B组),切口疼痛模型前30 min腹腔注射地佐辛0.1 mg/kg 2 ml;地佐辛术后组(C组),切口疼痛模型后30 min腹腔注射地佐辛0.1 mg/kg 2 ml;3组均按Brennan法制作切口疼痛模型.术后30 min观察动物疼痛行为改变,以累积疼痛评分评定疼痛行为.术后1 h抽取大鼠尾部静脉血2 ml,测定其中NO及P物质浓度的变化.结果 累积疼痛评分和血液标本中NO及P物质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趾部切口疼痛模型术前和术后30 min腹腔注射地佐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果与降低血液中NO及P物质的浓度相关,二者比较,手术前30 min给药即超前镇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制川乌配伍白芍的增效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镇痛、抗炎、免疫调节3个方面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扭体、热板、痹证足部压痛、耳廓肿胀、痹证足部肿胀、痹证免疫脏器试验;中医风寒湿痹证模型检测炎性因子(PGE2)、一氧化氮(NO)、类风湿因子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吲哚乙酸)等指标来揭示作用机理.结果 制川乌配伍白芍能升高小鼠化学刺激、热刺激疼痛和大鼠痹证足部疼痛模型痛阈值,抑制小鼠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和痹证大鼠足部肿胀,纠正痹证大鼠免疫脏器的病理变化;能升高痹证大鼠血浆中PGE2、血清中NO、血清细胞因子和脑组织单胺类递质的含量,降低痹证大鼠血清类风湿因子的含量.结论 制川乌配伍白芍可部分增加制川乌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血浆中PGE2、血清中NO的释放有关;免疫调节机理可能是抑制类风湿因子和增加细胞因子来加强免疫作用;镇痛机理是可能增加中枢镇痛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CART肽参与疼痛、镇痛调节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组胺H3受体拮抗剂ciproxifan(CPF)在小鼠痛觉传导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 3种不同的小鼠痛觉模型 (热板法、扭体法和福尔马林实验 )观察CPF的镇痛作用。同时用特异性组胺脱羧酶 (HDC)抑制药α 氟甲基组胺酸 (α FMH) ,观察组胺在CPF发挥镇痛效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中 ,还测定了小鼠脑、脊髓和血清中一氧化氮 (NO)和前列腺素E2(PGE2 )的含量。结果 :热板实验中 ,CPF 1mg·kg- 1和 3mg·kg- 1能明显延长小鼠的痛反应时间 ,其镇痛作用从用药后 2 0min开始 ,可持续 6 0min以上。扭体实验中 ,CPF 1mg·kg- 1可明显抑制小鼠的扭体次数 ,最高抑制率达 4 9.85 %。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能引起 2个时相 (Ⅰ相、Ⅱ相 )的痛反应。这种由福尔马林引起的 2个时相的痛反应均可明显被CPF 0 .3,1,3mg·kg- 1抑制。在 3种致痛模型中 ,CPF的镇痛效应均可被α FMH 5 0mg·kg- 1逆转。使用福尔马林后 ,小鼠脑和脊髓中NO和PGE2 水平升高 ,而CPF能明显抑制这种升高作用 ,该抑制作用不被α FMH所拮抗。但CPF对血清中NO和PGE2 的浓度没有影响。结论 :组胺H3受体拮抗药CPF对多种性质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镇痛作用 ,对福尔马林引起的炎性疼痛和非炎性疼痛都有效。CPF的这种镇痛作用可能与其促进?  相似文献   

6.
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研究胍丁胺的镇痛作用是否与激动咪唑啉受体或影响受体前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释放有关。方法应用福尔马林致大鼠炎性疼痛模型,观察胍丁胺镇痛和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胍丁胺对脊髓切片孵育液中谷氨酸和GABA基础释放量及对高钾诱发神经元去极化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单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使大鼠出现明显的双相伤害性行为反应。胍丁胺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第二相疼痛行为反应及痛觉过敏,并增强吗啡对第二相疼痛的镇痛作用,但在第一相疼痛过程中,无明显镇痛和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咪唑啉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不能拮抗胍丁胺镇痛及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1~1000μmol.L-1胍丁胺对脊髓谷氨酸和GABA的基础释放量和高钾诱发谷氨酸和GABA释放量的升高均没有影响。结论胍丁胺对炎性疼痛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并明显增强吗啡的镇痛效果,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咪唑啉受体无关,也不是通过在受体前水平抑制谷氨酸或促进GABA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与七叶莲花镇痛作用的关系. 方法 采用小鼠热板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等渗盐水组(阴性对照组)、曲马多组(阳性对照组)及各实验组,观察L-精氨酸(L-Arg)和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七叶莲花醇提物(SAHF)镇痛作用的影响. 结果 与等渗盐水组比较,L-NAME可显著增强七叶莲花的镇痛作用(P<0.01);与SAHF组比较,脑组织中NO水平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七叶莲花的镇痛作用和NOS抑制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L-NAME可显著增强七叶莲花的镇痛作用,提示SAHF的镇痛作用机制与降低体内过量的NO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吡里酮类化合物.方法将NO供体的研究与吡里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相结合,设计合成NO释放型吡里酮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NMR、MS确证.以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扭体法分别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抗炎和镇痛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5个NO释放型吡里酮类化合物,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或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芪总甙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芪总甙(astragalosides,AST)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对痛反应进行评分。通过福尔马林试验前30min皮下注射吗啡和纳络酮或福尔马林试验前20min腹腔内注射L-精氨酸和L-NAME以研究阿片肽和一氧化氮在此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并对AST的作用与吗啡和L-NAME进行比较。结果:AST20,40和80mg/kg可显著降低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后第二时相的疼痛反应(P<0.01)。AST 40mg/kg最大镇痛作用见于给药后4h(第二时相疼痛反应的抑制率为34.4%)。吗啡5mg/kg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此抑制作用能被纳络酮2mg/kg拮抗(P<0.01),而AST的镇痛作用不受纳络酮影响。L-精氨酸(400或800mg/kg)可部分抑制AST的作用(P<0.01)。结论:AST所具有的镇痛作用不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系统介导,而可能与抑制NO等参与疼痛反应的炎症介质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单次及连续鞘内给药ω-SO3对福尔马林致大鼠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福尔马林致大鼠炎性疼痛模型,通过大鼠鞘内置管术分别单次及多次鞘内给药,观察ω-SO3对炎性疼痛急性期和持续期的镇痛强度和有效时间以及连续给药对其镇痛作用可能的影响;通过大鼠自发活动实验评价ω-SO3单次鞘内给药可能引起的中枢副反应。结果在大鼠福尔马林炎性疼痛模型上,单次鞘内给药ω-SO3产生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的镇痛作用,其抑制炎性疼痛急性期和持续期的ED50值分别为1.79和0.41ng.g-1,比吗啡的镇痛作用强并且有效时间长;以ED80剂量每日鞘内给药2次连续5d后,ω-SO3仍然产生与单次给药类似的镇痛强度,而吗啡的镇痛作用降低,说明产生镇痛耐受,更有意义的是ω-SO3对吗啡镇痛耐受大鼠仍具有镇痛作用。在上述镇痛剂量范围内,ω-SO3单次鞘内给药对大鼠自发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ω-SO3对福尔马林致炎性疼痛的急性期和持续期均具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强,有效时间长,连续给药不产生自身镇痛耐受,并且对吗啡不产生交叉耐受。  相似文献   

11.
杨欢  鲍静影  蒋苗苗  汪洋  彭灿 《安徽医药》2017,21(2):211-215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目前主要运用药物进行镇痛.阿片类受体激动剂类镇痛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阿片受体及其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近年来逐渐被用于临床治疗疼痛,但由于没有研究可以对其镇痛以及成瘾的机制进行明确地阐释,因此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上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探讨阿片类受体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结构全新或新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是推动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上用于镇痛治疗的前提.综述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在镇痛方面的应用及其信号通路,可以为今后高选择性镇痛药的研发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吗啡给药途径及其剂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玉莲  曾平 《中国药房》2004,15(8):505-506
吗啡是从阿片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肠壁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是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重要止痛药,其不良反应主要有眩晕、情绪改变、精神忧郁等[1].许多药学研究者希望通过改变其给药途径或剂型来减少其不良反应,并延长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笔者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急诊科四肢创伤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镇痛治疗情况.方法 共调查了126例四肢创伤患者,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调查四肢创伤患者的镇痛情况及疼痛缓解时间.结果 急诊科创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的疾病状况(P=0.000)、性别(P=0.003)、年龄(P=0.005)对疼痛程度均有影响;66.67%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在接受镇痛治疗后40 ~ 50 min内疼痛得到缓解.结论 急诊科护士在创伤患者疼痛状况评估、提供完善的镇痛治疗方面存在不足,急诊科创伤患者镇痛治疗指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黄芪总苷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芪总甙(astragalosides,AST)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对痛反应进行评分。通过福尔马林试验前30min皮下注射吗啡和纳络酮或福尔马林试验前20min腹腔内注射L-精氨酸和L-NAME以研究阿片肽和一氧化氮在此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并对AST的作用与吗啡和L-NAME进行比较。结果:AST 20,40和80mg/kg可显著降低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后第二时相的疼痛反应(P<0.01)。AST 40mg/kg最大镇痛作用见于给药后4h(第二时相疼痛反应的抑制率为34.4%),吗啡5mg/kg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此抑制作用能被纳络酮2mg/kg拮抗(P<0.01),而AST的镇痛作用不受纳络酮影响。L-精氨酸(400或800mg/kg)可部分抑制AST的作用(P<0.01)。结论:AST所具有的镇痛作用不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系统介导,而可能与抑制NO等参与疼痛反应的炎症介质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一种神经肽,在分娩时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但其在社交行为、焦虑、情绪、疼痛调节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催产素通过外周和中枢多种药理机制参与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催产素与疼痛和焦虑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总结相关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催产素参与的镇痛和抗焦虑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多重作用机制,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梳理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近10年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与结论:中药复方对偏头痛、痛经及多种炎性疼痛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通过调控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其中,中枢镇痛的机制主要包括增加5-...  相似文献   

17.
围术期疼痛,特别是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是临床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术后疼痛治疗对于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新型的多模式镇痛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阻断疼痛传导的不同环节位点,提高镇痛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已取代了传统的单模式的镇痛方法。同时,疼痛的管理理念已经从疼痛控制转为疼痛管理,将在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评价药物镇痛效应和其它作用的方法临床上对药物镇痛作用的评价,依痛源和疼痛性质不同,在方法学上已截然形成了两个系统,即对实验性疼痛的评价和病理性疼痛的评价。一般将前者用于Ⅰ期临床试验,后者用对Ⅱ期临床试验。两种方法各有其特性,重要的是要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进行周密的试验设计,以避免患者或观察者在判断药物镇痛疗效时产生主观偏差,以及病例选择性偏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独一味镇痛活性,镇痛作用部位及其有效成分。方法通过小鼠和大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第Ⅰ相急性疼痛和第Ⅱ相中枢敏感化疼痛)、大鼠脊神经结扎致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和大鼠骨癌疼痛模型研究独一味水提物的镇痛活性;给予黄酮和不同环烯醚萜苷含量的独一味提取物以及环烯醚萜类单体,考察其对小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镇痛效果的变化研究独一味镇痛的有效成分;通过脊髓给予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以确定独一味镇痛的作用部位。结果独一味水提物灌胃小鼠可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Ⅱ相中枢敏感化疼痛,但对Ⅰ相急性疼痛没有影响;也可以抑制大鼠脊神经结扎和骨癌疼痛导致的痛觉过敏。镇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三个模型中独一味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2%,50%和54%,半数有效量分别为133.7,236.5和242.9 mg·kg-1。连续给药7 d在大鼠神经源性疼痛模型中不产生镇痛耐受。独一味提取物的镇痛活性随其中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提高而增强而黄酮(1000 mg·kg-1)无镇痛作用,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中,独一味提取物中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与其对Ⅱ相疼痛的镇痛活性呈正性相关。脊髓给予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剂量依赖式抑制大鼠福尔马林Ⅱ相疼痛,抑制率为70%~80%。结论独一味对慢性疼痛包括神经源性疼痛和骨癌疼痛表现较强的镇痛活性,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为代表的环烯醚萜苷是其镇痛的有效成分,其镇痛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  相似文献   

20.
彭丹丹 《江西医药》2002,37(3):200-201
术后镇痛是麻醉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更大范围的解除患者的痛苦.但对广大农村人口及低收入阶层"性能一价格比"的问题就格外突出.为给临床医生提供是否需要进行术后镇痛的参考数据,本文对205例不施行任何术后镇痛的同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随防.严格测定其术后疼痛程度.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讨术后疼痛的一些规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