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在评估百草枯中毒预后中的价值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入该院EICU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41例,根据患者最终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在APACHEⅡ评分等各方面的差异。根据服毒剂量,将患者分为<30 mL组、30~50 mL组、>50 mL组,比较三组的预后。结果死亡组的服毒量、急性肺损伤发生率、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服毒至就诊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毒量<30 mL组的死亡率、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30~50 mL组及>50 mL组( P<0.05),后两组之间的死亡率、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三组的APACHEⅡ评分、死亡患者存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服毒量越大,APACHEⅡ评分越高(P<0.01),存活时间越短(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可用于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服毒量是影响百草枯中毒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164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观察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危险因素,评价NLR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164例患者存活65例,死亡99例,病死率60.37%.死亡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LR高于存活组,血淋巴细胞、血钾低于存活组(P<0.05).血淋巴细胞、NLR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LR> 12.07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病死率的特异度为96.9%,敏感性为65.7%.结论 血NLR对百草枯中毒的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入院时尿百草枯(PQ)浓度与动脉血乳酸(Lac)浓度变化,探讨APP 患者预后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监测指标。方法收集我院急诊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 APP 患者1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中毒后30 d 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记录入院时尿 PQ 浓度和血 Lac 浓度,通过 ROC 曲线评估其对 APP 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尿 PQ 浓度和血 Lac 浓度明显高于存活组(P <0.05);两者对 APP 患者死亡预测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显示,尿 PQ 浓度的 AUC 为0.843,截断值为50.12 mg/L,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8.5%,Youden 指数0.671;血 Lac 浓度的 AUC 为0.782,截断值为3.76 mmol/L,敏感度为85.4%,特异度为76.7%,Youden 指数0.621。结论入院时尿 PQ 浓度(≥50.12 mg/L)和(或)血 Lac 浓度(≥3.76 mmol/L)可作为预测 APP 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PCT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探讨PCT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价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U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转归可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12例;根据患者乳酸清除率水平(以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39例,低乳酸清除率组21例。当患者确诊为脓毒症后留取静脉血10ml,离心取血清监测PCT水平;确诊为脓毒症后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并对患者确诊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域(APACHE域)评分。结果死亡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及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均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1);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及病死率均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PCT能反应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个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和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碱剩余动态变化与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0例,患者于入ICU 1 d、3 d、7 d检测血乳酸及碱剩余水平。依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依据Apache Ⅱ评分分为A组和B组,进行动脉血乳酸及碱剩余的比较。结果死亡组患者入ICU1 d、3 d、7 d动脉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 P <0.05);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均明显低于存活组( P <0.05);ApacheⅡ评分>20分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较ApacheⅡ评分<20分的患者明显升高,BE值水平较ApacheⅡ评分<20分的患者明显下降( P <0.05);动脉血乳酸与碱剩余具有明显负相关( r =-0.802, P =0.000);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r =0.921, P =0.000);动脉血碱剩余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明显负相关关系( r =-0.787, P =0.000)。结论动脉血乳酸及碱剩余动态变化可以早期评估脓毒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在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对乳酸对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判断水平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 RICU )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98例,入院时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评分,并抽血测定血清乳酸水平。然后给予呼吸衰竭的正规治疗。治疗后12、24、36、48、72 h分别复测血清乳酸水平,同时计算相应的乳酸清除率。结果98例患者中,经治疗64例(65].3%)存活(预后良好组),34例(34.7%)死亡(预后不良组),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乳酸水平间无差异( P >0.05),但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12、24、36、48、72 h血清乳酸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 P <0.05),同时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12、24、36、48、72 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预后不良组( P <0.05)。另外,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21.3±6.4)分与(25.7±5.7)分( P <0.05)。98例患者中,高乳酸清除率者68例(76.4%),低乳酸清除率者30例(23.6%)。高乳酸清除率组治疗后24、48、72 h病死率均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另外,高乳酸清除率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20.5±6.2)分与(24.3±7.1)分(P<0.05)。结论呼吸衰竭预后良好者有较高的乳酸清除率,能尽快降低血清乳酸水平。故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原藏区脓毒血症患者血红蛋白(Hb)、血乳酸(LAC)及乳酸清除率(LC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确诊的脓毒血症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30 d内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1例和存活组49例。检测所有患者入院后12 h内和入院7d的血清Hb水平,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入院时、入院12 h和入院7d后动脉血LAC水平,并计算LC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院12 h和入院7d Hb、LAC及LCR水平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Hb和LCR水平低于存活组(P <0.05);死亡组LAC水平高于存活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12 h Hb、LAC、LCR及联合检测预测脓毒血症死亡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2、0.718、0.730及0.839(P <0.05),入院7d Hb、LAC、LCR及联合检测预测脓毒血症患者死亡预后的AUC分别为0.871、0.852、0.794、0.948(P <0.05)。结论 入院后Hb、LAC及LCR水平动态变化与脓毒血症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浓度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将其中死亡患者15例作为死亡组,其余25例作为存活组,比较其在入院时、入院6h和入院24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入院时、入院6h、入院24h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和24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持续增高或6h乳酸清除率低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差,6h乳酸清除率较24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早期预后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探索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死亡13例(52.0%),存活12例(48%);入院后CR或者CT检查肺部发生渗出性或者间质性改变者16例(64.0%),恶心、呕吐为最早出现的主要症状;呼吸困难出现相对较晚;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及并发单个或者多器官功能受损;中毒剂量、合并单一或者多个器官受损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率高,早期、规范及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肌钙蛋白Ⅰ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105例AMI患者在入院时取静脉血作血清cTnI浓度检测,按急性胸痛发作至入院时间的不同将病人分组,比较各组内存活与死亡病人的血清cTnI浓度。结果 0~3、~6、~12小时组内死亡病例入院时血清cTnI浓度均明显高于存活病例(P值均<0.05)。结论 较高的入院时血清cTnI浓度提示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并发症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患者入院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死亡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并发症主要为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呼吸系统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胰腺功能损害、肌肉损害、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胃肠道出血,其中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分别在肝功能损害、呼吸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胰腺功能损害5项并发症的发生数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数目为0-2个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并发症数目为3~5个的患者。结论百草枯中毒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早期对相关并发症予以关注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病人预后的因素,研究改善患者预后的临床诊治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1月31日期间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例共49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根据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指数(severity indexof paraquat poisoning,SIPP)高低分为低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指数组(A组)(≤20 h×mg.L-1)35例、高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指数组(B组)(20 h×mg.L-1)14例;按有无血液灌流分为血液灌流组26例、未行血液灌流组23例;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20例、死亡组29例。使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清百草枯药物浓度,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并行肺部高分辨CT检查了解肺纤维化情况。分析百草枯血清药物浓度、脏器受损情况、肺纤维化、氧合指数等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A、B两组比较,B组肺部纤维化范围大、脏器功能受损数目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22和P=0.01);B组氧合指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死亡组肺部纤维化范围较大、死亡组脏器功能受损数目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氧合指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81)。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服毒量、血清药物浓度、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灌流组与未行血液灌流组比较,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2,P=0.348)。结论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分别为服毒剂量、肺纤维化范围、氧合指数、脏器功能损害个数。提倡早期综合治疗,保护脏器功能,以提高中毒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血小板变化对重症中暑患者 28 d 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9 月— 2018年 9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根据 28 d预后将重症中暑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 者基本资料,入院时、入院 72 h 血小板计数(PLT0、PLT72),以 PLT0、PLT72、血小板变化值(ΔPLT)、血小板变化率 (ΔPL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 28 d预后的预测价 值。分别以重症中暑患者 PLT0、PLT72和 ΔPLT%的临界值将患者分组,采用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 28 d累 积存活率。结果 (1)共纳入 116例重症中暑患者,存活组 90例,死亡组 26例,病死率 22.4%。死亡组使用血管活性 药物比例、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及 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2组血小板计数均呈现下降趋势,死 亡组 PLT0、PLT72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 P<0.05),同时死亡组 ΔPLT 和 ΔPLT%下降幅度大于存活组(P<0.05)。(3) 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PLT0、PLT72及 ΔPLT%对重症中暑患者 28 d死亡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相应预测 临界值分别为 PLT0>115.0×109/L,PLT72>83.5×109/L,ΔPLT%>-41.6%,其中以 PLT72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最 大,为 0.841(P<0.05)。(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以 PLT0、PLT72及 ΔPLT%相应的临界值分组,高于相应临界值患者 28 d存活率明显高于低于相应临界值者(P<0.05)。结论 入院 72 h PLT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 预测价值,入院早期 PLT显著下降提示重症中暑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毒早期(中毒时间〈2h)血心肌酶谱水平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治愈组、好转组和死亡组,回顾分析各组患者中毒早期血清中的AST、CK、CKMB、LDH和αHBDH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各百草枯中毒组血中心肌酶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CKMB为例,对照组为(13.9±4.2)U/L,治愈组、好转组和死亡组分别(15.8±4.2)U/L、(27.8±19.0)U/L、(52.5±26.6)U/L,死亡组〉好转组〉治愈组。结论急性百草枯急性中毒早期心肌微损伤就已经形成,心肌损伤的实验室指标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危重患者83例,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入院即刻(0h),入院6h、12h、24h、72h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入院后各个时间点的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各个时间点的血乳酸浓度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h乳酸清除率组与其余各组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患者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且无明显下降趋势者预后不佳,6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评估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入院时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PAF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64例和心血管病死亡组36例。收集性别、年龄、Big ET-1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与PAF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对PA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力。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血浆Big ET-1水平PAF患者心血管病累积死亡率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存活组在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慢性肾功能衰竭史、心力衰竭史、血浆BigET-1、血浆氨基酸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CHA2DS2-VASc评分≥2分比例方面低于死亡组(均P<0.05),在肾小球滤过率(eGFR)、射血分数(EF)方面高于死亡组(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是影响PAF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血浆Big ET-1水平为0.75 pmol/L时对预测PAF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ig ET-1>0.75 pmol/LPAF患者心血管病累积死亡率高于血浆Big ET-1≤0.75 pmol/L PAF患者(P<0.05)。结论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与PAF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浆Big ET-1水平可作为预测PAF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浓度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将其中死亡患者15例作为死亡组,其余25例作为存活组,比较其在入院时、入院6h和入院24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入院6h、入院24h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和24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浓度持续增高或6h乳酸清除率低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差,6h乳酸清除率较24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早期预后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在腹腔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3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14 d 病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定时监测动脉血乳酸并进行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间乳酸清除率差异。结果①存活组初始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死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存活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价腹腔感染性休克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 ICU 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入住的142例危重症患者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分别在入住 ICU 30 min 内、6、12、24、48、72 h 后分别进行血乳酸测定,观察血乳酸水平与预后及病死率的相关性。计算治疗后6、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采用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系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 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6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62例、6~24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64例、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16例,病死率分别为12.9%(8/62)、31.8%(20/64)、81.3%(13/16),治疗后6、24 h 病死率与28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6、24 h APACHE-Ⅱ评分、心率、呼吸、PaO2/ FiO2、pH 值、动脉血乳酸与28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存活101例、28 d 死亡41例,治疗后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126例、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16例,病死率分别为22.2%(28/126)、81.3%(13/16)。结论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ICU 危重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及早恢复动脉血乳酸的正常值可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 PCT)在ICU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70例ICU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根据病情预后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48例,使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比较两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PCT浓度。结果①两组第1天、第3天PC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7天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CT水平在死亡组呈上升趋势而在存活组呈下降趋势;②死亡组第5、7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1);③血清PCT和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43,P=0.019<0.05)。结论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