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彭冉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201-202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膈肌麻痹的预防及对策。方法2003年1月 ̄2006年7月我中心在体外循环下共完成心脏直视手术2434例,术后并发膈肌麻痹11例(正中开胸8例,侧开胸3例),均为3岁以下患儿,难于脱离呼吸机,后均经肋间切口行膈肌折叠治疗。结果膈肌折叠术后10例顺利脱离呼吸机,治愈出院,1例死亡(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讨论术中良好的膈神经保护可减少心脏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发生,术后早期积极的膈肌折叠治疗可明显地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2.
彭冉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201-202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膈肌麻痹的预防及对策。方法2003年1月~2006年7月我中心在体外循环下共完成心脏直视手术2434例,术后并发膈肌麻痹11例(正中开胸8例,侧开胸3例),均为3岁以下患儿,难于脱离呼吸机,后均经肋间切口行膈肌折叠治疗。结果膈肌折叠术后10例顺利脱离呼吸机,治愈出院,1例死亡(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讨论术中良好的膈神经保护可减少心脏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发生,术后早期积极的膈肌折叠治疗可明显地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3.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 ,49岁 ,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侧膈肌抬高 ,无咳嗽、咯痰、发热 ,无胸闷、气短病史 ,无糖尿病史 ,否认胸部外伤及手术史。曾行胸部CT、腹部“B”超、纤维胃镜等检查 ,均未发现异常。膈神经传导测定 :胸锁乳头肌中下段交界处电刺激膈神经 ,同侧锁骨中线第 7肋间体表记录膈肌肌电图 ,测得左侧膈神经传导时间 6 9ms,电压 16 0 μV ,而刺激右侧膈神经则无反应 ,诊断为特发性右侧膈肌麻痹。肺功能检查 :表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包括 :①肺容积减少 ,患者肺总量 (TLC)、功能残气量 (FRC)测定值分别为预计值的 6 …  相似文献   

4.
肩关节镜手术具有术野清晰、微创、高精度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术中行肩胛上神经阻滞可能导致膈肌麻痹并难以避免。但随着超声、穿刺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局部麻醉药扩散的情况变得可视化,膈肌麻痹的发生率也有了更多的控制方法,如降低麻醉药的容量、浓度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还将出现更多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的手段,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并发症有报道。我们遇到2例因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左膈肌麻痹,报道如下。例1,女,43岁。术前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窄漏,心功能Ⅲ级。术前X线胸片示双侧隔角清,右膈顶位第10后肋上缘,左膈顶较右侧低2.5cm.于1991年7月22日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术中最低温度26.7C(鼻咽温,下同),心包内左室面敷冰屑心表降温。体外循环时间68min,心肌阻断44min。术后心功能逐渐改善,但在左侧呼吸音低,摄  相似文献   

6.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被称为上肢手术麻醉中的"脊麻",是上肢肩关节以下一种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发症,其中膈肌的麻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超声的应用,解剖结构、进针程度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可视化,使SCBPB具有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持续时间长及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因膈肌麻痹所致的呼吸窘迫。因此,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可能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杨秀玲  郑霄  崔勤  贾宏  苏洁  鱼娟 《医学争鸣》2002,23(20):1840-1840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5例均系心脏病手术后住 ICU患者 ,年龄 1岁内(平均 7.8mo)者 4例 ,均为先心病 .其中室缺、肺动脉高压术后合并心衰 1例 ;冠状动脉右室瘘复发再次手术 1例 ;完全房室管畸形 1例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合并双侧膈肌麻痹 1例 ;另 1例 6 3岁 ,为冠状动脉架桥术合并意识障碍行气管切开术 .呼吸机应用时间 7~ 4 1(平均 2 5 ) d.1.2 方法 经积极呼吸循环功能支持 ,在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情况下 ,分别采取间断俯卧位通气治疗 .具体方法和步骤 :1彻底清理呼吸道 ,口、鼻、咽内分泌物 ;2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8.
张立丰  马保新 《河北医学》2022,(9):1519-1524
目的:针对右侧上肢手术老年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复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膈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右侧上肢手术的60例患者,年龄65~79岁,ASAⅡ~Ⅲ级并通过简单随机分为两组。S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3%的罗哌卡因30 mL; C组(锁骨上复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在超声引导下先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3%的罗哌卡因10mL,后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3%的罗哌卡因20mL。对两组神经根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并组间对比,随访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判断类型,比较两组发生率的高低。对阻滞前后患者右侧膈肌移动幅度(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状态下)予以M型超声测量,并依据膈肌移动幅度对患者膈肌麻痹情况进行判断,对比两组膈肌麻痹程度。结果:研究中发现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方面,S组所需时间短于C组(P<0.05),而在感觉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示两组差异不大。但两组在阻滞后30min,当处于平静呼吸和深呼吸状态下,右侧膈肌麻痹率S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复合锁...  相似文献   

9.
经电视胸腔镜胸段膈神经游离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方法:从2005年03月至2007年01月,在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应用电视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技术全程游离膈神经。手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保证术侧肺萎陷。于第5肋间腋中线前约2 cm作小切口放置Stryker 10mm0°胸腔镜,另于腋前线第3肋间及胸骨旁线外2 cm第2肋间作两小切口置手术器械。采用两把普通长直角钳及内镜外科器械钝性及锐性分离膈神经及血管。结果:5例均成功的在胸腔镜下完成膈神经的游离,其中3例同时游离伴行心包膈血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全程游离后膈神经平均较传统颈部游离延长16.1 cm。结论:采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安全而微创的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包内全肺切除治疗肺癌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9年 8月~ 1995年 6月 ,我们行心包内全肺切除治疗肺癌 4 6例 ,占同期 387例肺癌外科治疗的11.9% ,占 6 2例全肺切除的 74 .2 %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本组 4 6例肺癌中男 36例 ,女 10例 ,年龄 35~6 5岁 ,平均 5 0 .1岁 ,6 0岁以上者 5例。右侧肺癌12例 ,左侧 34例。按国际TNM分期Ⅱb期 3例 ,Ⅲa期 32例 ,Ⅲb期 11例。手术从膈神经后纵形切开心包 4 0例 ,膈神经前 6例。将切开之心包向两侧牵开 ,于肺血管前的上、下缘剪开心包浆膜层 ,并以食指尖钝性分离 ,充分暴露肺血管 ,再予以分离、结扎、切断。2 结果本组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神经毒化合物HI-6在离体膈神经-膈肌上抗梭曼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S-302三道测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离体膈神经-膈肌的收缩功能,同时,测定膈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观察药物对膈肌AChE活性的直接影响.结果 (1)采用MS-302三道测量分析系统对膈神经-膈肌标本强直收缩曲线下的面积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膈神经阻滞用于治疗胸外科术后同侧肩膀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择期行后外侧开胸手术患者63例(肺部手术35例,食管手术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32)。均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组于关胸前予0.25%罗哌卡因10 mL膈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点(拔管后即刻、拔管后0.5、1、2、3、4 h)两组患者同侧肩膀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同时随访血气,了解有无CO2潴留。结果 60例患者完成本实验(对照组31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有22例发生同侧肩膀痛,占71.0%(22/31);治疗组有5例发生同侧肩膀痛,占17.2%(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患者观察期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 score,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罗哌卡因膈神经阻滞是治疗胸外科术后同侧肩膀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阻滞效果与手术方式无关。疼痛发生可能与手术操作、胸腔引流管对胸膜、心包、膈肌的伤害性刺激经膈神经传导,牵涉到同侧肩膀。  相似文献   

13.
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76例腮腺混合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观察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有26例手术后出现面瘫,占34%。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者面瘫发生率为22.2%,为暂时性面瘫;行腮腺浅叶和瘤体切除者面瘫的发生率为37.9%,均为暂时性面瘫;全叶切除者发生率为46%,1例为永久性面瘫。结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名拟行双侧肩周关
节松解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Ⅰ~Ⅱ级,0.4%罗哌卡因与0.8%利多卡因24 mL混合液在超声引导下行双
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麻醉前后肩周关节松解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腋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上神经
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观察麻醉前后患者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左右侧膈肌运动幅
度。结果麻醉前后患者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双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环转摇肩、后伸内旋时低于麻
醉前肩关节各项运动时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神经和肩胛背神经阻滞完善率100%,肩胛上神经92.6%;
患者左侧和右侧膈肌运动幅度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发生部分膈神经阻滞,1例发生轻微局
麻药中毒。结论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周关节松解术镇痛完善,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肺转流(CPB)后脑损伤是否具有减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0例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n=20)和对照组(n=20)。氯胺酮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CPB后30min(T3),CPB结束时(T4),CPB结束后4h(T5),CPB结束后24h(T6),采取颈内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ELLSA)检测血浆S100β蛋白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记录术前1d和术后3d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并进行脑功能临床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T3,T4,T5 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T1,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在T3,T4,T5血浆S100β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T3,T4,T5,T6 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T1,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在T3,T4,T5血浆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氯胺酮组术后3d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肺转流后的脑损伤,抑制心肺转流诱导的过度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机械通气≥72h、病情稳定、通过撤机筛查、拟行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运用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双颈前外侧膈神经磁刺激(BAMPS),监测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膈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和颤触性跨膈压(TwPdi)。结果共入选14例患者,1例不能耐受磁刺激,2例无膈肌肌电信号,1例未刺激到膈神经,1例未获得有效颤触性跨膈压(PNCT、CMAP分别为7.2ms、1.26mV),9例取得完整检查数据的ICU机械通气患者PNCT、CMAP、TwPdi分别为(8.5±1.5)ins、(1.01±0.35)mV、(11.2±4.7)cmH2O。结论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膈神经磁刺激可客观综合评估ICU患者的膈肌功能,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多甙对肌肉收缩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肌肉本身收缩力的作用。方法 用电子刺激器刺激30只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的膈神经和直接刺激45只蟾蜍肠肌标本的方法,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肌肉本身收缩力的影响。结果 在三分之一最适刺激强度时,雷公藤多甙在20mg/L组,前60min使大鼠膈肌收缩幅度增大,此后到90min为止,收缩幅度无增大;在40mg/L,60mg/L组中前60min未引起大鼠膈肌收缩幅度减小。在三分之一最适刺激强度直接刺激蟾蜍腓肠肌标本时,雷公藤多甙在60mg/L组前30min未引起蟾蜍肠肌收缩张力减小。而溶剂二甲亚砜在三分之一最适刺激强度时使大鼠膈肌收缩幅度和蟾蜍腓肠肌收缩张力均明显减小。结论 雷公藤多甙对肌肉本身收缩力有一定增强作用;溶剂二甲亚砜对肌肉本身收缩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Yu LB  Zhao JZ  Jia WQ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4):2086-2088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3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影像学特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并对43例患者进行以额颞入路,单纯额部入路及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全切除22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0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10例,面神经麻痹3例。无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目前,手术仍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