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绍芳  刘世恩 《新中医》2003,35(1):64-64
鸡屎白散出自<金匮要略方论@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篇>第3条:"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蚘虫病篇》“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历代注家皆于“有时’’后点读,掩卷三思,殊不恰当。“发作有时”,换言之,就是休作有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中医文献关于蛔虫病方面,早在公元两世纪张仲景著作中即有记载。如“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又:“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蛔虫通常依附于空肠或十二指肠壁静止不动。有时发生扰动,如有多数蛔虫集合,能引起消化系统很多种急性疾病,过去中医限于仪器检查,临床未能详细分类,但在伤寒论厥阴篇中有蚘厥的记载:如“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隔,故烦,须叟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  相似文献   

4.
《吉林中医药》1987年第2期刊登了陈辛欣同志的文章“《金匮要略》正读一则”,对《金匮要略·蚘虫病篇》第6条的句读提出了异议。阅后觉得陈氏之说并不妥贴,仍应维持原句读。  相似文献   

5.
1956年10月号“新中医药”刊载了耿鉴庭氏“金匮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蚘虫病脉症治第19”的一篇语译文。有关跌蹶的第一条条文是:“师曰:病跌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月耑)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他把这条经文译成:“病人走路巅颠倒倒的,向前走还好些,往后退就不成,就是因为针刺(月耑)部,过了二寸,太阳经络受伤的缘故”。耿氏这个解释,首先说明跌蹶不是因倾跌之后而使足背僵硬,碍于步行。其主要原因是:“由  相似文献   

6.
胆道蚘虫病是以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四肢发冶、吐蚘、出冷汗,痛一陣歇一陣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胆道疾患,是蚘虫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蚘虫有钻孔的习性,一且在肠內环境有所改变时,如服不足剂量的驅虫药,肠蠕动亢进,飢餓、高热等,都可促进蚘虫不安于本环境而上下乱窜,进入十二指肠;或在胆道有病变时,俄狄氏括約肌失去正常的收縮能力,因此蚘虫容易进入胆道。当蚘虫部分进入胆道时,因为刺激而产生括約肌痙攣,胆道本身亦有反射蠕动增加,以致产生早期的剧烈疼痛,由于蚘虫所带入的感染,可以使胆道产生炎症,而有寒战发热现  相似文献   

7.
甘草粉蜜汤出自《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由甘草、粉、蜜三味药组成。具安蝈止痛,解毒和胃之功。主治:“蚘虫之为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厥阴篇“蚘厥”证,不少注家约皆被“厥”字印定眼目,以为蚘厥者,蚘虫所致之厥逆也。如喻昌曰:“蚘厥则时厥时烦……”,程知曰:“蚘厥者:手足冷而吐蚘……”。近人则多以腹痛、吐蛔、厥逆作解,而径言虫蚘厥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胆道蛔虫病相类似。然余临证四十余年间,尝见数例蚘厥,患者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伤寒论》338条原文所述蚘厥“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之特征性证候若合符节。如患儿江某某,女,一岁半,麻疹靥后阵阵心烦,初以为麻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剂罔效,而烦躁益频。患儿每见家人进餐(甚至闻碗筷声)即索食,甫入口,烦躁顿作,摔碗抛匙,不容制  相似文献   

9.
我們从事中医治疗工作,对于蚘虫治疗,特别是胆道蚘虫病的治疗,数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依据祖国医学治疗蚘虫病,用酸苦辛法的原則,乃制椒梅連芍煎,治疗胆道蚘虫病所导致的痛呕、煩、厥的四大証,获得一些效果,小結出来,以供参考,希同道们給予批評指正。运用腹診来測知蚘虫的动向一、腹有凝結,如筋而硬者,以指久按,其硬移他处,又就所移者按之,其硬又移他处,或大腹,或臍旁,或少腹,无定处,是也。二、右手輕按其腹,为时稍久,潛心候之,有物如蚯蚓蠢动,隐然应手,是也。  相似文献   

10.
一、乌梅丸治久利乌梅丸系《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善治蚘厥证与厥阴久利。《伤寒论》第326条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又338条云:“……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  相似文献   

11.
驱虫药     
概说通常寄生於人肠管内的虫类,有蛔虫(蚘虫虫)、螩虫(有钩螩虫、无钩螩虫,及其他螩虫之分,从前都叫做扁虫)、姜片虫、十二指肠虫(金匮称寸白虫,长约六七分),及蛲虫(千金称为菜虫,长约半分,形细)等,凡能够驱除或杀灭这些肠寄生虫的药物,都叫做驱虫药,  相似文献   

12.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3.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它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两千年前祖国医学对此就有记载。如《灵枢.厥病》说:“肠中有虫瘕及蛟……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是蛟也”。《伤寒论》说:“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等。古人在针灸治疗方面也有记载。如晋《针灸甲乙经》说:“肠中有虫瘕,有蜻蛟,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渴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论》厥阴篇有原文五十五条,从326条至330条为全篇概述,以下逐个分述厥(331-356)、利(357-374)、呕(375-378)、哕(379-380)的辨证论治.关于厥利呕哕,已见于《伤寒》其他诸篇,《金匮》又有蚘厥证和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论,且有二十条原文与厥阴篇同,因而有人认为厥阴篇是"杂凑",至今中医界对厥阴  相似文献   

15.
苦参汤新用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政 《陕西中医》1998,19(4):175-175
<正> 苦参汤是张仲景在《金匮》里,用来治疗狐惑病的一张外用方。其病证为:感染湿热、虫毒,引起的“下部”溃疡。《金匮》“狐惑之为病……蚀于阴为”。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讲义》(五版教材)指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述“中风、历节两种疾病。由于这两种病都属于广义风病的范围,故合为一篇讨论。”著名中医药学家、《金匮》学科的奠基人李今庸教授最近更具体地指出:《金匮》的中风病是广义的风病。综观该篇内容,此言甚是。1论述  相似文献   

17.
桑红灵 《光明中医》2009,24(4):614-615
《金匮》痰饮病篇第十五条明确提出痰饮病的治则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旨在讨论仲景这一治则制定的依据、内容及在《痰饮病》及相关篇章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二十五篇中,篇名中有争议的有两篇,即“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的“狐惑”,“消渴小便利淋病”篇中的“小便利”。在中医界,多数人认为“狐惑”应为“狐(或虫)”,“小便利”应为“小便不利”。这种看法也贯彻到了五版、六版  相似文献   

19.
一、大黄[庶][虫]虫丸证浅释 大黄[庶][虫]虫丸证始见《金匮&#183;血痹虚劳》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五劳七伤言其病为诸虚百损—虚劳,是形成干血的原因。干血病本为虚,  相似文献   

20.
综观陈修园《女科要旨》一书,不难发现,陈氏治女科,十分注重从脾胃入手,即其“要旨”所在。卷三及卷四,虽基本上照录《金匮》“产后病篇”及“杂病篇”之原文,其间仅略加小注而串讲之,但其治女科注重脾胃的思想已溢于言辞。即其卷二,也主要是阐发《金匮·妊娠病篇》的精神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