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用激光对100例成人肱骨头进行两维平面测量,即正位、侧位、左、右45°斜位肱骨头的半径、关节面高度、张角及表面面积等。其结果为:1.肱骨头关节面的张角平均为144.48±11.93°。2.肱骨头半径及高度分别为2.15±0.16 cm、1.56±0.24 cm。肱骨头关节面高度占近似球体直径的36.05%。3.肱骨头关节面的表面积为21.02±4.03 cm~2。4.激光测量比接触测量客观、准确,可以重复并易取得统一标准,为骨胳测量提供一种较好方法。根据所测肱骨头半径与关节面张角,即能绘出肱骨头关节面的图形,计算出关节面曲率。本文对设计、制造肱骨头提供了国人数据,也可为肱骨头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扭转角是由长骨两端的关节轴投影相交所组成的角度。一般,测之于肱骨、股骨与胫骨;是研究人类进化与个体发育的重要测量项目。扭转角对于临床实践,如骨科的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和骨转子间骨折的原因、诊断与治疗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多年来,扭转角测量一直为临床骨科医师和人类学家所重视。要正确地测量扭转角,必须置备精密的测量仪器。目前,世界各国人类学家都是使用平行定点仪(Parallelograph)来进行扭转角测量的。(图1,a)平行定点仪的设计原理是以二支严格平行的金属圆杆装配成的框架为基础。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3.
激光投射法测量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裸骨观察及设计激光投射法测量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探讨激光投射法测量的可行性。方法裸骨观察描述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设计股骨颈扭转角前倾角测量装置,分两次用激光投射法测量60个股骨标本,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左右两侧比较。结果对裸骨标本直接观察可以看出股骨颈扭转角与前倾角区别,采用激光投射法分两次测量所得数据差异无显著意义(统计学把握度为100%,P0.05)。测定股骨颈前倾角左侧13.58°±6.55°,右侧12.15°±5.83°;股骨颈扭转角左侧18.50°±7.38°,右侧19.08°±8.59°,双侧两角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激光投射法是测量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肱骨头扭转角度的测量及其对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2010)和万方医学网(1980/2010)数据库,以肱骨头扭转角;测量;影响;肩关节;假体设计为检索关键词,纳入与肱骨头扭转角度的测量及其对人工肩关节置换影响相关的文章,且内容相似者以近5年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优先。并排除陈旧性文献及重复性研究。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4篇。肱骨头扭转角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测量方法所得的测量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常用的肱骨头扭转角测量方法有4种:直接解剖学测量法、X射线平片测量法、二维CT法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法。人工肩关节假体的设计发展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在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中,肱骨头扭转角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关系到人工肩关节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肱骨头扭转角的个体差异还要求实施个性化的人工肩关节置换。结论:4种常用肱骨头扭转角测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应用优势和缺点。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是目前准确性强、操作相对简便且实用性较强的测量方法。肱骨头扭转角是指导人工肩关节置换的重要技术参数,然而肱骨头扭转角存在很大的个体化差异,如何使其在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前和治疗中的测量结果达到统一、准确、客观,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胫骨下段扭转角和外翻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胫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塑形钢板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国人胫骨81副(男41副,女40副)进行下段扭转角及外翻角测量。结果:①胫骨下段扭转角,男性左侧64.8°±3.6°,右侧68.7°±2.8°,女性左侧63.6°±5.1°,右侧67.0°±6.1°。②胫骨下段外翻角:男性左侧15.6°±3.0°,右侧14.2°±2.1°,女性左侧15.6°±3.0°,右侧16.4°±2.9°。结论:男性无论扭转角还是外翻角其侧别差异显著P<0.01及P<0.05;女性扭转角侧别差异显著P<0.01而外翻角侧别无差异P>0.05;除右外翻角性别间差异显著P<0.01外,其余各角性别间均无差异P>0.05。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资料。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内固定钢板更能符合胫骨下段的解剖特点,避免或减少因钢板塑形不佳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模拟的方法,对股骨的颈干投影角、颈干角和前倾角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测量了国人股骨156副,其中男性80副,女性76副,共计312个股骨的转子扭转角及颈扭转角,结果如下:(1)股骨颈扭转角男性左侧6.0°,右侧12.1° 女性左侧7.0°,右侧14.6°.性别间无差异,但侧别差异男女均非常显著.(2)股骨转子扭转角男性右侧23.0°,左侧22.5°;女性右侧22.7°,左侧22.9°.结果表明无论性别与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个常数.(3)股骨颈扭转角与转子扭转角相关性研究表明,两者有较明显的负相关性,由此引导出两者相互推算的回归方程,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量了250例(其中男性111例,女性139例)成人肱骨的十四个项目,并计算了三种指数。其中肱骨最大长男性平均值为299.80mm,女性为285.2mm;肱骨全长男性平均值为295.01mm,女性为281.00mm;肱骨扭转角男性平均值为155.84°,女性平均值为155.79°;肱骨髁体角男性平均值为81.03°,女性平均值为80.22°。将测量数值作了统计学处理,进行了侧别、性别差异的比较,并将本文肱骨最大长、扭转角以及髁体角之数值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报导作了比较和讨论。关于国人肱骨各项数值的测量报导尚少,见有李应义等和卓汉清以及边冠鹤等人的报导。为积累和充实国人体质资料,给人类学研究及临床提供一些参考数据。本文测量了成年肱骨的各项数值,并作了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9.
一、本文测量了200付(男115,女85)中国成年人的肱骨。主要结果如下:1.长度1)最大长男性平均值为31.01±0.10厘米,女性平均值为29.29±0.15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2)全长男性平均值为30.50±0.09厘米,女性平均值为28.75±0.14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2.上端诸径1)上端宽男性平均值为4.87±0.02厘米,女性平均值为4.54±0.09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2)头周长男性平均值为13.58±0.04厘米,女性平均值为12.60±0.07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3)肱骨头横径男性平均值为4.20±0.01厘米,女性平均值为3.88±0.03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4)肱骨头纵径男性平均值为4.50±0.02厘米,女性平均值为4.17±0.03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3.体中部诸径1)体中部最大径男性平均值为2.24±0.01厘米,女性平均值为2.06±0.01厘米,性差非常显著。2)体中部最小径男性平均值为1.74±0.01厘米,女性平均值为1.59±0.01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3)体中部最小周长男性平均值为6.39±0.03厘米,女性平均值为5.86±0.04厘米,性差非常显著。4.下端诸径1)下端宽男性平均值为6.04±0.02厘米,女性平均值为5.58±0.03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2)滑车和小头宽男性平均值为4.60±0.02厘米,女性平均值为4.20±0.03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3)滑车矢径男性平均值为2.58±0.01厘米,女性平均值为2.36±0.02厘米,其性差非常显著。二、指数1.横断面指数男性平均值为77.23±0.44厘米,女性平均值为76.62±0.51,其性差不显著。2.粗壮指数男性平均值为20.37±0.10,女性平均值为19.68±0.12,性差非常显著。3.头指数男性平均值为93.21±0.18,女性平均值为93.55±0.37,其性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肱骨系统测量的同时,我们还对肱骨扭转角进行了测量。关于肱骨扭转角的测量,国内的资料尚未看到。本文之研究目的,在于一方面为临床骨科有关肱骨假体(上端假体、下端假体和全假体)制造人工关节以及肱骨骨折、脱位后之功能位固定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同时又为国人体质人类学积累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 测量男115副,女85副共400侧肱骨扭转角,取锐角(摘者注:有人取钝角)。结果:男28.35°±0.75,女27.35°±0.79,性差不显著:男左25.28°±0.59,右31.56°±0.8,侧差显著:女左24.60°±0.36,右29.08°±1.2,侧差显著。男女皆右角大,可能与右肢活动占优势有关。本研究对骨科肱骨假体,制造人工关节及肱骨功能位固定及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肱骨尤其是肱骨远端的特殊解剖形态,命名新的解削名词,准确描述其结构特点,促进肱骨内固定器材的研究和改进。方法:选用青壮年不成对的肱骨12根,用3DCT(Three Dimensoinal Computed Tomography)进行扫描并重建,对骨表面特性及髓腔进行全方位的测量。结果:肱骨干大小结节以下大致呈圆柱体,其远段距髁部6.54±0.63cm(前屈距)处有向前的弯曲,称前屈角,为13.98±0.48度。髁上邪逐渐变薄向内外扩伸形成内上髁及外上髁,而被鹰嘴窝和冠突窝分隔形成的两支称内上髁支和外上髁支,其中内上髁支宽:1.46±0.10cm,厚:1.38±0.10an,外上髁支宽:2.07±0.09cra,厚:1.58±0.7cm,与纵轴的夹角称内上髁角和外上髁角,分别为:28.29±0.57度和34.15±0.65度。髓腔于髁上变宽薄,逐渐闭锁。结论:肱骨干髓腔无明显狭部,上端略大,向下端逐渐减小,末端欠径减小,冠径逐渐增大,不向内外上髁支内延伸。髁部前屈角,前屈距,内上髁角以及外上髁角等测量值变异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正> 作者采用劳氏位及许氏位检查中耳乳突疾患。要用多少角度投照才能使内、外耳道及中鼓室阴影完全重叠?为此,对向内上倾斜的外耳道、中鼓室及内耳道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简称耳道角)进行了测量和观察。用100例水平锯开的成人颅骨标本,使矢状面与水平面垂直,分别测量了200侧耳道  相似文献   

14.
朱求亮  许斌 《解剖学报》2016,47(5):658-662
目的探讨肉眼直观下描述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的区别,并分析其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股骨冠状面平面,分别从6点钟、12点钟、1∶30点钟、3点钟和4∶30点钟位置观察干燥完整的股骨标本(60根),在照片上分别确定股骨头颈轴线、股骨冠状面、股骨颈截面最长径及股骨上段冠状面,画图描述股骨颈扭转角与前倾角,分析这两个角度的区别。结果股骨颈前倾角是股骨头颈轴线与股骨冠状面的夹角,是线与面的关系,角尖朝内,在6点钟、12点钟、1∶30点钟、3点钟和4∶30点钟位均可观察到;股骨颈扭转角是股骨颈椭圆截面最长径线构成的面与股骨(上段)冠状面的夹角,是面与面的关系,角尖朝后,仅在12点钟、1∶30点钟、3点钟位可以观察到。1∶30钟位是显示股骨颈扭转角和前倾角区别的最佳位置。结论股骨颈前倾角和扭转角是共同基于股骨冠状面,分别与股骨头颈轴线、股骨颈截面最长径线构成的面,组成的两个不同角度参数。非立体观察是混淆股骨颈扭转角与前倾角的重要原因。前倾角决定内固定螺钉及股骨假体的方向,扭转角对内固定螺钉进钉点及股骨髓腔开口位置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18岁,未婚,因下腹部隐痛24天,B超发现盆腔一肿物1天为主诉于1994年6月4日入院。入院前月经来潮4次,初潮93年11月10日,经期4天,量中,色红,无痛经,停经4个月于94年3月10日第2次月经来潮,经期同前,经量少于初潮,伴痛经,以后2次月经按月来潮,量少,色暗红,痛经进行性加重。未次月经94年5月10日经期4天干净后下腹部持续性隐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在当地医疗站治疗4天无效求诊我院。 检查:体温37℃,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9Kpa,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妇科情  相似文献   

17.
肛周脓肿225例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周脓肿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单纯切开引流,容易形成肛瘘导致二次手术,而切开引流内口切除或肛瘘挂线一次手术治疗,避免二次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我科根据肛周脓肿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术式一次性手术治疗肛周脓肿225例,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新型肱骨内固定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解剖20具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腋神经、桡神经的走形及测量与相关骨性标志的距离,同时选取成人干燥肱骨标本30根,测量肱骨上段相关直径及周长,计算相关的最佳弧度。 结果 肱骨最大长(30.21±0.22)cm;大结节至腋神经距离(5.48±0.09)cm;大结节至三角肌粗隆距离(12.80±0.13)cm; 肱骨最近端至肱骨肌管入口及出口分别为(16.10±0.27)cm、(21.04±0.26)cm;肱骨上段最佳弧度(3.90±0.03)rad。 结论 新型肱骨内固定物当其弧段部的弧度达到3.9rad时,能达到很好的服帖,且有效地避免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6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3年余,加重3h入院.既往有反复右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胛区放射,曾行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稍粗,胆囊未探及。多次经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查体: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皮肤粘膜无黄染,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明显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肝脾未及,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方式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探索颈胸交界区病变的准确定位方法及术前评估。方法选择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确诊骨量正常42例,骨量减少48例,骨质疏松60例,利用16排螺旋CT胸部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方法,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胸椎后凸角测量。结果胸骨角对应胸椎范围为测量单元Ⅲ~Ⅵ,以测量单元Ⅳ为主,约占55%。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骨量统计结果无相关性,两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胸椎后凸角具有相关性,胸椎后凸角越大,对应位置越低。结论胸骨角对应胸椎节段并非恒定、准确的平面,不宜作为胸椎节段的准确定位标志。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与胸椎后凸角的相关关系的评价,对于颈胸交界区病变准确定位及手术治疗的术式、路径选择、胸骨柄的处理方式等内容的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