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130个成人整颅颅指数与锥体角的关系进行观察研究。见130例260侧锥体角全在48°以上,平均57°;锥体角与颅指数高度相关,二者之间具直线回归关系,故拍摄颞骨岩部轴位片与斜位片时头部偏转角不应固定为45°而应取决于锥体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免测量法梅氏位X线摄影的几何成像效果。方法 利用头颅多用摄影架和颞骨岩部长轴的体表定位标志 ,免去梅氏位常规方法摄影的角度测量 (免测量组 ) ,在照片上以颞骨岩部长轴是否与胶片下缘垂直判定摄影体位是否正确 ,并与传统的梅氏位摄影方法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免测量法梅氏位摄影体位正确率 (92 .3 1% )显著高于对照组 (70 .69% ) ,χ2 =8.2 96,P <0 .0 1。结论 免测量法梅氏位摄影 ,不仅操作简便、效率高 ,而且几何成像效果比传统的梅氏位摄影方法好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岩浅大神经在颞下经岩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岩浅大神经的结构进行研究,为颞下经岩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6具(12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模拟颞下经岩入路的手术操作,显露各步的解剖结构,观测岩测大神经的起止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①岩浅大神经(GSPN)从膝状神经节内侧发出,长度为(6.56±0.18)mm;GSPN多有骨质覆盖,厚度为(4.31±1.16)mm,长度平均(4.38±1.43)mm;②岩浅大神经延长线与弓状隆起夹角127.60±5.100;③ICA位于GSPN的下方,总是与GSPN平行;ICA膝部到GSPN(6.47±0.35)mm,距离耳蜗(3.17±0.19)mm;岩浅大神经管裂孔至膝状神经节(7.39±0.20)mm。结论 ①岩浅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前半规管、前庭、膝状神经节、耳蜗、内耳孔和膝状神经节,使颞下经岩入路手术操作更明确,更易于掌握。②此入路在硬膜外进行,对神经血管损伤小,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窝、颅后窝的岩斜区病变(如三叉神经鞘瘤),增大了对脑干腹侧结构的显露。  相似文献   

4.
陈银生  庄明华 《医学综述》2008,14(15):2302-2304
颅中窝入路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干腹侧部等占位性病变的常用入路,此入路毗邻颈内动脉、耳蜗、半规管、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正确定位耳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从最初的三角法到夹角法再到四边形法,耳蜗的解剖学定位越来越精细准确。影像和导航技术使术前、术中定位耳蜗成为可能。经典解剖学定位法和现代影像、导航技术在术前、术中的普及应用对颅中窝入路手术中耳蜗定位各有利弊。应用影像、导航技术在术前、术中定位耳蜗可能是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报告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16例,照片显示其中11例(68.8%)伴有异常茎突并有茎实综合征(SS)症状。对这11例患者采用颈动脉鞘周及舌骨小角处封闭,治疗效果良好,作者倾向于异常茎突是TMJDS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颞骨岩部正位及颅底位体层摄影从纵横切面,显示颞骨微小解剖和病理改变。在慢性中耳炎肉芽型中,体层摄影显示鼓窦、上鼓室、鼓室内听骨、外半规管、面神经管和卵圆窗的破坏情况,影象较平片真实。  相似文献   

7.
国人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耳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乙状窦沟 (GSS)的形态、位置及GSS上曲在颅骨表面的标志点 ,测量GSS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结果 GSS呈“乙”字型 ,83 33%的顶乳突缝前角投影在GSS上曲处。GSS的宽度左侧平均为 (10 92± 1 80 )mm ,右侧平均为 (12 0 0± 1 6 5 )mm ;深度左侧平均为 (4 15± 1 4 0 )mm ,右侧平均为 (5 2 7± 2 2 7)mm。GSS宽度及深度均有显著的侧别差异。GSS前外侧缘到前庭导水管外口、内耳门下后缘、后半规管、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分别为 (7 85±2 4 7)mm、(2 1 6 9± 4 97)mm、(8 5 4± 2 74 )mm、(12 4 2± 2 4 6 )mm。结论 GSS为颞骨岩部后面的一个重要的骨性结构 ,顶乳突缝前角处可 (作为GSS上曲定位的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8.
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部后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颅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可磨除深度是4.52mm;从后半规管最后部到前庭小管可磨除深度是2.14mm;从前庭小管到总脚可磨除深度是1.88mm;从总脚到三角形的底可磨除深度是2.36mm。结论: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岩部后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颞骨岩部结构复杂,累及该部位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手术难度大.文中探讨累及颞骨岩部肿瘤性病变的一般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侵犯颞骨岩部肿瘤性病变患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按肿瘤解剖学起源可分为3类:颅外起源者13例,颞骨岩部起源者18例,颅内起源者7例. 结果:全组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13例颅外来源者病理显示恶性程度高,除手术死亡2例外,余11例随访5年已有6例死亡.18例颞骨岩部来源者多为良性病变,术后面瘫发生率高,仅1例患者因手术并发症死亡.7例颅内来源者仅1例转移瘤于术后5个月内死亡,6例术后生存质量良好. 结论:该类肿瘤有3种来源:颅外起源、颞骨岩部起源和颅内起源.颅外起源者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来源于颞骨岩部及颅内者良性病变多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颞骨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乳突炎、岩部炎、迷路炎和面瘫.最常见的是乳突炎.1 乳突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底岩骨斜坡区表皮样囊肿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切除技巧及神经保护方法等。方法:21例岩斜区表皮样囊肿患者中,11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7例采用颞枕经小脑幕入路,4例采用颞枕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8例.肿瘤次全切13例。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者8例,较术前明显好转者4例,基本同术前者8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取决于肿瘤的起源和累及部位;保护神经功能的关键是应用显微技术囊内切除肿瘤后锐性分离包膜,在与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处留部分包膜,不强行剥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岩部胆脂瘤发病特征、对面听神经损害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7例岩部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16例重度耳聋及全聋,1例为中度混合性聋,15例伴有面瘫,其中11例为迷路段缺损,1例垂直段缺损,CT检查岩部均有膨胀性改变及骨性破坏,手术采用乳突迷路进路6例次,颅中窝进路8例次,乳突颅中窝联合进路3例,颞骨扩大切除术2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由内听道段与水平段面神经端端吻合5例,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1例。全部病例均顺利恢复,无感染和复发。结论岩部胆脂瘤发病率低,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可有面肌抽搐、耳流脓等症状,应详细检查,颞骨CT及MRI是最佳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对已确诊岩部胆脂瘤应争取早作手术,避免颅内感染和对面听神经的进一步损害,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破坏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价值,提高影像诊断正确率.方法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全部行X平片检查,其中8例病人行CT检查.结果 16例长骨骨化性纤维瘤X线诊断正确11例,误诊5例; CT检查正确诊断7例,误诊1例.结论 CT检查能够提高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正确诊断率,显示病变范围较传统X线清晰,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外固定架在儿童长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1年2月~2008年2月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长骨骨折38例。结果:随访2~30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骨折经手术后达到解剖复位32例,其余功能复位。远期未发现损伤肢体的挛缩及关节僵硬。结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长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理想等优点,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交锁髓内钉瞄准器校正瞄准的应用效果。方法用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与非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在两个动物实验组(A、B组)中进行对比。结果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在瞄准偏差的情况下,通过校正瞄准达到正确瞄准,非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在瞄准偏差的情况下,无法校正瞄准,需改手工进行。结论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Dorello管区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临床Dorello管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Dorello管区结构进行观测。结果①Dorello管由Gruber韧带、岩尖及上斜坡外侧缘三者构成的一个骨纤维管道。Dorello管顶主要由Gruber韧带构成,Dorello管顶至底间最大垂直距离为2.14 mm±0.70 mm。②展神经经过Dorello管外1/3(56.7%)或中1/3(43.3%)。展神经伴行动脉为脑膜背侧动脉的分支,83.3%以单干形式经过展神经内侧。③展神经入海绵窦点距颈内动脉后升部后壁3.97 mm±1.83 mm,在Meckel腔内侧3.11 mm±0.95 mm。结论在Dorello管区展神经及其伴行动脉位置恒定,手术中应予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耳外科、颅底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内淋巴囊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肉眼和手术显微镜 (×16 )下观测 31例 (6 2侧 )正常国人干颅骨标本的前庭导水管(VA)外口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①VA外口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中份 ,外形多呈弧形 (5 9 6 8% ) ,平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 (8 4 7± 3 4 2 )mm、(0 86± 0 36 )mm ;②VA外口与内耳门的平均间距为 (9 71± 1 38)mm ;③弓形下窝的出现率为5 4 84 %。结论 VA外口与毗邻结构有着稳定的解剖关系 ,可以作为手术时特定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波与射线对儿童长骨骨折后骨痂形成成像的联系,探讨超声波评价儿童长骨骨折后骨痂形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该研究纳入50 例手臂、前臂、大腿以及小腿长骨骨折的儿童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孩31 例、女孩19 例,平均年龄分别为11 岁和9 岁。分别对56 个骨折骨和56 个对应的健侧骨进行检查。采用Philips iU22 相机配备17-5-MHz线性探针和MSK Superficial 程序进行超声诊断。在超声检查的同时对骨痂进行测量。利用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对骨痂的血管进行可视化处理并测定血管阻力指数(RI)。在健侧肢体的相应区域进行同样的检测。将超声结果与X 射线测量结果以及骨痂的客观质量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所有5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在这两个组中,无移位骨折均是最常见骨折;需复位骨折与骨膜下骨折的发生率相近;与之相反,女孩骨折碎片轻微移位的发生率是男孩的3 倍多。统计分析表明,超声波与X射线对骨痂的长度和宽度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初步结果显示骨痂的血管化程度高于正常骨膜。结论超声波在评价儿童长骨骨折后骨痂形成方面与X 射线检查同样有效可靠,具有免受电离辐射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棘孔距离三个骨半规管弓峰的距离范围,为颞骨岩部相关疾病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例干性完整保留颅底的成人尸头标本,共10侧,选用颅中窝入路,利用电钻手工操作磨除骨质的方法小心磨出岩部内前、后、外骨半规管等结构。观察并分别测量棘孔距离三个骨半规管弓峰的距离。结果:两侧棘孔距离三个骨半规管弓峰的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平均为:棘孔距离前骨半规管(20.59±1.11)mm,棘孔距离后骨半规管(24.39±1.94)mm,棘孔距离外骨半规管(21.63±2.63)mm。结论:前骨半规管距离棘孔距离最短,后骨半规管距离棘孔距离最远,磨除岩部骨质手术操作范围在19.48-26.33 mm之间。在手术或解剖学操作中,接近此距离时应停止操作或变更操作方向,可有效避免不必要损伤,提高手术及解剖学操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