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78年以来,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已用直肠全结肠切除和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治疗,其回肠装有两肠襻(J)、三肠襻(S)或四肠襻(W)型之分,而以1型回肠袋最为常用.近期对手术已作了改进,在某些病例省略了暂时性回肠造口术,缩短了住院日期.IPAA术后肛管排便功能如何和回肠袋有什么并发症,均是临床上关注的问题.美俄亥俄州Cleveland临床基金会肛肠外科自1983~1993年共施行直肠全结肠切除和IPAA手术1005例,其中455例为女性.术前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858例(85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2例(6.2%)、病因尚未确定的结肠炎75例(7.5%),其余有TNM2期结肠直肠癌4例、幼年型息肉瘤4例以及结肠直肠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和巨结肠各1例.平均随访35个月(1~125个月).术后病理学诊断确定术前诊断的46例溃疡性结肠炎和21例诊断未定的病例均为克隆病.分析手术指征计内科治疗失败422例、组织发育不良104例、癌肿23例、中毒症21例、出血29例、失禁或便急40例、预防癌变18例、结肠直肠狭窄11例和便秘1例.另296例在完全切除了直肠后仍有结肠病变.349例原已施行各种结肠等手术,如结肠切除和回肠直肠吻合术,部分结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达280例)、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直接回肠肛管吻合和IPAA吻合术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C)行二期或三期全结直肠切除(TPC)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后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行TPC+IPAA的188例病人临床资料,比较术后近期(二期手术的第一期及三期手术的第一、二期)并发症及...  相似文献   

3.
直肠结肠切除并以回肠贮存袋 肛管吻合 (IPAA)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首选手术 ,由于报道的病例不多 ,很难评估不同年龄组病例的IPAA功能结果和生活质量。作者收集OhioCleveland临床基金会结肠直肠外科于 1 983~ 1 999年收治的1 895例IPAA手术 ,至少经 6个月随访 ,按术时 <45岁、46~ 5 5岁、5 6~ 65岁和 >65岁分组进行分析 ,观察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 ,后者用Cleveland生活全面质量(CGQL)评分评估。手术满意度以 1~ 1 0分计 ,1 0分者指完全满意。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时多数超过 65岁 ,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多…  相似文献   

4.
结肠全切除伴直肠粘膜剥脱及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较多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些病人术后并发轻度大便失禁,尤其多见于晚间,涉及IPAA后排便控制的因素甚多,关键在肛门括约肌.有人证实I-PAA后主要是受控于内括约肌的肛管静息压有所下降,但受控于外括约肌的挤逼压是否改变、如何改变,则尚无定论.作者认为内、外括约肌均可因施行IPAA而受损,从而导致失禁.为证实这一设想,作者对1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施行IPAA者(男6、女4,平均33岁)进行了肛管静息压及挤逼压的测定,并检测了内括约肌的直肠(或IPAA后的回肠袋)——肛管抑制反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方式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UC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过程、手术方式及转归,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1.9%(23/32)手术病例为重型UC;初发型占21.9%(7/32),慢性复发型78.1%(25/32);广泛结肠病变占93.8%(30/32),其中全结肠受累占81.3%(26/32)。手术原因: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或维持缓解26例(81.3%);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上皮内瘤变(IEN)5例(15.6%);并发肠穿孔1例(3.1%)。手术方式: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19例(59.4%),回肠永久造瘘术或长期保留造瘘口7例(21.9%),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肠吻合术6例(18.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6%(16/23),分别为肠梗阻9例、吻合口狭窄2例、盆腔感染2例、直肠阴道瘘1例、切口疝1例、储袋炎2例、残余直肠UC复发2例。25例(78.1%)患者接受随访2个月~22年,21例UC治愈,2例因残余直肠UC复发继续药物治疗,2例因UC-CRC广泛转移死亡。结论手术是药物难治性及出现并发症UC的治疗选择,多数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时机、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随访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族性息肉病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omosis,IRA)和回结直肠切除、回肠J形贮袋成形、回肠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IPAA)治疗38例家族性息肉病的资料.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半年后的排便次数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排便次数均明显减少,综合排便功能也基本相似.IPAA组治疗更为彻底,有效减少术后息肉的复发.结论 IPAA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3例肺转移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立医院和阜新矿务局总医院胸外科 1990~ 2 0 0 0年 ,共发现肺转移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3例 ,术前CT扫描均证实纵隔淋巴结增大 (cN2 )。术后病理均证实肺和淋巴结为转移腺癌。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病人临床资料一览表性别年龄 原发癌 肺转移部位无病间 隔期 (月 ) 术 式 术中淋巴结 (cm)摘 除淋巴结生存(月 )女 47乳泉癌右下叶 2 3楔形切除 2第 7组 30女 6 1结肠腺癌右下叶 30肺叶切除 1.5第 3组 11男 70直肠腺癌左上叶 8楔形切除 2 .2第 5组 2 3 注 : 指原发癌根治手术距确诊肺转移癌的时间间隔讨论 肺是全身各部位恶性…  相似文献   

8.
/Benoist S,et al/ / Am J Surg,2 0 0 2 ;1 84:1 48- 1 5 3  作者对 73例经 CT证实术后并发腹腔脓肿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所有患者由于不存在弥漫性腹膜炎或脓毒性败血症 ,且没有损伤胸膜和腹腔脏器的危险 ,均施行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 73例患者中有 5 2例为单一性脓肿(CT显示不与肠道粘连的单腔脓肿 ) ,2 1例为多发性脓肿(CT显示多个、多腔或脓腔与肠道有瘘道形成的脓肿 )。手术和脓肿确诊的平均间歇为 19± 16 d(4~ 4 8d) ,脓腔平均直径为 7.2± 2 .6 cm(2~ 15 cm)。对术后引出物检验发现 ,4 8例为脓液 ,2 5例为已感…  相似文献   

9.
扩大肝切除是指切除≥ 5个肝段的手术 ,常用于结肠直肠癌肝转移、肝门胆管癌和肝细胞癌以求获得彻底切除和较长的生存期 ,虽经慎重选择病例和改进技术操作致手术死亡率有所降低 ,但仍有一定的术后肝功能不全并发症率。 1990年 Makuuchi推出了门静脉栓塞 (PVT)以诱发术前肝残余部分肥大的技术以来 ,它已应用于预计肝切除后残余肝组织容量不足总容量 4 0 %的病例。作者复习休斯顿 Texas大学肿瘤外科于 1993~ 2 0 0 1年所施行的 5 5例扩大肝切除术。 13例的资料不完整而不予统计 ,仅对比术前作 PVT 18例和未作 PVT 2 4例的治疗结果。两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结肠J 型贮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行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 12 0例中低位直肠癌分为贮袋组 2 2例 ,结肠直肠直接吻合组 98例 ,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排便功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 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贮袋组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距离为 (3 6± 1 5 )cm ,与直接吻合组 (5 2± 1 9)cm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术后 3个月和 1年时每日大便次数贮袋组较直接吻合组显著减少 (P <0 0 5 ) ,排便急迫感改善明显 (P <0 0 5 )。术后 2年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已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时选择结肠J 型贮袋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采用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与回肠直肠吻合术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在手术结果、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中行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贮袋吻合术18例,术后无死亡,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均无膀胱和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直接吻合组优于贮袋组(P<0 01),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肠蠕动次数两组相似(P>0 05)。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6年。3例(25% )直接吻合者术后直肠息肉癌变需切除直肠。两种术式的术后排便功能相似,仅在白天排便次数和肛周刺激方面IRA组优于IPAA组(P<0 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相似,但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减少术后残留的直肠黏膜癌变机会,因而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往对溃疡性结肠炎手术多采用全直肠结肠切除和回肠造瘘、全结肠切除和回肠直肠吻合术等 ,近期又兴起贮存袋的重建手术。传统在粘膜切除后作手工缝合和不切除粘膜而用双吻合器缝合两种 ,对这两种方法有争论。高床位数中心报道了数千例手术经验 ,声称其中某一种方法较好 ,而低床位数中心对此则无研究。附表 术后并发症粘膜切除组( 2 2例 )双吻合器组( 2 2例 )早期 :盆腔脓肿 8   2  伤口感染 43 腹内出血 1 0 肺功能不全 1 0 暂时腓神经麻痹 1 1 下消化道出血 0 1 死亡率 1 1后期 :吻合口狭窄 42 贮存袋炎 1 3 肠梗组 1 3 瘘 4…  相似文献   

13.
作者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结肠切除和回肠J形贮存袋 肛管吻合术后 (IPAA)的胃肠运行功能 ,并分析后者与每日排便次数的相关性。取日本东京Nihon大学医学院第一外科收治的 40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行IPAA患者进行分析 ,计男 2 6例、女 1 4例 ,平均年龄3 9.5岁 ( 1 5~ 5 9岁 ) ,分成排便功能良好的A组 (指每日排便不超过 6次 )和功能不佳的B组 (指每日排便≥ 7次 )。在回肠造口封闭后 96.3个月 ( 4 8~ 1 2 0小时 )进行检查 ,该时患者已能进食如常 ,研究前停药 48小时。术后询问排便次数。还服用由凝胶丸包含的 2 0个放射不透光的聚乙烯…  相似文献   

14.
在结肠直肠癌 ,可单独并发梗阻或穿孔 ,或两者同时发生 ,预后均不佳。作者回顾性分析台湾省 ChangGung医院等单位于 1987~ 1993年收治的 1950例结肠直肠癌伴发梗阻和穿孔的因素及其预后。排除家族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外院手术以及其他癌组织类型 ,仅对余下的 1850例进行分析 ,分成 4组 :( 1)完全梗阻而无穿孔 ;( 2 )癌肿处穿孔 ;( 3)癌肿上方(至少距 2 cm)穿孔 ;( 4 )无并发症病例。按年龄将病例成成 <4 0岁、4 0~ 69岁和≥ 70岁 3组。按肿瘤部位分成右结肠 (盲肠至横结肠 )、左结肠 (脾曲至乙状结肠 )和直肠 (距齿线以上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transcecum tube ileostomy,TTI)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3例有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瘘因素的病人分为TTI组(32例)和造瘘组(31例),TTI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一期吻合后附加TTI,造瘘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造瘘引流量、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附加手术时间、再手术率、造瘘维持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TI组和造瘘组病人造瘘平均引流量分别为(520±60)mL/d和(630±80)mL/d;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45.2%(14/31);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4/32)和38.7%(12/31);附加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min和(40±24)min;再手术率分别为0和67.7%(21/31);造瘘维持时间分别为(17.6±3.4)d和(117.0±22.5)d;治疗费用分别为(31 500±3600)元和(40 300±3900)元,两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附加TTI简单易行,转流肠内容物效果较好,对生活质量影响小,对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有保护作用,且无需造瘘回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全结肠、直肠切除术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作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首选手术方式,保留了正常消化通路,极大程度上改善了病人的长期生活质量。然而,IPAA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相关并发症(如储袋炎等)。认识这些并发症并进行早期积极的处理,是提高IPAA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发生的近远期并发症可能归因于直肠黏膜残留或回肠储袋结构的改变,机制尚未明确,而慢性储袋炎和其他慢性炎症可增加储袋失败的风险,影响病人术后生活质量。通过不断更新的随访数据,临床医生须意识到储袋的建立并不意味UC治疗的终结,应更加关注术后长期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结肠结肠侧侧吻合(Overl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5月~2017年10月,按患者及家属意愿将53例腹腔镜下左半结肠根治术分为腔内吻合组(19例)和腔外吻合组(34例)。腔内吻合组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镜下完成Overlap吻合,扩大脐部观察孔至4 cm将标本和标本袋取出;腔外吻合组扩大左侧腹切口至4~6 cm,体外完成切除和结肠结肠端侧吻合。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手术费用。结果腔内吻合组术后疼痛评分低[(5. 6±1. 4)分vs.(6. 7±1. 5)分,t=-2. 508,P=0. 015],但手术费用高[(2. 8±0. 4)万元vs.(2. 1±0. 4)万元,t=5. 952,P=0. 000],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采用Overlap吻合方式安全可行,更为微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排便梗阻综合征(O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STARR手术治疗ODS 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4~68个月),术前ODS评分从14.5±4.9到术后3个月降至5.9±5.0。随访期间,术后便秘症状改善61.1%(11例),无效16.7%(3例),术后复发22.2%(4例),其中2例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再次行STARR手术治疗,1例行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后便秘症状改善。术后并发症:急便感11.1%(2例),肛门坠胀11.1%(2例),无术后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直肠狭窄等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肛门失禁。术后治疗满意度72.2%。结论 STARR手术治疗ODS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术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及手术适应症,对40例经结肠慢传输试验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18例行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6例行结肠区段切除术,5例行扩大的左半结肠切除术,并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术式治疗,患者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并存在不同的特点。(1)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组有效率为90.9%,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组有效率为94.4%,后者高于前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与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术中失血量、膀胱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顽固性腹泻、尿潴留、肛门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发生率均优于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肠部分切除术组(结肠区段切除术组+扩大的左半结肠切除术组)有效率为81.8%,低于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组,P〈0.05;其术后复发率高于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及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组,P〈0.05。结果表明,不同术式对慢传输型便秘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尤以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最为有效,具体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结肠慢传输试验、钡灌肠检查及患者个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单一剂量的强力霉素在结肠直肠择期性手术中的预防作用,作者对连续的196例病人作了预期性研究。病例分为4组:(1)术前静脉给药200mg;(2)术前静脉给药600mg;(3)术后静脉给药600mg;(4)术前静脉给药200mg,术后每天静脉给药200mg,共3天。这4组的脓毒性併发症分别为13%、7%、20%和19%,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