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7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进行分析,讨论造成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失败的原因。结果 影响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原因包括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和发展以及病程的长短。结论 术前及术后裂孔定位的准确性以及玻璃体的状态、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及术后脱离复发病例的原因、再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60只眼)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或脱离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孔源性网膜脱离病例。结果:第2次手术与第1次手术后出院视力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手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程度比第1次明显加重(P<0.05)。手术失败及早期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主要为PVR加重、新裂孔形成、原裂孔闭合不良。晚期复发原因可能为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全面细致检查,术中确切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主要术式。PVR严重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绝大多数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42例(42只眼)患者的脱离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配对秩和检验对比分析原始视力和再次治疗后终末视力,以及第一次手术前及复发后就诊时的PVR分级。结果所有患者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加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包括新裂孔形成18眼(42.9%);硅压位置异常10眼(23.8%);遗漏裂孔6眼(14.3%);术后因裂孔处PVR形成致原裂孔闭合不良3眼(7.1%);视网膜放液后视网膜下出血2眼(4.8%);脉络膜脱离2眼(4.8%);视网膜下晾衣架样增值1眼(2.4%)。再次治疗后39只眼视网膜复位,3眼患者视网膜再次脱离,手术成功率为92.9%。两次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PV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中,新裂孔的形成,硅压位置异常以及裂孔的遗漏至关重要,PVR因素所占比例低。故术前病例的选择、术前的仔细检查、术中的规范化操作是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对2004年7月-2008年7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22例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后网膜均复位,术后2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最佳视力0.05~0.1者4例(18.2 %),0.12~0.5者10例(45.5%),大于0.5者8例(33.3%). 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及时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减轻PVR,完全清除眼内积血,封闭所有视网膜裂孔,复位视网膜,尽早恢复患者的视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孔卫平 《九江医学》2006,21(2):57-58
目的:探讨双目间接检眼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检查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例(2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裂孔定位,冷凝,硅海绵外加压及环扎带。玻璃体腔内注入消毒空气或C3F8。结果: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一次性复位19眼(占90.5%),未复位2眼(占9.5%),经二次手术复位,术后视力均提高。结论:双目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较高的照明度,较宽较清晰的立体视野,直视下进行裂孔冷凝封闭,提高了裂孔检查及手术的成功率,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显微镜直视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72例(882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巩膜外环扎、硅压、放液、冷凝术,使视网膜复位.结果:视网膜裂孔封闭,包含复位837只眼(94.9%),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36只眼(4.1%),9只眼(1.0%),因患者拒绝再次手术,视网膜未能复位.结论: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双手操作准确而迅速,视网膜裂孔和变性区能清楚观察,显微镜直视下放液及作视网膜冷凝,同时核实硅胶填压的位置是否合适,且助手能同时观察和配合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肖华 《吉林医学》2014,(7):1537-1538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在不同治疗阶段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4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5例患者中41例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占91.1%;4例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经再次手术;4例于术后3 d眼压升高,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未发生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加强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落实各项有效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6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认裂孔未封闭C级以上增殖膜、大裂孔、多发性裂孔是网膜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可确信只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即使复杂网脱手术也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上有裂孔和变性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之一。封闭视网膜裂孔和变性是视网膜复位的关键,方法很多,本组报道了用激光光凝法封闭视网膜周边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34例,其中8例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6例为一眼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已手术治愈,另一眼为视网膜周边裂孔和变性,治愈率达90%。并对激光治疗视网膜周边裂孔和变性的适应证及注意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李云环 《陕西医学杂志》2014,(11):1510-1511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均经巩膜环扎术治疗,观察并分析含有不同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以及视网膜脱离的不同范围的复位率情况。结果:93例视网膜一次复位,复位率93%;4例虽然没有完全复位,但裂孔已封闭,已经好转;3例未能治愈,视网膜未能复位。通过比较不同裂孔数目、视网膜脱离范围,各组的复位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巩膜环扎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患者复位率高,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激光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于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24例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率及PVR变化。结果24例24眼,随访至少6月,平均7.5个月,经一次眼内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视网膜复住18例占75%(18/24),2例行多次眼内注气术视网膜完全复住,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总的视网膜复住率达83%(20/24)。4例需要再次手术,3例由于眼内注气术后出现视网膜新裂孔改行巩膜扣带术获得视网膜复位,1例因为PVR发展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住。最终视网膜复住率达100%。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是治疗某些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手术具有简便、易行、耗时少,费用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最小剂量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对47例(47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冷凝手术,术中均不放液,其中男34例,女13例,右眼29例,左眼18例,年龄17~65岁。视力:指数~0.5。所有患者术前均散瞳后行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并绘制眼底图。结果 47例患者中术后一次性复位40例,占85.1%;裂孔未完全封闭,形成鱼嘴,网膜下进液体4例,4例患者裂孔均位于下方,且术前视网膜隆起较高,行二次最小剂量手术,垫压物重新转移固定后均复位。发现新的裂孔1例。2例因发生PVR牵拉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复位。术后裂孔补充光凝12例。结论在间接眼底镜下行最小剂量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的优点,术前精确检查、裂孔定位及严格筛选病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干性玻璃体切割联合注气、局部外垫压在有牵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有牵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干性玻璃体切除组(试验组20眼)、标准玻璃体切除组(内路组20眼)、常规巩膜外垫压组(外路组20眼),各组分别进行各自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1~6个月,主要观察视网膜复位率、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个月试验组与内路组视网膜复位率达100%,外路组视网膜复位率达80%(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治愈率95%,外路组治愈率60%(P<0.05)。结论对裂孔位于4点和8点水平以上、赤道部周围,尤其瓣缘有明显卷边、瓣周有明显玻璃体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孔周局部干性玻璃体切除联合注气和外垫压手术,有利于一次性复位视网膜,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和间接眼底镜直视下行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40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显微镜下(显微组)和间接眼底镜下(经典组)行巩膜加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冷凝反应和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及冷凝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和间接眼底镜直视下行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比较,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显微外路手术具有易掌握、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86例(9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查找裂孔并进行冷凝,外加压,根据视网膜脱离的具体情况决定环扎、放液或注入C3F8、SF6气体。结果: 一次性手术后视网膜复位84眼,4眼二次手术后复位成功,另3眼需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间接立体检眼镜下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及其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同期一次手术成功50例患眼作对照,回顾分析再次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54例患眼视网膜脱离相关病情,并研究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再次行视网膜复位的治疗效果。结果54例再次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眼,发现原裂孔未封闭或再次裂开19只眼(36.1%),新裂孔或遗漏裂孔30只眼(55.6%)。大部分患眼伴有不同程度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再次手术1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气术,22只眼行巩膜扣带术,21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其成功率分别为72.7%、90.9%和85.7%。结论裂孔封闭不全是视网膜脱离复发或未能复位直接原因,PVR是形成新裂孔、影响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的主要因素。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成功关键仍是可靠地封闭裂孔,应针对具体病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兔眼视网膜脱离后选择不同时期手术复位视功能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预测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家兔制备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成模后1 d、7 d1、4 d时经手术达解剖复位,采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检测复位后视网膜的功能,数据处理应用SPSS软件。制备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显示1 d、7 d、14 d的RRD手术复位后P1波平均象限反应密度(QAP1,nV/deg2),P1波幅值(AP1,μV),N1波幅值(AN1,μV),P1波潜伏期(TP1,ms),N1波潜伏期(TN1,ms)各项数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光镜电镜显示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视网膜细胞功能的恢复与脱离时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多焦视网膜电流图对于局部视网膜功能的评价有重要意义;组织病理学研究提供了解释视功能变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显微镜下最小量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眼)均行不放液的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观察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9眼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成功率90.45%;视力提高19眼,提高率90.45%。结论: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简单可靠且创伤小、视网膜复位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