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病第一次文字记载源于中国。汉书记载,公元前32年至8年汉成帝时,大将军武库令向当时的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建议,不派专使去孱宾(大概包括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河上游地区)。他说:“越过皮山以后,必须穿过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坂,这些山这样命名,是因为它们使人头痛、头晕及呕吐。以后还要通过三十里长的三池盘峡谷,在悬崖陡壁下,路宽只有两尺,行人须结绳而行,以免失足。从这里到身毒(古印度)还有三千里,沿途充满了危险。”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影像学中西医结合工作中体现中医特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应用影像学来研究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应用中医针药以提高影像检查质量、诊断水平、介入疗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学科命名时间虽然不长,但国内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3.
高原缺氧与高原病药物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高原缺氧地区 ,因缺氧而诱发心、脑、肝、肾等器官多种高原病 ,对初到和世居高原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 ,高原缺氧及高原病的防治 ,一直是国内外有关学者持久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印度、墨西哥等高原地区分布较多的国家 ,在高原、宇航、运动员训练等低氧领域内就低氧所致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种种防治措施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并取得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 ] 。  我国高原医学研究起步也较早 ,经过几代高原医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充分利用高原这一天然低压舱的优势 ,相继就高原缺氧状况、高原世居者及与平原人初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了解我区某部官兵赴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初步习服高原所需时间。方法以参加抗震救灾的1 009名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观察期限为30 d,调查官兵头晕头痛、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高血压和肺水肿等患有情况。结果T1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眼花耳鸣和手足发麻、高血压的患有率高于T2和T3期(P<0.05),而且T2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日光性皮炎的患有率高于T3期(P<0.05)。肺水肿仅在T1期发生,T2和T3期无肺水肿发生,脑水肿观察期内均未发生。结论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急性高原病发病期限基本确定为赴高原后1~7 d;本次调查对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预防高原病以及提高部队高原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强急进高原部队管理 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山高原地域辽阔 ,海拔 30 0 0m以上区域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根据高原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积极作好高原病防治 ,对保持部队战斗力 ,减少非战斗减员 ,保障训练和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急进高原部队管理 ,预防急性高原病 (AMS)的发生作一简要综述。平原人快速进驻海拔 30 0 0m以上地区时 ,因高原低氧常发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我国称急性高原反应 ,即急性高原病或轻型急性高原病 ,国外称良性AMS。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症状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失…  相似文献   

6.
确立我国高原病诊断标准的综合评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确立我国高原病诊断标准的综合评论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吴天一高原病的诊断是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诊断标准的确立是建立在病理生理这一基础上的,这就需要作深入调查,对症状学进行生理学评价,以及探索症状学与病理生理学间的相关关系,所以早...  相似文献   

7.
关于对高原病命名及临床分型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8年Schneider把长期持续缺氧所致的反应称为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以来,虽然在世界不同高原地区对各型高原病的观察和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由于高原病的表现形式复杂,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迄今对高原病的命名及临床分型仍未臻一致,由于高原病的命名不统一,临床分型不一致,甚至相互混淆,这极大地妨碍了高原医学的科研及学术交流,也不便于正确指导防治。因此,对高原病的命名及临床分型统一标化是十分必要的。早在1979年国际高原医学会议上即有人建议将对高原病及高原医学的名诃、术语进行国际统一标化,但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现就国内外关于高原病的命名及临床分型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自1918年Schneider 把长期持续缺氧所致的反应称为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以来,虽然在世界不同高原地区对各型高原病的观察和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由于高原病的表现形式复杂,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迄今对高原病的命名及临床分型仍未臻一致,由于高原病的命名不统一,临床分型不一致,甚至相互混淆,这极大地妨碍了高原医学的科研及学术交流,也不便于正确指导防治。因此,对高原病的命名及临床分型统一标化是十分必要的。早在1979 年国际高原医学会议上即有人建议将对高原病及高原医学的名词、术语进行国际统一标化,但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现就国内外关于高原病的命名及临床分型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建立我国高原病命名及分型的综合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我国高原病命名及分型的综合评论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吴天一虽然经历了长期在世界不同高山和高原地区对各型高原(山)病的观察和研究,但迄今对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国际上仍较不统一。甚至出现将相同的病名冠于性质不同的病型,导致混乱。对此,著名高原医学家C...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了解青藏铁路沿线相关工作人员对高原病、地方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和教育干预效果,提出巩固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高原病、地方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程度,提高预防高原病、地方病的水平。方法:以问卷调查方法对工地医务人员和其他参建工程人员就教育干预前后对高原病、地方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工地医务人员除对高原紫外线角结膜炎主要临床表现的认识在教育前后差别无显著性(P>0.05),而对其它高原病、地方病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的认识在教育前后差别有显著性(P<0.01或P<0.05)。其他工作人员对高原病、地方病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的认识在教育前后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高原病、地方病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原病是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特有疾病 ,其临床治疗和护理也大多在高原现场进行。因此 ,在临床护理中既有普通护理的共性 ,又有其特殊性。加深对高原病及其临床护理特殊性的认识 ,对提高护理质量和高原病治愈率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但此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关的文献尚不多见 ,深度也不够。笔者结合有关资料和高原病临床护理的工作实践浅谈一点认识 ,以期抛砖引玉 ,和同行一道共同讨论。高原病护理现状与实践1 高原肺水肿护理 高原肺水肿是指急进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海拔更高地区 ,机体因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总结玉树地震中发生急性高原病的治疗体会,提醒大家重视急性高原病,了解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在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收治的抗震救灾人员中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总结并分析。结果:收住的26例急性高原病患者:8例为急性肺水肿;3例急性肺水肿合并脑水肿;1例为短期内再返高原再次发生急性肺水肿;其余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急性轻症高原病)。经积极抢救治疗均痊愈出院,进一步转往低海拔地区。结论:急性高原病应早诊断、早治疗,在高海拔地区早期有效的氧疗作为治疗基础,并给予一般对症后积极转往低海拔地区,及时救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高原由于其低氧、低压的特殊环境,平原人快速进驻高原地区时,因高原低氧常发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 mountain sickness,AMS)。早期研究中已发现人处于低氧、低压环境时.体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应激蛋白,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物质基础,该物质与高原病有着极密切的相关关系,与已知的蛋白、糖、酶和激素等高原病相关物有本质区别,称之为应激肽。  相似文献   

14.
正伤口护理在我国古代就有历史记载,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中,都对传统的中药处理和伤口治疗进行了阐述。18世纪末之后,伤口的处理都是以干性愈合为主,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际伤口治疗理念逐渐以干性愈合转变为湿性愈合。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医护人员对伤口湿性愈合的认识和国外新型敷料的引进,我国国内的伤口护理方法也在转变。  相似文献   

15.
高原由于其低氧、低压的特殊环境,平原人快速进驻高原地区时,因高原低氧常发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在早期研究中已发现人处于低氧环境时,体液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应激蛋白,被称之为应激肽,它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物质基础,该物质与高原病有着极密切相关关系。阐明其质、量在高原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为易感人群的筛选提供全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症高原病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急性高原病的地区。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有大约6 000~8 000万人口居住在海拔2 500m以上地区。我国海拔3 000m以上土地约占国土面积1/6,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 000m以上的极高海拔地就有60万人,而且有大量人群不断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或世居高原,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国家西部大开发、"一路一带"经济发展等,进入高原地区人员急剧增加,也使这些地区拥有了相当数量的低氧易感个体、  相似文献   

17.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地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灾区,但高原低氧环境严重影响救灾人员身体健康。为有效防治高原病,我校组建"高原病防治专家组",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通过对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方案,采取门诊、收治、巡诊、体检、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急性高原病的救治和预防工作,为及时控制急性高原病,尤其是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做出了贡献。本文总结了此次玉树地震医学救援中高原病防治的成功经验,并对高原病的防治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提高我国高原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内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眼衣原体 (Ct)除了引起沙眼外 ,还可以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目前 ,由沙眼衣原体所致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STD)。Ct感染在我国也有一定的流行趋势 ,本文就国内学者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1 流行状况我国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沙眼衣原体感染在性传播疾病中的重要性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日渐重视 ,并就此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尚无全国性统计数字。北京地区的李永哲等[1] 检测 172 4例泌尿生殖道标本 ,总Ct感染率为 19 40 % ;郑华等[2 ] 报道长春地区性病门诊病…  相似文献   

19.
早在70年代初,一些先进国家已把质量保证(Quality Assuf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作为放射科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第一个QA、QC中心才在浙江成立,从此QA、QC工作在我国放射技术领  相似文献   

20.
砷化物多作为药物毒物和营养补充剂被广泛应用,使人类对于砷的研究不断深入。70年代中期,砷作为一种新的必需微量元素才被人类所认识。阐明砷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在有机体中的分布,对于动物生产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一、砷的历史 公元前二千年,人类就应用砷化物治疗疾病和作为毒剂应用。我国秦汉时期用砷类矿物质于平喘临床,到宋代就较为普遍。砷化物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梁代陶景弘著《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而砷的毒性在《本草纲目》中曾有详尽的描述。虽然砷化物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