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原低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进驻不同海拔高度居住不同时间的健康青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 对从平原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原第7天及半年的40名某部官兵,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其血清VEGF的含量,并与2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 进驻高原低氧环境,被试者VEGF含量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或P〈0.001),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非常显著,随居住高原时间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药物对人脑-体工作前后光觉的改善作用,为高原抗低氧药物的筛选、改善和提高脑-体功效能力积累借鉴资料;方法:采用暗房夜光表检测法对服用三普红景天组、乙酰唑胺组和安慰剂组,每组8人,于服药前进行运动前、运动后和睡眠剥夺前、睡眠剥夺24h后和运动前、运动后的间适应检测。服药20天后,重复检测上述运动和睡眠剥夺24h前后的暗适应时间,进行组间及服药前后的对比;结果:红景天组、乙酰唑胺组服药后均较服药前暗应用时间显著缩短(P〈0.01或P〈0.05),对照组服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红景天组与对照组(服安慰剂)服药后暗适应时间显著缩短(P〈0.05);红景天组与乙酰唑胺组服药后比较无较显著性差异(P〉0.05);乙酰唑胺组与对照组比较服药后,暗适应时间虽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3.
急进高原战士低氧环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进驻高原战士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发生机制,为防治高原血液病和机体免疫系统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进驻高原不同时间、不同海拔地区的年轻战士463例运用免疫学等方法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初进高原2周 ̄半年内RBC-C3b花环率免疫功能显著减低(P〈0.01),RBC-IC花环率明显升高(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3年后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急进高原地区战士半年可引  相似文献   

4.
高原低氧血清肌红蛋白及乳酸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进驻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时间健康青年血清肌红蛋白(Mb)和乳酸(BLA)水平的变化。方法:对从平原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原第7天及6个月的40名官兵进行血清Mb、BLA检测,并与2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在高原,Mb和BLA均明显高于平原(P〈0.05或P〈0.01),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P〈0.01),随居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或P〈0.01)。结论:Mb和BLA是反映高原缺氧适应能力有意义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初入海拔5380m及居住一年的青年结膜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进驻高原前1月,快速(5天)进入海拔5380m第4天和在该地居往1年的同一群体25我青年作了3次结膜微循环检测。结果:初入高原较上高原前细动脉收缩,细静脉舒张,血流多呈粒缓流,红细胞严重聚集,管用显著水肿(P〈0.01);居住高原1年较入高原血管形态、血液形态、管周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P〈0.01或P〈0.05)。21项观察指标的加权积分,初入高原较平原显著增加(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6.
血型与高原血氧饱和度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初期和移居6个月与居住2年后血型与血氧饱和率(SaO2)之间的内在关系,为高原低氧生理积累资料;方法:对初入海拔5380m3天 ̄7天和居住6个月的198名边防军人及移居海拔4300m2年的48名健康青年在静息上进行ABO血型鉴定同时检测SaO2;结果:初入海拔5380m3天 ̄7天的健康青年O、A血型的SaO2含量显著高于B、AB型血的青年(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7.
移居高原健康青年几种尿液酶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移居者尿液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乳酸脱氢酶-L(LDH-L),碱性磷酸酶(ALP)的排泄变化。方法;对从平原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原第7天和半年的某部官兵进行尿液检测,且与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高原低氧环境下尿液酶NAG,γ-GT,LDH-L和ALP活性均明显高于平原(P〈0.05或P〈0.01);初入高原第7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驻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时间体液免疫反应的变化。方法:对从平原(海拔1400m)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原第7天和半年的56名官兵,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IgG、IgM)、补体(C3、C4)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并与28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进驻3700m的高原第7天较平原IgA增高有显著性(P〈0.05),IgG、IgM、C3、C4、CRP增高有高度显著性(P〈0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新入伍战士尿生化指标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缺氧对初上高原人员健康的损害情况。方法:对北京地区(海拔31.2m)和青海省西宁西川地区(海拔2260m)及海南州(海拔2800m)共300名入伍28天 ̄30天的新战士,进行尿生化十项检测。结果:北京地区(A组)总阴性率为7%,高原地区(B组)为42%。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主要阳性项目,PRO(尿蛋白)、BLD(尿潜血)和URO(尿胆红素)在B组分别占高原地区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进驻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居住时间健康青年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对从平原(海拔1400m)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度第7天及半年的84名青年,进行血清AST、CK、LDH.a-HBDH检测,并与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表明,进驻高原AST、CK、LDH及a—HBDH均显著高于平原(P<005或P<001)。进驻海拔达3700m,第七天较居住半年时LDH显著增高(P<005),AST、CK、a—HBDH虽然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驻5380m第7天较居住半年时的A…  相似文献   

11.
青年士兵进驻不同海拔高度血液生化全项的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进驻不同海拔高度青年士兵生化全项的变化;方法:随机挑选进入高原士兵20名,在海拔1300m,2900m和4400m处空腹静脉取血,进行血液生化全项检测。随海拔升高,心肌酶谱增加,海拔2900m和130m,4400m和2900m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性或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随海拔升高对人体血液生化指标显示心肌酶轻度升高,而肝功、肾功、电解质及血糖无明显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居住不同时间尿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移居海拔4 300 m高原3个月(103人)、6个月(70人)及1年(106人)的男性汉族健康青年,采用自动尿分析仪进行晨尿11项指标分析。结果:移居高原者尿11项指标均有异常出现,主要以尿蛋白、尿潜血、白细胞居多。尿蛋白、尿潜血和白细胞在移居高原3个月较6个月和1年以上的阳性率均增高(P<0.01或0.05);6个月与1年以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对肾脏的损害是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低氧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断缺氧习服对在鼠血浆、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高原水肿发病及高原习服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3组间断缺氧习服组(IHa、b、c)。急性缺氧组直接在低压舱中模拟海拔8000m缺氧4h,间断缺氧习服组分别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时间进行间断缺氧习服,每天4h,间断缺氧习服后的大鼠再进行急性缺氧(低压舱中模拟8000m,4h)。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大鼠血浆VEGF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VEGF表达。结果 缺氧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急性缺氧组升高明显(P<0.01);急性缺氧组肺组织有液体渗出及微血管内血球淤积现象;间断缺习服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升高幅度较急性缺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随间断缺氧习服时间的延长,升高幅度呈下降趋势,肺组织液体渗出明显好转。结论 极度缺氧导致VEGF显著升高可能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重要原因;VEGF与高原肺水肿的发病及高原习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模拟高原缺氧不同时间对心肌线粒体的影响,探讨模拟高原缺氧对机体影响的细胞机制以及线粒体功能改变在机体对缺氧习服—适应中的意义,为高原缺氧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观察急性连续缺氧(模拟5 000m 高原)3、12、36 和72 小时以及慢性间断缺氧14、28 和42天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的影响。测定了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丙二醛含量。结果:各时间点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比对照组都显著降低,急性缺氧的下降程度较慢性组为甚,其中急性缺氧3 小时组抑制程度最显著。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在急性缺氧3 小时末显著降低,随后有所回升,而慢性缺氧则使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升高。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在急性缺氧组升高。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在急性与慢性缺氧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其中以3 小时组的丙二醛值为最高。结论:急性缺氧、尤其是在最初3 小时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抑制较严重,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可能有一定的代偿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创伤对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设立创伤患者组与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内皮素含量,分析对比;结果:急性创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结论:高海拔地区创伤刺激机体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内皮素增加,使机体血管收缩、痉挛,加重组织缺血、缺氧,组织器官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理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的青年男性血压的影响,从一个方面探讨其抗高原缺氧及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机理。方法:在2005年冬季进藏新兵中进行整群抽样,选择一个连队共150名新兵,分为舒理康组、红景天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舒理康胶囊(卫食健字2002第0092号)、红景天胶囊(军药准字Z 2001020)和医用淀粉胶囊;采用单盲法给药,从进入高原前3 d开始服药,3粒/次,2次/d,直到进入高原后的第5 d停药。分别于受试者服药前和进入高原后的第1 d、第3 d和第7 d各测定一次受试者的血压值。结果:受试者进入高原后的第1 d血压基本稳定;在第3 d各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升高为主,收缩压的变化幅度大于舒张压;舒理康组和红景天组收缩压虽然有变化,但在进入高原前后的自身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红景天组到第7 d收缩压还略有降低,舒理康组则维持在与平原同一个评价等级上。结论:受试者进入高原后,血压值会升高;舒理康和红景天胶囊都有一定调节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氧时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变化及发生变化的机理。方法: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间断低氧习服组和急性低氧组。分别测定脑、肺组织NO、NOS及NOS催化反应平衡常数(Keq)。结果: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大鼠(急性低氧组,低氧习服组)脑、肺组织NO水平明显下降(P<0.01);急性低氧组NOS活力明显下降(P<0.01),而间断低氧习服组NOS活力下降不明显(P>0.05)。急性低氧组与低氧习服组比较,前者NOS活力明显低于后者(P<0.01)。低氧时NOS催化反应平衡常数出现左移。结论:低氧时NO水平及NOS活力下降,经低氧习服后,NO水平及NOS活力明显改善;NOS催化反应平衡常数发生变化是NO水平及NOS活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平原Wistar大鼠急进海拔4300 m高原后,给予红景天药物干预,观察大鼠生理和病理状态变化情况。方法将21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高原缺氧组(空白组)、高原缺氧+乙酰唑胺组(对照组)、高原缺氧+红景天组(给药组),急进高原后连续给药5 d后,取眼眶静脉丛血分析其主要生化指标,同时解剖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分析其主要血气指标,完整摘取肝脏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HB、Hct、CCl-、CCa2+均显著性升高(P〈0.05),ALT、ALP、pH、CHCO3-、BB、BE均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给药组ALT、ALP、ALB、UREA均显著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pH、CHCO3-、BB、BE均显著性上升(P〈0.05),ALP、Urea、HB、Hct、CCa2+均显著性下降(P〈0.05)。病理结果显示,高原缺氧对大鼠肝、肺损伤严重,红景天和乙酰唑胺给药组损伤均比空白组小。结论红景天具有一定的抗缺氧反应作用,能够减轻急进高原大鼠的病理损伤,但不能完全避免损伤,说明红景天治疗高原反应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复方黄连素对急性高原性肠炎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连素、山莨菪硷(山黄合剂)合用对急性高原性肠炎(肠炎)的防治;方法”对象为急进高原200名部队健康青年。150名进行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对诊断为肠炎的103例患者随机分A组,73例,服黄连素350mg,予山莨菪硷20mg(预防分别为200mg、10mg)3/d;B组,30例,服诺氟沙星胶囊2粒,4/d。50名在进驻高原时开始服黄连合剂,3/d,连服5天,观察服药后的防治效果;结果:服药  相似文献   

20.
高原胸部枪弹伤远隔部位脏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原缺氧下,犬右胸部枪弹伤后远隔器官损伤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伤情转归的防治措施,方法:各选15只高原杂种犬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致伤后24h活杀对照观察,结果:高速投射物致伤后远隔器产生较明显的远达效应,对照组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损伤严重,但以器官组织本身的超微结构损伤为主,预防组损伤明显减轻,主要表现为器官组织本身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上述改变可能与高速投射物致伤时产生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