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及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3例,将其分为DWI组、PWI组与MRI组,每组21例。MRI组采用常规磁共振检查,DWI组和PWI组分别采用DWI和PWI检查,比较各组缺血性病灶检出情况。结果:DWI与PWI组缓解期和发作期阳性病灶检出率均高于MRI组(P0.05),经过1~2周的治疗后,DWI组8例和MRI组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成像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缺血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对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磁共振系统.对19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MRI—DWI),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5岁。结果:19例患者中,MRI—DWI在发病6h以内提示急性脑梗死者17例,DWI和常规MRl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5.88%,其特异性均为100%,2例排除了脑梗死。结论: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对6h以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高于常规MRI,并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磁共振(MR)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降纤治疗。患者入院时行PWI、DWI扫描,比较PWI和DWI显示异常的区域范围。治疗前、治疗后7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查并评价临床疗效。按PWI与DWI显示异常区域范围的匹配情况分为4组:PWI〉DWI组(不匹配〉20%)、PWI=DWI组(不匹配±20%以内)、PWI〈DWI组(不匹配〈-20%)、正常组(PwI.DWI匹配正常),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7d的临床疗效。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部位、基础NIHSS评分、病程、联合高压氧治疗、入院高血压、人院高血糖、高尿酸、PWI—DWI匹配情况等因素进行分组,分析治疗后7d患者NIHSS评分下降幅度与各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降纤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按PWI-DWI匹配情况分为PWI〉DWI组38例、PWI=DWI组15例、PWI〈DWI组7例、正常组8例,4组患者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0.32,P〈0.05);且PWI〉DWI组疗效显著优于PWI〈DWI组(X2=26.04,P〈0.05)。治疗后7d患者NIHSS评分下降幅度与吸烟、饮酒、糖尿病、梗死部位、病程、联合高压氧、人院高血压、人院高血糖、高尿酸、PWI—DWI匹配情况存在关联(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β=-7.146,P=0.016)、入院高血压(β=10.56,P=0.014)、PWI—DWI匹配情况(β=-8.570,P=0.001)是降纤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较多,PwI—DWI匹配情况可用于预测降纤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浅析磁共振灌注成像(PWI)与CT灌注成像(CTPI)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2例,均接受PWI、CTPI检查,就检查方式的检出阳性率与相关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CTPI检查与PWI检查相比,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意义(P<0.05);PWI检查脑梗死患侧及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加权成像的评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6例高度疑似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并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比较ACI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进行比较,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单次激发SE-EPI(echoplanar imaging)序列进行DWI扫描和常规MR扫描,对临床4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病灶在DWI上的信号特点并测定病灶的ADC值。结果40例病例中超急性期(0~6h)脑梗死6例、急性期(7~24h)脑梗死34例均在DWI上呈高信号,在ADC图上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89±1.04)×10-3mm2/s。结论DWI及ADC对急性、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较常规MR更早、更准确,尤其是对超急性脑诊断,而且能准确反应出缺血半暗带的相应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兔脑急性缺血组织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关系,探讨DWI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方法 5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永久缺血组(A组)和再灌注组(B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和缺血1h后再灌注模型。其中A组(A1~A6)分为缺血1h、3h、6h、12h、24h、48h组;B组(B1~B6)又分为再灌注0h、2h、5h、11h、23h和47h组。每组分别于各自时间点进行MRI弥散成像,分别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计算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双侧大脑皮层和纹状体区AQP-4阳性细胞数。 结果 缺血1h时DWI高信号区内平均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为58.75×10-5 mm2/s。缺血组DWI高信号区面积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r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再灌注组rADC值于再灌注2h趋于正常化,DWI高信号区面积减小;5h rADC值最低;以后rADC值逐渐升高,DWI高信号区面积逐渐扩大。缺血组AQP-4阳性细胞数6h内呈下降趋势,6h后缓慢上升,与rADC值的变化关系密切(r=.943,P=0.005);再灌注5h内AQP-4变化平稳,之后也出现上升趋势。 结论 AQP-4表达水平的高低受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永久缺血组rADC值的变化趋势与AQP-4表达水平的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DWI联合3D-ASL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效能及在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ACI就诊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入选者均接受1.5T/3.0T MRI进行扫描,分别分析患者脑梗死的DWI、3D-ASL图像表现,并评估DWI联合3D-ASL检查ACI是否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果:有49例ACI患者在DWI图像上显示为弥散受限,面积为(673±319) mm2,68例患者在3D-ASL图像上显示为低灌注,低灌注面积为(1 953±803) mm2,其中面积ASL>面积DWI的患者有6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在DWI图像上显示为弥散受限的患者中,左侧高信号者的CBF绝对值均低于右侧(22.34±4.36 vs 40.58±9.01, P<0.001),右侧高信号者的CBF绝对值均低于左侧(19.48±5.67 vs 46.01±11.15, P<0.001)。DWI联合3D-ASL检查诊断AC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DWI检查。结论:DWI联合3D-ASL检查评估ACI中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发病2小时~7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DWI和SEPs检查,并分析其变化。结果:71例患者中,70例出现了DWI高信号改变(证实为责任病灶),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MPI(P〈0.01);46例出现SEPs异常,主要表现为N20、P25缺失,(N13-N20)IPL延长,并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相关。结论:DWI结合SEPs检查,能够准确早期诊断脑梗死,并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技术是近年发展很快的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它们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是否需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这方面的技术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2月—2021年7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年龄46~81(62.7±12.3)岁。患者均接受急诊脑CT灌注成像检查,获取核心梗死面积,以及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峰值时间(TTP)等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患者脑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脑组织间CBF、CBV、MTT、TTP值的差异。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8》为金标准,分析CT灌注成像AIS患者的检出率。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并按照预后评估结果进行分组观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预后的预测因素。结果 本组104例AIS患者中,经CT灌注成像检查显示梗死区及半暗带血流异常者共96例(检出率为92.31%)。CT灌注成像检出的96例中,mRS评分评估预后良好者69例、预后不良者27例。脑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分别与健侧对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相比,CBF、CBV值降低,MTT、TTP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预后不良组核心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及高脂血症比例、NIHSS评分及缺血半暗带CT灌注参数MTT、TT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CT灌注参数CBF、CBV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脂血症,NIHSS评分,以及缺血半暗带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CBF、CBV、MTT、TTP等均是AIS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P值均<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检查可快速反映脑部组织灌注损伤情况,对AIS患者的及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可有效反映AIS患者溶栓治疗后受累血管再通情况,为其预后评估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颅脑CT灌注成像(CTP)筛选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发病12 h内、责任血管椎基底动脉完全闭塞且住院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9~94岁,平均年龄63.32岁.行一站式颅脑CT平扫和CTP检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2...  相似文献   

13.
王丹丹  王学建 《医学信息》2019,(12):102-104
目的 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行扩散加权(DWI)、ASL及脑血管成像(MRA)扫描。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基线ASL数据,比较治疗前后存在缺血半暗带(IP)患者DWI高信号区与周边低灌注区CBF患侧、CBF对侧、rCBF以及ASL-CBF。结果 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2例患者存在IP,7例患者不存在IP。22例IP患者中,DWI高信号区CBF患侧血流值低于CBF对侧,周边低灌注区3、6、9、12点钟ROI CBF患侧血流值低于CBF对侧,且高于DWI高信号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区与周边低灌注区对侧血流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区治疗前后ASL-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周边低灌注区3、6、9、12点钟ROI ASL-CB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L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低灌注水平,与DWI配合可辅助诊断IP,可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成像(DTT)的特点,探讨DTI、DTT在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58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和25名健康志愿者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成像、FLAIR及DTI成像,重建部分各向异性(FA)图,对梗死区、健侧相应部位及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进...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脑缺血再灌注伤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兔脑缺血再灌注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兔用线栓法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再将成功的兔MCAO/R模型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另取同样动物行假手术分别作为缺血组及再灌注组的对照组;观察不同时间DWI像上高信号区范围变化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演变特点。结果1.缺血组:缺血1h可见到DWI像上明显的高信号伴ADC值的下降,缺血不同时间点DWI像上的高信号区较缺血1h均有增大,24h后趋于稳定。缺血组不同时间点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再灌注组:与再灌注前相比,再灌注2h、5h组均表现为DWI像上高信号区缩小及ADC值升高;再灌注11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增大伴ADC值升高;再灌注23h、47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增大而ADC值出现较明显下降。结论急性脑缺血后DWI像高信号区及ADC值的下降经早期再灌注后可明显改善,但持续再灌注可能导致ADC值再次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WI联合PWI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的诊断价值及预后价值评估。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CIS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灌注成像(Perfusionimaging,PWI)检查,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积极治疗。以Functool软件计算病变部位及其对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gion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及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较治疗前后梗死灶及对侧ADC及rADC,比较治疗前后梗死灶面积、异常MTT体积及异常CBV体积。比较核心梗死灶(Region of interest 1,ROI 1)、梗死灶增大区(Region of interest 2,ROI 2)、存活低血供区(Region of interest 3,ROI 3)的r MTT、rADC、rCBV。对比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梗死灶ADC均明显低于对侧ADC(P0.05),但治疗后梗死灶ADC明显升高,接近对侧ADC,治疗后rADC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对侧ADC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梗死灶面积、异常MTT体积及异常CBV体积均明显下降(P0.05)。v CI与v CBV、v MTT、vDWI均呈显著正相关(r0,P0.05)。rMTT及rCBV对比结果均为ROI1ROI2ROI3,rADC对比结果为ROI1ROI2ROI3(P0.05)。治疗前NIHSS评分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DWI联合PWI检测可清晰显示急性CIS患者缺血病灶,ADC、MTT、CBV变化值对于缺血组织的危险程度辨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对盆腔淋巴结的观察效果.方法 对47例病理证实的子宫颈癌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扫描.DWI进行4种不同方法的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即冠状6mmMIP组、横断6mmMIP组、横断10mmMIP组、三维全景组.分别记录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所显示的淋巴结数,比较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的淋巴结显示情况.由2位放射诊断医师全盲随机观察所有图像,比较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淋巴结的观察效果.结果 (1)短径<5 mm及位于双侧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与DWI(b=1000 s/mm~2)原始图像显示的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中以横断6 mm MIP为最佳.(2)弥散加权成像结合T_2WI发现淋巴结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MRI[(7.1±3.4)个/例比(5.3±2.5)个/例,P<0.05].结论 对于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横断6 mm MIP重建对于不同大小、部位的盆腔淋巴结显示最佳;而对于小于5 mm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误差较大,需结合薄层DWI原始图像观察.3.0 T磁共振DWIBS分辨率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显示盆腔淋巴结,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的护理干预疗效.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采取护理干预进行总结.结果 确诊后观察疗效.25例患者6h内采取溶栓加护理干预均获痊愈,15例显效,5例改善,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88.8%.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得当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使其达到最佳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为了避免机械取栓术中血栓脱落造成远端栓塞,作者以期运用微球囊临时隔截的方法来建立防止血栓脱落的保护装置。目的:探讨采用微球囊临时阻断动脉血流并隔截栓塞段保护下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Beagle犬10只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插管将微球囊导管送至优势侧椎动脉内并充盈球囊临时阻断血流,经微导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椎动脉血栓栓塞模型,按治疗方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实验组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后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药物溶栓。两组治疗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栓塞椎动脉再通状况;采用血栓性脑缺血血流分级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造模前及取栓后12 h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建模后12 h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统计两组血管再通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10只beagle犬的优势侧椎动脉均成功出现血栓栓塞。对照组中2只犬椎动脉完全再通,3只犬椎动脉部分再通,其中1只犬椎-基底动脉与颅内动脉中可见多处小点状充盈缺损,颅内动脉显影差,对比剂返流,建模后12 h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示左侧颞顶叶稍高信号影,病理检查示左侧大脑颞叶动脉腔内见血栓形成。实验组中5只犬椎动脉均完全再通,未见脑梗死。实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在急性脑动脉栓塞血管再通中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保护下机械碎栓、吸栓联合尿激酶溶栓,可有效防止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动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多数学者认为广义的缺血半暗带位于严重缺血区周围的低灌注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能否成功挽救半暗带成为正常灌注区,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磁共振能够观察脑缺血的面积,但其数据不能直观地反映缺血时间和脑梗死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目的:观察数学模型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半暗带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分为永久缺血组和神经保护剂组,神经保护剂组于造模成功后经鼠尾静脉注射临床常规神经保护剂灯盏花素注射液。在0.5~48h内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测定缺血灶不同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计算病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相对值,即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缺血时间和梗死面积的函数关系式,并进行线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即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在永久缺血组9~21h时段3,4点时间(X)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Y)呈负相关,且两者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分别为y=1.458153-0.042770333x,y=1.510346-0.037141333x。在1~6h时间段均有r0,P0.05,故变量X与Y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显著。从24~48h,1,2,3,4点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提示1~6h时间段是缺血再灌注鼠脑模型神经保护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