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渊源,但成书年代久远,文义古雅深奥,不易通晓,初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诸多文言词给读者造成了许多语言障碍。“者”与“所”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个文言虚词,在《内经》中频频出现,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法灵活、异同难分。笔者现将《内经》中的“者”与“所”加以归类、比较、概括出用法规律,也许对爱好古籍的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巨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刺”出自《灵枢·官针》,其内容:“左取右,右取左”,系交叉针刺法,为《内经》刺法之一。对这一刺法为何用“巨”字命名,历来少见解释。上世纪80年代陈克勤,因其难以解释,就认为“巨”字是“互”字的误写[1],却又未提出任何佐证资料,显然只是一种臆测,于事无补。考“巨”字,最初的字义有二,其一,义大;其二,指曲尺。如《说文·工部》:“巨,规矩也。”什么意思呢?“规”是画圆的工具;“巨”乃曲尺,专门用来画方形的工具。《说文》还说“矩、巨,或从木、矢。”段玉裁注“按后人分别巨,大也;矩,法也、常也,与《说文》字异……《唐韵》作矩、…  相似文献   

3.
卫云英 《山西中医》2000,16(3):55-56
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常有不同的涵义。认识和掌握每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现出的灵活多变性,对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医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内经》中的“精”和“淫”一词多义现象作一分析,以窥一斑。1 精据笔者粗略统计,《内经》中“精”字凡217见,是《内经》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其中单音词占大多数,出现较多的复音词有精气、精神、精明等。《说文·米部》:“精,择也”。可知“精”的本义是指优质纯净的米,即通常说的精米。“精”在《内经》中应用很广,涵义众多。1.1 构成和维持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 ,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 ,病也”之释义 ,“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 ,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 ,疾加也”的诠释条件 ,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 :研究先秦两汉语言 ,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5.
赵有臣同志在《探“天癸”之谜及其在祖国医学理论上的意义》(以下简称《探》文)一文中提出《内经》天癸”乃是“天真”之误,立论新异,然观点实不敢苟同。特略陈管见,以祈教于赵同志及同道。一、“天癸”果真是“天真”之误吗? 通读《探》文发现,作者是从《孔子家语》一段关于男女生长发育的记载中引发了关于“天癸”乃是“天真”之误的遐思。认定该书的“阴阳穷反”理论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病也”之释义,“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疾加也”的诠释条件,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研究先秦两汉语言,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7.
互文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方法,在古代叫做“互文见义、文互相备,参互见义”,简称为“互文、互言、互辞、互体”等名称。《周易》、《周礼》等先秦著作中就开始应用互文,《黄帝内经》亦常用互文表达医理。依据《黄帝内经》互文行文形式可分为二大类。一、省文式互文:唐代贾公彦在《仪礼  相似文献   

8.
“道”,《说文》谓:“所行道也”。本意指人行之道路,随词义的引申有道理、方法、规律、准则、学说等义。《黄帝内经》中,则把研究医学的思想方法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医学经验及理论,称之为“道”。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由此可知《内经》中所说的“道”,主要就是关于天地自然变化及人类社会现象的各种规律与人体生命关系的探讨。为此,弄清《内经》中“道”之含义及作用,对深入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  相似文献   

9.
浅谈“络脉”和“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和“脉络”是中医学中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从“脉”字内涵及其演变过程比较分析认为,“络脉”和“脉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络脉”是“脉”的次级概念,具有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双重属性。《内经》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单独论及“脉”时指的是血脉,而“脉络”一词出现在《内经》后的著作中,继承了《内经》中的论述,指的是血络,是血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各级分支。  相似文献   

10.
谈谈《内经》的“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汗的论述虽不多,但就汗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医家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仅就《内经》中有关汗的内容阐述如下: 一、《内经》中“汗”的概念《内经》中关于“汗”的记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有关的篇章中,概括之可有: (一)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  相似文献   

11.
就修辞方式而言,《内经》中所运用多矣。诸如譬喻、代称、引用、井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比比皆是。本文仅举《內经》运用修辞手法中易致误解处,探赜索隐,彰其本义。委婉在《內经》中,歧伯回答黄帝之问时,由于受君臣关系的影响,常采用委婉这一修辞手法。对黄帝提的问题中的错误,往往不直接指出,而是含蓄地,委婉曲折地把正确的观点表达出来。如《素问·痿论》:“黄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如果  相似文献   

12.
“神”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屡见不鲜,约有百余处之多。然而对它的含义却很少辨析。逢“神”则注为精神,更有甚者,把《内经》之“神”与鬼神之“神”、宗教之“神”、神话之“神”混为一谈。可见对《内经》所述之“神”进行辨析尤为必要。由于“神”在《内经》中所出现的篇章不同,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既使在同一篇中,有时也有几个含义,所以说“神”在《内经》中的含义是广泛的。但归结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种: 一、说明自然界的事理玄妙,变化莫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千变万化、奥妙  相似文献   

13.
“”字小考金栋,尹继增(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灵枢·岁露论》:“此所谓候岁之风,伤人者也。”文中“”字,《内经》)全书只见一次,遍寻历代字书、韵书如《说文》、《尔雅》、《玉篇》、《集韵》、《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等,皆未载。然历代注家及工...  相似文献   

14.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内经》在12篇中明确提出23个“真气”。这23个“真气”,实际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气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抗御邪气《内经》中有13个“真气”是与邪气相提并论的,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灵枢·邪客》“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此外《内经》还有103个“真”字,有30多个“真”字  相似文献   

16.
“气”贯穿于整个《内经》理论体系的始终。据有人对《内经》的详细统计,其中单纯提“气”有近800余处,以气组成的气名多至2000余处,以气名分类的270余种。可见,“气”在《内经》理论中运用广泛。 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内经》理论的形成来看,“气”的概念十分明确。但由于以气组成的气名比较复杂,给人们造成了  相似文献   

17.
<正>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这大概是有关“苦坚”药性的最早记载。历来于“苦坚”药性之涵义及机制认识尚存歧意,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一谈管见。一、“苦坚”涵义“苦能坚”之说虽源于《内经》,但其涵义与后世之“苦能坚阴”却不尽相同。按《内经》五行归类相配的原则,苦味属火,而火能燥土,土燥则坚;《说文》曰:“坚,土刚也”;王冰亦云:“营性坚燥”;对苦味的燥坚之性,《内经》更有较详论述,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  相似文献   

18.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19.
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它们贯穿于人体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故“形神关系”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为此,本文试图对之作一初探。一、“形”与“神”的本义及引伸《说文》:“形,象也”。可见,“形”的本义是指形象、形体。综观《内经》,“形”是指  相似文献   

20.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现仅就(内经》中的“能”字探析如下。据初步统计,“能”字在《索问》八十一篇中有156处,《灵枢)}八十一篇中有138处。其用法和含义是多样的。“能”字读音为neng,象形字,本义为传说中似熊的一种兽。《康熙字典》引《说文》曰;“能,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者称能杰也。”熊乃兽中猛兽,因其体态强壮、力大无比而被喻为力量的象征,借此来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时,其本义发生了转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引申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且用作名词“能”字作名词用,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