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肝常有余”之说,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2.
女童性早熟治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童性早熟治验洪湖市汊河医院(433211)应文汉女童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而无特殊原因可查明者。称为特发性真性性早熟。笔者根据此类女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参照中医有关“阳有余,阴不足,肝有余,肾常虚”的理论,在临床上采用滋阴养肾,清泻肝...  相似文献   

3.
陈梦丽  陈华 《河南中医》2012,32(4):442-444
中医认为小儿感冒以风热型、寒热夹杂型、表里同病型较多见,无单纯的风寒型,即使有,也很快转化为其他类型.治疗上有人认为小儿寒热虚实之间转化很快且复杂,主张寒热并用;有人认为小儿感冒之本为本虚,治宜健脾益气,培土生金;有人认为小儿易因滞致虚,主张消积导滞;有人认为小儿“阳常有余,脾常不足”,主张滋阴清热,并注意平素的日常预防.  相似文献   

4.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小议刘小平(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大埔514200)关键词“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探讨元代著名的医学家,养阴学派的代表朱丹溪提出了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就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儿科医家万全,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代誉为“医圣”。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6.
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被后世推崇为滋阴学派;景岳则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被后世推崇为温补学派。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说,是采用“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说明的,如他比喻自然界,天大地小;日恒圆而月常缺,来说明阳有余阴不足。他又从人体上观察,以“七损八益”为根据来说明阴之“难成”,人从有生以来必待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说明要经过十四至十六年才达到“阴气始成”,同时指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止供得  相似文献   

7.
丁樱教授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认为热瘀互结、动血伤络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标,气阴两虚、热瘀耗血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本,将病机概括为“热”“瘀”“虚”。并提出了“凉血散血”的治则,研制了院内制剂清热止血方,临证中强调以清热凉血釜底抽薪、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滋阴养血增水行舟。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脾常不足”之说,聊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7,48(7):663-663
答:小儿发热为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其中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甚者往往可危及小儿生命。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外感风温邪毒,病邪侵袭易化热化火,而现发热诸症。当以疏风解表,宣肺清热为治,笔者习用中成药内外合治小儿发热,收效尚可,介绍如下,供选用。  相似文献   

10.
近视,中医又称为“能近怯远”症,表现为不能视远。儿童“肝有余肾不足”的生理特点、儿童中医体质特征,一直是儿童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学习过负、过度用眼、户外活动减少等,逐渐成为当今儿童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过负、用眼过度常导致肝气不舒、肝血不足,加之肝有余而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导致眼中精血不足,阳虚气滞,神光不能发越而不能远视,促使近视发生发展。因此,本文基于近视缺血学说,通过论述肝肾与眼的生理病理联系,分析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及临床应用依据,提出调补肝肾可通过改善眼部缺血以治疗儿童近视,以期扩展儿童近视在中医临床的治疗思路,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儿童近视防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析疑二则     
<正> 最近,笔者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许叔微“补脾不若补肾”之说作了考证,发现上述两说皆非出自朱、许之口,乃后人所言也。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人受天地之气所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可见丹溪虽然提出了“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但并未直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然而明代医家虞搏在其《医学正传·医学或问篇》中说:“丹溪先生《格致余论》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相似文献   

12.
补肾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治疗法则,它涉及各个系统的虚损性疾病,然其理论来源则以阴阳互根为依据。兹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中医温补学派在补肾领域巾的学术思想。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则曰:“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对于“阴常不足”,具有共同的语言,谈起“阳常有余”,却有分歧的看法,谁是谁非,众说纷纭。滋阴论者推崇丹溪说,温补学派偏好景岳理论。根据丹溪和景岳的学说,阴是以虚为主,即所谓“阴常不足”。《内经》说:“阳以阴为  相似文献   

13.
高军 《江苏中医药》2013,(11):13-14
孙浩老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至今行医已60余年,对内科、妇科、儿科等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精于儿科。儿童急、慢性鼻窦炎是儿科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或清或脓性、头昏头痛、精力涣散、记忆减退等症,还有相当一部分患儿以反复咳嗽不愈而就诊。鼻窦炎属于中医学“鼻渊”范畴,《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是对鼻渊病因病理的初步认识。中医学认为本病虽病在鼻,但与脏腑虚弱,经脉失畅,气血不和有关,主要与肺脾两脏虚损关系密切。孙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在各种类型的鼻窦炎中“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是基本的病理变化,而儿童患者因其“三有余,四不足”(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的病理生理特点,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小儿抽动症是儿童抽动障碍中较为多见的一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胡国恒教授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肾常亏虚不足",故提出本病的发病主要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属本虚标实.从而提出在治疗小儿抽动症时应当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主要治则,同时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提出"治风与治血"同行...  相似文献   

15.
牟雄  何良清 《四川中医》2011,(10):39-40
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着眼点,临床重辨证,善于滋阴降火治疗阴不足补之以味的丹溪学术特色。通过分析总结丹溪的学术特色,从相关理论,并从理论基础、临床意义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胡瑾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几十年,对儿科疾病的治疗颇具特色。我在进修期间,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略有感受,现择要介绍如下。1充分突出儿科特色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可简单归纳为“三常有余,四常不足”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似文献   

17.
秦文军 《气功》2010,(9):780-782
朱震亨(1281--1358年)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家住丹溪,故又称朱丹溪。朱丹溪在养生方面有着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或是衰老,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阳有余而阴不足”。他曾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医书,其中《格致余论》一书充分地反映了他关于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学术思想。故此他提出了滋阴益寿的养生方法,以此来获得长寿。  相似文献   

18.
肖斌  陈健一 《光明中医》2023,(5):849-85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情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大部分患者血小板长期低下,常伴各种出血及乏力等临床症状。ITP中医称为“紫癜”,常以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益气摄血为常法。陈健一教授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常表现为气阴不足、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以益气升阳化湿法为主,运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化裁治疗ITP,取得较好疗效,并附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小儿当以胃气为本,以保津为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生理和病理具有一定的特点,古代医家提出了“纯阳之体”、“三有余(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四不足(阴常不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等基本理论。正是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所以,叶天士认为:“襁褓小儿,体禀纯阳,所患热病居多。”热病就容易损伤人体阴液,而小儿“阴常不足”,更容易受到热邪的伤害。热病伤津,故治当以保津为先。病案举例 一新生儿,初时由于受寒及喂养不善,出现腹泻、高热,服止泻退热药未痊愈。数日后,突然出现四肢抽动搐搦,发作时头及躯干急骤前屈,上肢前伸,然后曲屈内收,下肢曲屈,偶或伸直,并伴有短暂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家万全、出身于儿科世家。他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医圣”。他十分重视小儿的胎养、蓐养及鞠养。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足为人师。经过400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他的论点是非常精辟的,这些论点对后世研究小儿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