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自然衰老过程和临椎生物力学改变相关。高龄、女性、肥胖、骨质疏松等与ASD呈正相关。内植物的不合理应用、术中缺乏对临椎小关节保护、减压范围过大等医源性因素均增加了ASD的潜在风险。临床医生在充分掌握ASD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的基础之上,全面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案,从而降低ASD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腰椎棘突间固定对邻近节段刚度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量,研究腰椎棘突间固定对邻近节段刚度的影响。方法:23例L4/5单节段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采用前瞻性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实验组(Wallis组)13例,行腰椎间盘切除,棘突间固定(Wallis系统);对照组(PLIF组)10例,行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应用脊柱刚度测量装置(spinal stiffness gauge,SSG)测量L3/4、L5/S1节段刚度和位移,于显露椎板后、椎管减压后以及内固定后分别测量,比较两种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结果:邻近节段L3/4和L5/S1在L4/5减压后的节段刚度与显露椎板后的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4/5 棘突间Wallis固定后,头侧邻近节段L3/4的刚度为(45.8±10.7) N/mm,与显露椎板后相比升高了20.5%(P=0.025);L4/5 PLIF术后,L3/4的刚度为(35.3±10.7) N/mm,与显露椎板后相比降低12.4%(P=0.033)。固定后头侧邻近节段L3/4的刚度,Wallis组明显高于PLIF组(P=0.037)。结论:腰椎棘突间固定后,头侧邻近节段的刚度升高,稳定性增加。棘突间固定系统(Wallis系统)具有保护头侧邻近节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特点和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的病例28例,平均年龄(64.3±8.7)岁,再次手术距初次融合术时间平均(47.5±30.8)个月。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12例、尾侧邻近节段14例、双侧邻近节段2例;表现为邻近节段腰椎管狭窄12例、腰椎间盘突出1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3例,这其中伴有邻近节段腰椎不稳定病例11例。19例病例症状、体征与影像学定位诊断相符合,9例病例定位诊断不完全相符再手术前进行诊断性神经根阻滞术。依据翻修方法将病例分为两组,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8例,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20例。应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分评定患者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再手术前、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结果: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86.3±17.1) min,平均出血量(125.0±37.8) mL,术中硬膜囊损伤致术后脑脊液漏1例;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201.6±71.0) min,平均出血量(313.6±218.9) mL,术中硬膜囊损伤致术后脑脊液漏4例。再手术后平均随访25.5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方面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末次随访腰痛VAS 评分、下肢痛VAS 评分、腰椎JOA 评分和Prolo 功能评分分别为2.4±1.2、2.8±1.4、23.5±4.2、8.2±1.5,较术前5.5±2.9、6.8±2.5、13.7±5.2、4.3±2.1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末次随访腰痛VAS 评分、下肢痛VAS 评分、腰椎JOA 评分和Prolo 功能评分分别为3.3±1.9、3.1±1.2、22.2±4.4、7.7±1.6,较术前5.4±2.7、7.0±2.4、13.0±5.6、3.9±1.9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组间比较末次随访腰痛VAS 评分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低于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前各项评分及末次随访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 评分和Prolo 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选择合适的再手术术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UPS)固定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椎间融合前/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评价UPS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TLIF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UPS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PS)在TLIF椎间融合前/后对模型整体位移、邻近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应变、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的影响。其结果显示UPS和BPS之间,两者的模型整体位移、邻近小关节和椎间盘应力应变差异不大,但UPS的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明显较高,并且其椎间融合后椎间融合器应力较融合前明显增加。该研究证实了UPS应用于TILF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相较于BPS并不会减缓邻近节段退变,反而会增加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UPS)固定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椎间融合前/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评价UPS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TLIF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UPS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PS)在TLIF椎间融合前/后对模型整体位移、邻近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应变、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的影响。其结果显示UPS和BPS之间,两者的模型整体位移、邻近小关节和椎间盘应力应变差异不大,但UPS的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明显较高,并且其椎间融合后椎间融合器应力较融合前明显增加。该研究证实了UPS应用于TILF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相较于BPS并不会减缓邻近节段退变,反而会增加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术是腰椎疾病治疗的一种基本术式。然而,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加速、加重成为困扰脊柱外科医师以及患者的共同问题。作者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以及诊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时应用后外侧及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39例均采取椎间融合及改良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联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3年,平均2年3个月。评定手术疗效,观察术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2年植骨均达骨性愈合,术后末次随访时优良率达97.4%。结论后外侧融合与椎间融合联合应用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不稳效果确切,是适合老年人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尸体植入新型人工腰椎间盘腰椎节段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280-283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i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因腰椎融合术后ASDis行翻修手术的患者为ASDis组,匹配同期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经过相同时间随访未发生明显ASDi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前者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后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躯干偏移(SVA)、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结果 共纳入ASDis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is组患者LL、sLL、SS均小于对照组(36.00°±5.44°vs 43.88°±10.62°,17.80°±5.79°vs 27.62°±6.74°,27.50°±5.30°vs 31.06°±7.48°,P均<0.05),PT大于对照组(26.12°±8.24°vs 18.80°±7.67°,P<0.01),两组间TK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SDis组中SVA>50 mm、PI与LL的差值(PI-LL)≥10°及sLL占LL比例(RL)<6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25 vs 21/50、16/25 vs 11/50、21/25 vs 17/50,P均<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矢状位失衡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手术节段前凸恢复不良导致邻近节段腰椎代偿性后凸可能是引起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年龄因素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6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78例,门诊随访2年,分为65岁以下的年轻组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组。比较两组的脊柱稳定性参数以及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术前及术后的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平衡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前和术后骨盆倾斜角以及骨盆入射角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骶骨倾斜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轻组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16.67%,老年组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38.8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年龄增加脊柱融合术后脊柱以及骨盆矢状位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老年患者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11.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11-313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1年8月在我科诊疗并接受腰椎融合术的61例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主要分为单节段组和多节段组。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以及Pfirrmann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以及2年后随访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但在末次随访评分中,多节段组明显高于单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多节段组患者上、下邻近节段的Pfirrmann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节段组,而椎间隙高度则明显小于单节段组(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多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较单节段融合术更易发生退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及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后正中暴露兔腰4~6椎板及横突,用0.8 mm钢丝行双侧腰4~6横突间8字内固定,然后用骨水泥包绕横突及钢丝.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L3-4椎间盘即有退变性改变,退变程度按Miyamoto分级为2级,至术后6个月时则退变更加明显,达3级.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59-106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287例已行腰椎融合术患者根据其融合节段数量将其分为3组,研究其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情况,对其邻近节段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融合节段的数量和部位作对比,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55岁以上患者共有35例,占72.92%(35/48),55岁以下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5岁以上出现ASD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出现11例ASD,发生率为9.4%(11/117),B组共出现19例ASD,发生率为20.00%(19/95),C组共出现18例ASD,发生率为24.00%(18/75),融合节段数量越多,出现ASD的几率越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更容易出现术后ASD,ASD的发病与腰椎融合节段的数量有关系,且ASD容易发病于融合节段的上端。  相似文献   

15.
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而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SP)严重影响着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效果,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研究表明,年龄、术前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矢状面平衡等个体因素以及融合节段长度、手术方式等手术操作因素都影响着ASP的发生,同时,微创及非融合手术在治疗ASP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ASP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融合术对相邻上位节段间隙Modic改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椎单节段融合固定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L4/5融合38例,L5/S1融合29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1-29、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收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MRI影像学资料进行Modic改变的测评。结果:末次随访VAS、JOA、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邻近节段上位间隙终板及终板下骨质正常42例(62.8%),发生Modic改变Ⅰ型7例(10.4%)、Ⅱ型16例(23.8%)、Ⅲ型2例(3.0%)。术前Modic正常、术后仍正常为8例,向Ⅰ、Ⅱ、Ⅲ型演变分别为15例、18例、1例;Ⅰ型向Ⅱ、Ⅲ型演变分别为4例、2例;Ⅱ型向Ⅲ型演变有6例。术后上位间隙Modic改变合计正常8例(11.9%)、Ⅰ型16例(23.8%)、Ⅱ型32例(47.8%)、Ⅲ型11例(16.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手术加速相邻节段退变,邻近节段暴露,感染低毒性的概率增加,从而加重Modic改变。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模型,(2)L4/L5节段融合及L3/L4节段植入棘突间固定装置(interspinous spacer,ISP)的Topping-off模型。分别对两者L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 N垂直压缩载荷以及10 Nm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旋转力矩载荷,观察L3/L4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压力、小关节应力及L3、L4棘突应力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椎体相对位移、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压力、双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L3、L4椎体棘突应力大于PLIF模型(P<0.05)。在左侧屈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L4节段左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结论:Topping-off术能够降低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和小关节负荷,具有潜在的预防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即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TLIF)术后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15具新鲜家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手术方式行PLIF、TLIF,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LIF组和TLIF组的前屈后伸方向的抗弯强度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轴向应力没有统计学差异,而相应的抗扭转强度则有所减弱,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TLIF组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均有所下降。在屈伸、旋转运动状况下,PLIF组和TLIF组稳定性减弱,但在左右侧弯、轴向刚度的变化上,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 TLIF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