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对病人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硕  刘纯艳 《护理研究》2007,21(28):2549-2551
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主要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对病人预后、生活质量影响以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以上患者合并抑郁的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从本院心内监护入院后出院3-18个月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共105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抑郁的发病率是21.9%,单因素分析显示抑郁及非抑郁患者在年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出院后发生过心绞痛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相关(OR.=1.067,95%可信区间1.002—1.137),将年龄与抑郁总分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0.439,P〈0.01),年龄越大,抑郁程度越严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年龄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及抗抑郁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1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第7天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确认为抑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43例)。2组均按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氟西汀胶囊20mg/d,进行抗抑郁治疗。2组患者均随访5年,记录2组死亡人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10%(108/196),随访5年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死亡率(19.05%vs44.19%,P<0.05)、心源性疾病死亡率(11.90%vs30.23%,P<0.05)均减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药物加心理干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加氟西汀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抑郁状况评定,对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应用氟西汀加心理干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进行2次评分。结果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6例出现抑郁障碍,占60.3%,治疗前HAMD平均分为23.7±5.1,治疗后为4.7±2.8,经氟西汀加心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下降(t=5.4,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应用抗抑郁治疗加心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组患者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1)。结论在常规住院治疗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情绪,促进患荐心理健康,采用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刘东  郭乃芸  赵连任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37-2739
目的:探讨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心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3d内,根据临床资料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项)进行心理测试,筛选门诊及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98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病例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HAMD及心功能测评,并对比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干预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 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早期应用抗抑郁药干预治疗,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并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状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密切相关,但国内报道较少。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抑郁症状对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4h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常模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4h内焦虑评分平均(39.3±10.0)分、抑郁评分平均(35.9士10.9)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焦虑合并抑郁34例(占42.50%),单纯焦虑33例(占41.50%),单纯抑郁5例(占6.25%),无焦虑抑郁8例(占10.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同时探讨抗抑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118例,采用贝克抑郁调查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调查,将评分>10的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抑郁药物黛立新,并进行心理干预护理。1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和病情转归调查。结果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8%有轻~中度抑郁症状。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再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再次心肌梗死人数对照组比治疗组多,但由于例数少,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症状在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的患者中常见,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1个月内再次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抑郁状态的治疗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同时探讨抗抑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118例,采用贝克抑郁调查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调查,将评分>10的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抑郁药物黛立新,并进行心理干预护理.1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和病情转归调查.结果 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8%有轻~中度抑郁症状.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再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再次心肌梗死人数对照组比治疗组多,但由于例数少,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抑郁症状在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的患者中常见,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1个月内再次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抑郁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5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Zung自我评定量表(SDS)以及一般资料调查表组成。结果首次AMI患者较常模更易发生抑郁的状况,平均SDS得分为(39.78±5.73)分。通过将SDS评分与患者一般资料做相关性分析,得出女性、中年组、离异组以及接受过溶栓或介入等专科治疗的患者与发生抑郁有相关性。结论针对首诊AMI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避免因抑郁导致的不良后果,有利于提高AMI患者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肌梗死病人实施宣教、娱乐疗法、药物疗法等护理干预前后情绪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心肌梗死病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心理,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心肌梗死病人应实施常规的、多层次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70例AMI患者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态度,坦然面对疾病,从而有效改善AMI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4.
韩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626-1628
目的 探讨对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将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9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心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组早期接受规范系统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检查.并于发病后4周内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42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6例(占38.1%),多支血管病变26例(占61.9%),其中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23例(占88.5%)。11例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8例(占72.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提示多支血管病变,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人院后行急诊PCI,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出院后采用定期家访、电话回访、来院复诊等方式进行持续护理干预跟踪随访,对照组采取常规门诊随访和复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与自身基线相比,焦虑、抑郁评分均有下降,两组不同时间段各评价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变化趋势存在不同。通过护理干预在1个月时没有明显差异,在3个月时开始出现差异,64个月、12个月时均值差异最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最明显,服药依从性佳。结论:出院后持续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遵医行为,提高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可以起到预防其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病前体力活动、抑郁、感知到的锻炼障碍与益处、运动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运动恐惧。作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力活动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包括体力活动的意义、测量工具、现状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论述,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