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的化学疗法在临床肿瘤学中是一个既重要而且包含众多学问的课题。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流行病学、药物的开发、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理学、临床试验、效果判定等无不包括在这一范畴之中。2 0 0 1年《最新医学》杂志分作前篇及各论两部分 ,全面地阐述了当今癌化学疗法的现状 ,颇具学习参考价值。本期专辑选登 2 0 0 1年《最新医学》3月增刊特集———がんの化学疗法 (前篇 )。限于篇幅只选择其中若干篇译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一、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为1983年澳大利亚的Warren和Mar-shall由人胃中分离培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形状呈螺旋形有数根鞭毛,发育于强酸下的微有氧环境下。栖息于胃粘液中的螺杆菌,可分泌尿素酶,此酶可与胃中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除菌疗法自1983年Warren与Marshal由溃疡病患者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以来,对消化性溃疡来说感染学说的重要病因因子。嗣后,历经世界各国临床家和研究者的研究发现,本菌...  相似文献   

4.
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巳明确,杀灭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的再发将大大减少。这种疗法在日本也得到了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反复发作的溃疡患者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种得到应用保险的疗法是,兰索拉唑、阿莫西林(AMPC)、克拉霉素(CAM)三种药合用口服一周。据报道,服药后杀菌率可达到85%。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军 《日本医学介绍》1997,18(5):226-227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1慢性胃炎的进展与幽门螺杆菌(HP)在胃粘膜中炎症细胞浸润的原因还不甚明确,但由于发现了HP,并认为HP是胃粘膜中炎症的最重要病原因子。HP在慢性胃炎患者的80%可检出。由HP以外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炎为特发性胃炎仅占10~15%,自身免...  相似文献   

6.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其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以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一系列上消化道疾病的关联性的研究。1994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出台“对于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论其为初发或复发,均应施以抗酸药和抗菌药之除菌治疗”建议。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Hp是胃癌之肯定的致癌因子”的见解。受此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Hp除菌疗法兴致高涨并批准了数种治疗用药。在日本,以消化病学会和螺杆菌学会为中心,制订出了Hp感染诊断与除菌治疗适…  相似文献   

7.
头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刚  赵彬 《日本医学介绍》2002,23(12):566-566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 1 982年Warren和Marshall在胃粘膜活检检材中分离培养的一种直径约为 2~ 3× 0 45 μm、略呈需氧性的革兰氏阴性的短小螺旋状杆菌。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尿毒酶活性 ,分解尿素产氨 ,中和胃酸后可在胃内形成持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不仅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因 ,近年来尚有报道表明 ,其与缺血性心疾病、雷诺氏现象、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 ,荨麻疹、脱发等皮肤疾病 ,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此外 ,欧美学者的报道还提…  相似文献   

8.
9.
姚桢 《日本医学介绍》1997,18(4):171-172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对策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已被阐明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以及Menetrier病等形形色色的胃病相关联。最近的研究又提示它还影响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发育障碍等其它脏器或全身性疾病。H.pylori感染作...  相似文献   

10.
11.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现状与展望幽门螺杆菌(H.pylori)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可大大减低与本菌感染相关的疾病,故其意义重大。动物模型H.pylori除人类以外仅能存在于猴及无菌仔猪胃中。因其无鼠类小动物模型,遂用能定栖于小鼠胃粘膜并引起胃炎的H.fel...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原因的报告已有20年,目前最多的是其与胃癌相关的病理生理的研究。日本人中每3人就有1人感染HP,作为胃癌病因的HP究竟是如何感染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可知。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以①尚未确认该病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②红细胞系和白细胞系未见异常;③未见骨髓增生减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虽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是对血小板产生了自身抗体,使血小板在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组织中被破坏,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邹杰 《日本医学介绍》2002,23(12):560-561
幽门螺杆菌 (Heticobactorpylori,H .pylori)是 1 983年分离培养出的栖息于胃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口投予该菌 ,即可建立人的感染 ,一旦满足Koch三原则 ,即成为胃炎的病因。该菌有 2~ 8根鞭毛、具有中和胃酸的尿素酶以及粘附于胃表层粘液凝胶层内及表层的粘液细胞表面。现已明确 ,H .pylori乃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 ;除菌可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显著减少 ;除菌还可治疗低度MALT淋巴瘤 ,并与肠上皮化生乃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截止目前的研究 ,已做出H .pylori系致胃癌因子的结论。其有…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早就注意到慢性炎症、病毒与癌发生的关系 ,诸如慢性肝炎与肝癌、胃炎与胃癌、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癌以及炎症与皮肤癌的发生等 ,但其机理并未完全弄清。然而随分子水平研究的进展 ,分子生物学已深入到医学各研究领域 ,使炎症引发癌症机制的阐明展现了曙光 ,从而为癌症的预防、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本专辑译自 :《医学のあゆみ》2 0 0 2年Vol 2 0 3No2特集———慢性炎症が引き金となる发癌の分子机构 ,以及《医学のあゆみ》Vol 2 0 3 ,No4特集———ウイルス发癌の最前线。两特集对人们所关注的慢性炎症、病毒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及其机制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做了全面介绍 ,值得从事癌研究工作者参考。本期专辑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姚桢教授主译、主审。本刊编辑部为便于读者参考 ,对两专辑文章作了统一编排  相似文献   

16.
17.
据日本爱知县癌中心立松正卫 (病理学 )部长的研究发现 ,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期越早 ,胃癌的发生率就会越高。研究人员使出生 4周、1 8周、3 2周后的实验鼠感染幽门螺杆菌 ,并给予癌治疗药物进行胃癌发病率的比较。结果表明 ,与生后 4周实验鼠胃癌发病率 60 %相比 ,1 8周的为 1 8% ,3 2周的为 1 0 % ,证明了感染期越早 ,发病率越高。此外 ,研究人员还发现 ,灭菌时间越早 ,抑癌效果越好。当给生后 1 5周实验鼠投药灭菌后 ,胃癌的发病率被控制在6 7% ,而生后 5 5周做灭菌的实验鼠 ,胃癌发生的控制率为 3 8 2 %。在日本…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与GERD的逆相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知同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相关的幽门螺杆菌(Hp)与GERD呈逆相关关系。有报道称,GERD患者的Hp感染率比对照组低,Hp除茵疗法可使GERD复发或使其不易控制。此可能缘于由Hp引起的萎缩性胃炎造成胃酸分泌低下,对GERD产生防御性作用。在Hp感染所致萎缩性胃炎发生率高的日本,较之欧美,这种逆相关态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成为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原因。这在目前早巳达成共识,不再有何异议。资料显示的Hp还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尚属于很多人不知晓的观点。事实上,的确已经出现了有关通过HP除菌而使得缺铁性贫血获得改善的临床报道。虽已确认Hp感染可引起铁吸收障碍,但机制并未完全明了.还只停留在假说阶段。目前推测,可能系感染引起了胃的腺体萎缩。也就是降低了胃酸分泌细胞数量,使得胃内呈现出无或低酸状态,导致维生素C以及2价铁离子溶解度的低下,进而产生非血红索铁吸收障碍。或许是HP本身,亦可使消化道内腔的铁被消耗,或者还可由于铁附着于细菌表面的方式而妨碍铁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