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的合理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必要性。方法:对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2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前3 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 mg/d组10例和MID<533.33 mg/d组10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结果:研究发现替考拉宁Cmin与初始给药剂量密切相关,其Pearson相关性为0.685,双侧显著性检验均为0.01,使用起始负荷剂量的患者Cmin明显高于不采用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且治疗效果亦明显好于不予以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两组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时需要予以规范的起始负荷给药方式,以期快速达到有效药物治疗浓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根据TDM结果协助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不达标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替考拉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3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并监测替考拉宁Cmin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替考拉宁Cmin的分布分为达标组(≥10μg·ml-1)和不达标组(<10μg·ml-1)。采集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血浆白蛋白信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替考拉宁Cmin不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替考拉宁Cmin共57例次其中达标16例次不达标41例次。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单次给药剂量为重症感染患者Cmin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单次给药剂量为800 mg的患者谷浓度达标率最高(52.9%)。结论:单次给药剂量对替考拉宁Cmin达标率有明显影响,建议监测替考拉宁Cmin,并根据Cmin调整给药剂量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监测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治疗第2天的血药谷浓度(Cmin)及目标浓度(Cmin≥10mg/L)达标情 况,探讨早期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重症医学科38例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 回顾性分析,根据起始负荷剂量分为高剂量组(≥10mg/kg)和低剂量组(<10mg/kg),均间隔12h静脉注射3剂,于第3剂前30min 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Cmin。分析替考拉宁Cmin分布情况、目标浓度达标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38例血样 Cmin为(11.06±3.88)mg/L,其中63.2%(24/38)达标,36.8%(14/38)未达标;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可明显提高目标Cmin达标率(82.4% vs 47.6%,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的患者达标率显著低于GFR<60mL/min/1.73m2的患者(51.9% vs 90.9%,P<0.05);Cmin未达标组的GFR明显高于Cmin达标组[(135.03±62.22)mL/min/1.73m2 vs (81.8±54.62)mL/min/1.73m2,P <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使用≥10mg/kg的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可较快达到有效血药谷浓度,高GFR是影响Cmin达标的重 要因素,有必要结合重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优化替考拉宁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理地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及制定个体化的替考拉宁抗感染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该院血液病患者的病原菌分布、rhG-CSF及替考拉宁的使用情况,用HPLC法监测替考拉宁血浆谷质量浓度(C_(min));根据前3 d的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分为2组:MID=533.33 mg·d~(-1)组及MID<533.33 mg·d~(-1)组,比较2组替考拉宁的C_(min)值及C_(min)>10 mg·L~(-1)的概率。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G~+菌的占比为38.2%;有52.7%的患者发生了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仅有11.8%的患者能够在合理的时机使用rhG-CSF;给予负荷剂量替考拉宁的患者只占48.3%。MID=533.33 mg·d~(-1)组与MID<533.33 mg·d~(-1)组相比,MID=533.33 mg·d~(-1)组患者的替考拉宁C_(min)值在前3 d更高(10.32±5.13 mg·L~(-1)vs 5.46±4.65 mg·L~(-1),P=0.005),且患者C_(min)的达标率更高(56.3%vs 15.0%,P=0.014)。结论发生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需要在正确的时机应用rhG-CSF及给予负荷剂量的替考拉宁,以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并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液科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82例随机分成3组。A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根据肌酐清除率不同,用药3~6次; B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连用1 d; C组(n=26)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800 mg,ivd,q12h,连用1 d。3组替考拉宁维持剂量均为400 mg qd,疗程最低10 d。比较治疗期间3组患者替考拉宁平均血药谷浓度(Cmin)和炎性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间替考拉宁Cmin存在显著差异(P<0.001),C组(28.45±9.07 mg·L-1)显著高于A组(15.07±4.81 mg·L-1)和B组(9.48±4.11 mg·L-1)(P<0.001)。A组达到目标Cmin(10~30 mg·L-1)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A组和C组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分别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的肾毒性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依据肌酐清除率的不同,选择3~6次给药,治疗血液科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李全志 《抗感染药学》2019,16(11):1935-1937
目的:比较不同维持剂量的替考拉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83例资料,按给药剂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 mg,q12h给药,给药3次后,每日给药维持剂量400 mg(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 mg,q12h给药,给药3次后每日给药600 mg(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MRSA清除率、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测得值(Cmin)、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体温)复常时间,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体温)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RSA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00 mg维持剂量的替考拉宁可有效提高患者血药谷浓度,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微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监测重症感染患者负荷剂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分析药物谷浓度分布情况、达标率、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G~+)感染患者共40例,根据负荷天数不同分为A组(3d,n=22)和B组(4 d,n=18),给予替考拉宁每12 h400 mg,之后以400 mg·d~(-1)维持,分别于首次维持剂量给药前30 min测定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_(min));同时测定用药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C_(min)>10 mg·L~(-1)总达标率为65%。A、B2组达标率分别为50.0%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肌酐清除率(Ccr)外,其余因素对C_(min)无影响。临床好转率95%,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急性肝、肾损伤。结论: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随负荷剂量天数增加,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及临床好转率升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替考拉宁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和分析临床应用替考拉宁的用药合理性,为替考拉宁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筛选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使用替考拉宁的住院患者,提取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治疗,以肺部感染为主,占68.52%。病原学标本送检率达98.1%,送检样本阳性率为45.4%,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替考拉宁的37例(34.3%)。47例(43.5%)患者替考拉宁用药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未予起始负荷量(89.4%)、负荷剂量给药方案不合理(17.0%)以及未根据肾功能水平调整剂量(19.1%)等。结论:应继续规范替考拉宁的临床使用及给药方案,特别是负荷剂量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提升替考拉宁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陈鑫 《抗感染药学》2021,18(6):815-817
目的:探究替考拉宁不同剂量的血药谷浓度变化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疗效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替考拉宁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4月—2020年9月收治的60岁及以上重症肺炎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替考拉宁治疗,并根据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高负荷剂量组(51例)和标准剂量组(45例);高负荷剂量组患者予以替考拉宁10 mg/kg,标准剂量组患者予以替考拉宁6 mg/kg,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血药谷浓度、目标血药谷浓度的达标情况.结果:高负荷剂量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标准剂量组(92.16%vs 75.56%,P<0.05),血药谷浓度、目标血药谷浓度达标率高于标准剂量组(74.51%vs 31.11%,P<0.05),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标准剂量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2%vs2.22%,P>0.05).结论:60岁及以上重症肺炎患者,采用替考拉宁10mg/kg治疗可有效提升其血药谷浓度,且疗效显著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在高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高龄下呼吸道感染病例52例,用替考拉宁治疗5—24d,观察患者疗效、给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监测患者替考拉宁的谷浓度。结果替考拉宁的谷浓度为(17.1±10.1)mg·L^-1,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在血药浓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考拉宁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时,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性,临床应用时应在血药浓度的监测下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TDM)对肺炎患者用药负荷剂量、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5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替考拉宁负荷给药方式和剂量不同,分为3组,A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3次,持续400 mg qd;B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2次,持续400 mg qd;C组:负荷量400 mg,q 12 h,静注2次,持续200 mg q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血清谷浓度(Cmin)。血常规、CRP、PCT、胸部CT、细菌学情况、ALT、AST、CLcr、BUN、PLT和ALP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进行检测。结果:A(14.74±5.25)、B(13.14±4.71)和C(15.36±7.08)3组间Cmin比较,无显著差异(P=0.409),但A组和C组平均值总体比B组略高。3组患者首次Cmin达到10~30 mg·L-1的比率分别78.85%,68.18%,86.67%(P=0.392),但C组满足治疗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第4天根据Cmin值调整剂量后,复测Cmin,3组患者均能达到10~30 mg·L-1。A、B和C 3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848),并极少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替考拉宁时,要规范给予负荷剂量,且有必要进行TDM监测,根据结果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替考拉宁是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糖肽类抗菌药物,掌握住院患者替考拉宁临床应用及其药学监护情况,可为完善药学监护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针对中日友好医院出院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且在住院期间接受替考拉宁治疗的全部183例住院患者的药学监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3例患者以肺部感染为主,占71.58%。97例(53.01%)患者给予了负荷剂量;维持给药方案采用最多的为0.4g qd(32.24%)。共有35例(19.13%)患者监测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共监测40例次,平均血药谷浓度(7.77±4.31)mg?L?1;血药谷浓度超过10 mg?L?1的只有11例次,占总例次的27.50%;不同维持剂量下的平均血药谷浓度有随给药剂量增大而升高的趋势,但各维持剂量组血药谷浓度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2)。结论 住院患者的替考拉宁治疗剂量整体不足,大部分谷浓度没有达到有效阈值,这点应该是临床感染性指标改善欠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i)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dosage of teicoplanin for each patient group stratified by renal function and weight based on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model and observed distribution of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i) to develop new simplified dosing regimens designed to achieve 15-30μg/mL. Patient data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from routine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files of adult patients who were given the standard loading dose regimen of teicoplanin (400mg twice on Day 1, followed by 400mg once daily for 2 days) and whose trough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just before administration on Day 4.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trough concentration at 72h after the initial loading dose (C(min)(72h)) and at steady state (C(ss)(min)). The percentage of observed C(min)(72h)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standard loading dose regimen outside the non-parametric 90% prediction interval (from 5th to 95th percentile) of the simulated C(min)(72h) was <10%. Simplified loading dose and maintenance dose regimens for each group stratified by renal function and weight were created to achieve C(min)(72h) and C(ss)(min) of 15μg/mL and 20-25μg/mL,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C(min)(72h) and C(ss)(min) in the range 15-30μg/mL was 43-65% and 61-82% across each renal function and weight strata, respectively. These new simplified dosing regimens of teicoplanin could be helpful in individual adjustment of the loading and maintenance doses to achieve 15-30μ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分析替考拉宁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血药浓度范围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某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且需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常规负荷剂量(400 mg,q 12 h,3剂)以及维持剂量(400 mg,qd),给药后第5天收集替考拉宁稳态谷浓度血样,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其浓度,统计分析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细菌学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替考拉宁在4~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6 471.14X-2 065.43,R2=0.999 6,平均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为3.35%和4.66%,稳定性试验RSD为5.13%。平均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为82.71%和98.34%。共62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替考拉宁平均稳态谷浓度为(11.98±4.82)μg·mL-1,总体临床有效率为64.52%,细菌学有效率为66.13%,7例(11.29%)出现肾功能损伤,4例(6.45%)出现肝功能损伤。质量浓度<10 μg·mL-122例,占35.48%,浓度<15 μg·mL-1的45例,占72.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考拉宁谷浓度与细菌学有效率以及肾毒性分别具有独立相关性,并确定目标谷浓度范围为9~17 μg·mL-1。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为保证临床疗效建议适当增加替考拉宁给药剂量,必要时可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使其有效浓度维持在9~17 μg·mL-1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万古霉素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血药谷浓度达标情况,评价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建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2011年7月-2014年8月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史材料,对其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疗程、疗效、合并用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入选71例患儿,90.14%为多部位混合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并血流感染(43.66%);病原学送检率100%,首次培养阳性率80.28%,以葡萄球菌属为主(87.67%);万古霉素首次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10~20 mg·L-1)率28.17%,未达标患者中有43.14%进行剂量调整,调整后达标率50%;万古霉素总临床有效率为90.14%,血药谷浓度未达标组的临床有效率为42.25%,达标组有效率为47.62%;首次经验性用药未进行剂量调整组万古霉素疗程为(13.41±4.41)d,经验性剂量调整组为(18.73±9.52)d(P=0.00188)。结论: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疗效确切,但经验性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未达标者临床疗效差,经验性多次调整万古霉素用法显著延长患儿治疗时间,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以实现个体化给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褚娜英  刘源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44(12):1426-1428
目的 探讨替考拉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伴低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92例MRSA肺部感染患者,将低蛋白血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给予替考拉宁起始6mg/kg q12h,维持6mg/(kg·d)治疗,B组给予起始12mg/kg q12h,维持12mg/(kg·d)治疗,蛋白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给予起始6mg/kg q12h,维持6mg/(kg·d)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相当;B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与对照组相当,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蛋白血症患者与蛋白水平正常者相比,替考拉宁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病原菌清除率降低,通过提高替考拉宁的剂量,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明显提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伴随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重症感染患者使用美罗培南造成的不良反应是否与浓度有关并确定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浓度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某院重症监护室连续使用美罗培南治疗重症感染并进行了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患者。不良反应的考察包括神经毒性、肾毒性、肝毒性以及抗生素所致的难辨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否发生美罗培南相关的不良反应是通过观察分级法、临床评估以及血清相关标志物来判断的。最后将获得的不良反应数据和TDM数据进行相关性的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获得了87人次美罗培南的药物浓度数据,发生神经毒性反应和肾毒性的患者其美罗培南谷浓度(Cmin)都显著性高于未发生的患者(P<0.01),但是未发现肝毒性和CDI的发生与美罗培南谷浓度(Cmin)有相关性。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得到,神经毒性的美罗培南谷浓度阈值为Cmin>27.4 mg·L-1;而造成肾毒性的阈值为Cmin>27.1 mg·L-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谷浓度与神经毒性、肾毒性的相关性,并获得了造成毒性反应的美罗培南谷浓度阈值。临床在应用美罗培南治疗重症感染时,一方面要考虑疗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美罗培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运用TDM定期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或许是一个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