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具有非侵入、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无创获取生物组织内部微米级的高分辨率三维切面图像,随着皮肤影像学的不断发展,OCT逐渐开始在皮肤科领域中应用,因其在组织病变的早期光学诊断和实时动态监测方面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针对不同种类OCT仪器及其在皮肤影像学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nphy,OCT)的介入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组织的显微形态结构,观察高度近视的OCT图像特征,能明确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病变,有助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眼挫伤所致黄斑损害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图像特征。方法:对34眼眼外伤患者进行FD-OCT扫描检查。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结果:外伤眼急性期黄斑区OCT图像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内出血及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回复期黄斑区OCT图像主要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黄斑区增生膜形成、黄斑裂孔。结论:眼挫伤黄斑损害的OCT图像可以提供黄斑区解剖结构改变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对病变进行诊断及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OCT和IVUS检查,分析两种技术判断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斑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斑块破裂、血栓]的一致性。结果共分析40个斑块,IVUS和OCT识别不同斑块的符合率为72.5%,一致性较好(Kappa=0.50,P<0.01)。OCT在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共发现10处血栓(红血栓4处、白血栓6处),IVUS发现2例共2处红血栓,OCT对血栓发现率明显高于IVUS(72.7%对18.2%,P<0.05)。OCT在1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斑块破裂5处,IVUS仅发现2处。结论 OCT和IVUS对不同类型斑块的识别有较好的一致性,OCT对血栓和斑块破裂的识别优于IVU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应用。方法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48例96只眼,采用波长532 nm激光格栅状光凝治疗,术前和术后2~3个月应用OCT检查,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 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和相关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激光光凝后2~3个月,视力提高2行者65只眼(占67.7%)。术后3个月,患者黄斑中心凹1 mm内平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213.4±48.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OCT检测发现,激光能量2.1~4.1 m J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明显损伤。结论 OCT检测可用于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013-01~2014-03因单纯老年性白内障在我院行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6例(75眼),术前、术后1、术后4及术后12周对所有术眼行视力和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变化。结果: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1、4和12周BCVA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为(229.03±10.76)μm;术后1、4及12周OCT检查CFT分别为(258.33±10.87)μm,(253.13±12.9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区中心凹的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厚度、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2周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成功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内平均CFT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OCT检查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无创测量兔膝关节软骨厚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标准化饲养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80膝关节),记号笔标记不同样本同一测量点,分别采用OCT技术、3.0 T MRI、超声测量方法,由专业技师对软骨厚度进行测量,比较OCT技术与其他两种方法测量兔膝关节软骨厚度的差异。结果 同一测量点OCT技术、3.0T MRI、超声法软骨厚度测量数值结果分别为(0.31±0.03)mm、(0.30±0.05)mm、(0.33±0.06)mm, OCT与超声(t=1.995,P=0.051 )、MRI(t=1.955,P=0.054)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样本同一测量点,OCT、3.0T MRI、超声测量平均结果获得时间分别为(2.5±0.3)min、(6.3±0.7)min、(3.3±0.6)min。三种测量方法的精确度分别为0.001 mm、0.01 mm、0.01 mm。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测量兔膝关节软骨厚度具有精确、快速、重复性好、人为误差小的特点,值得在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实验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断层扫描成像新技术--光学相干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是人类疾病诊断学中的重要工具。人们所熟知的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X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已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医学诊断中,尤显重要。但是由于技术能力所限,XCT和MRI无法使人们观察到密集体腔内的组织变异,空...  相似文献   

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0岁,2008年9月以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曾于2003年在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诊断为X综合征.既往患高血压病、糖尿病10余年.入科查心肺腹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V1-3导联T波低平双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40%~70%的患者,先后进行FFR和OCT检查,以FFR数值0.75为界,分为FFR正常组(67例)和FFR异常组(29例)。分析两组OCT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和FFR异常组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3.45±1.74)mm2和(2.33±1.62)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8.44±13.52)%和(65.71±17.16)%,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核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72±9.26)%和(29.84±12.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与FFR有统计学相关(P<0.05或<0.01)。以最小管腔面积<2.3 mm2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2.51%,特异度为78.43%,以面积狭窄率>70%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0.64%,特异度为82.35%。以脂核面积百分比大于25%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70.18%,特异度为62.74%。结论 OCT参数(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和FFR有很好的相关性,选取合适的OCT参数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支架精显(StentViz)和血管内超声(IVU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评价支架可视性和膨胀性的应用。 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同时接受StentViz和IVUS检查的PCI患者30例。分别在QCA、StentViz和IVUS图像中对植入的33枚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进行测量,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并进行不同方法间比较分析。对33枚支架共143幅StentViz影像作支架可视性分级评价。 结果 QCA测量的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均显著大于StentViz、IVUS测量(P<0.05),支架偏心指数均显著低于StentViz、IVUS测量(P<0.05);StentViz测量的上述指标与IVUS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ntViz与IVUS测量的支架最小直径相关性(r = 0.956)优于QCA与IVUS测量的相关性(r=0.776)。StentViz测量的支架最小直径与QCA测量相比,同IVUS测量具有更好的一致性。143幅StentViz图像中支架可视性评价显示,支架显示优82.1%(评分4分),良15.3%(2~3分),差2.6%(0~1分)。 结论 StentViz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内支架可视性,与QCA相比在测量支架直径方面同IVU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现代光学技术手段在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测量中的适用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岳岩坤  刘武  莫宾 《武警医学》2012,23(6):515-518
 目的 采用频域Cirrus HD-OCT进一步观察急性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眼底的形态及视网膜内部的特有结构。 方法 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急性期VKH综合征确诊病例20例40只眼。对20例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当天选用Cirrus HD-OCT机器,应用512×128及高清5线两种扫描模式测量20例(40只眼)后极部视网膜结构,此后每7 d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复查,直至后极部视网膜完全复位,主要指标:定性描述OCT后极部视网膜内在结构的特异改变。 结果 HD-OCT显示12只眼(30%)视乳头隆起水肿;34只眼(85%)可见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中6只眼(15%)表现为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另28只眼(70%)在黄斑中心凹处出现光感受细胞层内外节(IS/OS)层的劈裂,形成囊腔(cystoid space CS),CS中呈现颗粒样反射信号,光感受细胞层外节(outer segment,OS)层紧贴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形成厚度均匀的一层膜样结构。 结论 急性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后极部并非单纯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IS/OS劈裂只发生在黄斑中心凹。OCT在急性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上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特征性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世界上第二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1]。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6000万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患者,约840万人因此而失明,预计到2020年,青光眼的患病和失明人数将分别增长到8000万和1120万[2]。因青光眼导致的视功能损害不可逆,其早期检测和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青光眼诊断方法以眼压、视野与视盘改变为依据,但这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观察2型糖尿病(2DM)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 方法正常对照组25例36眼;2型糖尿病组40例58眼,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diabetic retinopathy, NDR),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3组.采用OCT分别测量正常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了解其差异性. 结果 正常人对照组与ND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和PDR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PDR组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RNFL厚度薄, PDR组较正常对照组RNFL厚.结论 OCT能定量观察糖尿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为指导治疗、随访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简介女,47岁,主诉:间断胸痛7 d,再发4 h。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史5年。血压190/110 mmHg,意识清。体格检查:双侧腕关节轻压痛,其余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排除主动脉夹层(图1A),期间胸痛症状一度缓解,入院2 h后再发胸痛,伴大汗,复查心电图提示V1~V5导联ST段抬高,Ⅱ、 Ⅲ 、a VF导联ST段压低,心肌酶检查:肌钙蛋白T 0.254 ng/ml(正常值0~0.1 ng/ml),肌酸激酶353.0 U/L(正常值2~2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1.37 ng/ml(正常值0~6.5 ng/ml),肌红蛋白516.6 ng/m  相似文献   

17.
光学技术给现代医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59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1665年英国人胡克改进了显微镜,观察到生物细胞,到19世纪意大利阿米奇等人制出消色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裂变的过程,认识到细胞是遗传物质的基础,使人类开始以图像的形式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具有了分辨诸多病菌的能力。1885年发表的“细胞病理”学说,把病因与组织及其细胞的病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判断大鼠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30只)和实验组(球囊损伤30只),每个时间点(造模前、造模后2、7、14和28 d)取6只,制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损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将动脉组织行OCT检测并和血清学指标(LDL、HDL、ALP、CRP)、病理学指标(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管腔狭窄率)相比较。结果实验组血清学指标(LDL/HDL、ALP)及病理学指标都随着造模时间逐渐加重,对照组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OCT图象散射系数(μs)随造模时间逐渐增大,对照组μs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μs与病理学指标(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管腔狭窄率)均存在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OCT是评估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程度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将光学相干技术与激光扫描共焦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术,自1995年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全身各器官及肿瘤的检查、治疗中;其分辨率、灵敏度高,被称为"光学活检"。本文就OCT的临床应用作综合回顾,并探讨其应用于颈部及颅内血管检查及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冠心病的冠脉病变特点研究及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应用IVUS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以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后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观察支架的位置,测量支架的对称指数、支架的贴壁程度及支架展开满意度.结果 28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36枚支架,在支架置人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能完全覆盖病变,两端无夹层,30例支架扩张满意,3例未充分扩张,3例贴壁欠佳,占支架置入的16.7%,在更换大一号低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或用原球囊更高压力扩张(18~22 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结论 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