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本实验设计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患者96例;抗凝组(B组),患者9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B组患者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A组术后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其它处理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2周和3个月术肢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189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仅A组有1例发生术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其余无一例发生DVT和肺栓塞。A、B两组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术后不需要常规应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下肢严重创伤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将2009~2011年本院收治的300例下肢创伤严重度评分(MESS)在4~7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丹参多芬酸盐治疗组(113例),丹参多酚酸盐+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组(100例)及空白对照组(87例),经过治疗后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等相应指标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多酚酸盐+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下降最明显,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较空白对照组较明显,3组术前术后变化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下肢严重创伤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对下肢严重创伤术后血栓形成预防作用较明显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低分子肝素制剂对于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抗凝剂来预防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根据收集应用不同药物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26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A组),26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DVT)、药物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数、牙龈出血例数。结果:对2组患者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得出A组有3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11.54%;B组有2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7.69%,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例数为3例,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1.54%,B组患者中有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例数为10例,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8.46%,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牙龈出血的例数为5例,牙龈出血发生率为1...  相似文献   

4.
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静脉血栓的价值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探讨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4月因创伤致多发骨折、股骨骨折、胫骨或胫腓骨折当天入院,拟行手术切开复位术的1000例患者,其中男568例,女432例;年龄20~90岁[(54.8±21.50)岁].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拟行骨折复位术前1 d(骨折患肢消肿后,约骨折后4~10 d),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000例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4例(6.4%)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髂-股静脉血栓26例,胭-胫静脉血栓10例,肠腓肌、比目鱼肌血栓28例.骨折后2 d,1000例患者中有736例(73.6%)D-二聚体>正常值(324μg/L),伤后4~10 d其中56例(7.6%)发生血栓;骨折后2 d,264例(26.4%)D-二聚体≤324μg/L,伤后4~10 d其中8例(3.0%)患者发生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P<0.01).结论 创伤骨折术前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降低麻醉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引发致命性肺栓塞的风险.D-二聚体增高,可能引发血栓,但D-二聚体正常后也有发生血栓可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安全性以及高原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486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其中中度高原组为A1组,高原组为A2组;对照组(B组)未使用药物抗凝治疗,其中中度高原组为B1组,高原组为B2组.两组均同时采用基础预防及常规物理预防措施,术后根据出现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时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用凝血系统指标监测出血倾向.结果:治疗组(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2%,对照组(B组)为23.53%,经x2检验P<0.05;对照组中高原组(B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75%,中度高原组(B1)为17.09%,经x2检验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其疗效。方法: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物理治疗组、肝素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潘生丁+物理治疗)。观察术后下肢DVT、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结果:物理活动治疗组、肝素治疗组及联合药物治疗组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0%、5%、0(P〈0.05)。联合药物治疗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大出血,凝血功能正常。结论:联合药物预防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发生率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40例(PE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肺拴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DVT组),采用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合并肺栓塞的情况。结果 PE组40例患者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33例,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检出率为82.50%。左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比例高于右下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40例患者共检出肺栓塞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超声检出率为80%。双侧肺栓塞的比例高于单侧肺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栓塞的比例高于亚急性和慢性肺栓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直接征象以充盈缺损最多,间接征象以肺动脉扩张和胸腔积液出现率最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地显示静脉结构、血栓部位、阻塞程度、血管周围组织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A组),28例接受单纯CDT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静脉通畅率,手术前后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A组PMT后即刻血栓清除率>90%(Ⅲ级)14例,50%~90%(Ⅱ级)14例。A、B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64±1.31、2.68±1.76,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34.29±97.69)万U、(420.71±86.92)万U,溶栓时间分别为(6.96±2.60) d、(12.07±3.02) 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4±5.49) d、(17.82±4.8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2.58±13.77)%、(74.88±1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出现血红蛋白尿,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安全,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价值。方法对18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行下肢深静脉CDUL检查及D-二聚体的检测。分别计算CDUL、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以及二者联合对高危人群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Kappa值。结果CDUL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5.8%、94.5%、88.2%、98.1%、0.881。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85.2%、95.6%、89.3%、93.8%、0.818。二者联合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8.0%、100.0%、100.0%、99.1%、0.986。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与单独行D-二聚体检测及CDUL检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对股骨骨折保守治疗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影响,初步探讨丹参川芎嗪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2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从受伤第1天开始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第14天结束;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以及D-二聚体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股骨骨折保守治疗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抗血栓和降低D-二聚体作用,可能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股骨骨折保守治疗深静脉血栓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白波  周璞  陈国栋  牛增广 《武警医学》2017,28(10):1031-1034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抗凝治疗预防膝、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6-01于我科收治的膝髋关节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单独使用LMWH抗凝治疗,另一组采用LMWH联合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期复查下肢静脉超声,可疑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行CT肺血管造影检查(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以明确诊断,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均进行随访,统计DVT发生率。结果 LMWH联合IPC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使用LMWH组(P<0.0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PE。所有患者INR均在2.5以内,血小板计数未减少。结论 IPC联合LMWH抗凝治疗与单纯应用LMWH抗凝治疗相比能够明显降低膝、髋置换术后早期下肢DVT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方法 入选脑出血患者103例(其中HBO治疗组53例,常规治疗组5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血浆Fg、D-D、NSE含量的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HBO治疗组入院当日的血浆Fg、D-D、NSE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入院后第7天3项指标继续升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常规治疗组血浆Fg、D-D、NSE含量有所回落,HBO组(HBO治疗1个疗程后)Fg、NSE含量明显下降,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含量有所下降,但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指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第25天常规治疗组血浆Fg、D-D、NSE含量继续缓慢下降,HBO组(HBO治疗2个疗程后)血浆Fg、NSE含量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HBO治疗能降低血浆Fg、D-D、NSE浓度,改善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变化,减轻脑组织损害程度,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70)采用常规传统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n=7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人院当日开始应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辅助治疗。2组患者在人院第1天及第14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3例(18.6%),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结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对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对2007~2010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1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术后血压控制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24~72h复查CT,血肿完全清除46例,90%以上清除104例,60%~90%清除26例,清除不足60%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35例。211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15例,消化道出血1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术后4周,恢复良好120例,中度残废42例,重度残废37例,死亡12例(术前脑疝、合并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术后1月死亡率5.69%。术后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健康教育,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中,达标率不高,在随访中不断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嘱患者坚持规律服用药物,在术后1年及2年随访中,达标率逐渐提高。后2年随访中,所有患者未再出现脑出血,通过康复功能治疗后,中度残废59例,重度残废20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应选择最佳术式,结合显微操作技术,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手术治疗脑出血是重要手段,但手术后患者长期血压控制达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预防再次脑出血更为重要,作为外科医生在对手术患者随访的同时,进行血压情况的随访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9-01~2011-12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40例。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0%;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2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0%。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高,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深部血肿的清除,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对预防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早期使用周期性的加压充气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进行护理干预;B组(n=40)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均行侧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果:A组无DVT发生,B组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5%。术前两组冷感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7、14天,A组冷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DVT护理干预能降低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创与传统手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作用,以明确哪种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效果更佳。方法 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微创组41例,传统手术组37例,均于手术后第3天进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指标检查,对比2组疗效。结果微创组术后第3天肾素、血管肾张素Ⅱ、醛固酮分泌均较传统对照组少。结论微创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少,患者适应性强,术后血压调节系统肾素-血管肾张素-醛固酮系统恢复也较快。  相似文献   

18.
王进  周长文 《西南军医》2010,12(5):836-838
目的探讨亚低温、纳络酮以及两者联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例,发病后给予甘露醇脱水、6一氨基已酸止血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1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4d,鼻咽温度控制在33—34℃;纳络酮组1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mg纳络酮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14d;联合组1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颅亚低温治疗和静脉点滴纳络酮。于入院时和治疗第14d行头颅cT扫描,测定出血量和水肿量;并于治疗前、后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4组间比较,出血量、水肿量和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d,4组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水肿量与联合组接近(P〉o.05),但明显低于纳络酮组(P〈0.05)和对照组(P〈0.05),纳络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SS评分由高到低分别是:联合组、亚低温组、纳络酮组;各组间的分值比较,差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亚低温和纳络酮静脉点滴治疗均能明显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亚低温在减轻脑水肿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均优于纳络酮;联合应用虽不能进一步减轻脑水肿,但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超早期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区节脑出血的经验。方法对我院8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超早期采用颅内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清除血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于术后24h后复查头颅CT,其中血肿清除量〉90%者21例,50%~70%者44例,〈50%者23例,再出血4例。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DL)评测:Ⅰ级10例,占11.3%;Ⅱ级25例,占28.4%;Ⅲ级41例,占46.6%;Ⅳ级12例,占13.6%;Ⅴ级0例。效果良好率86.3%。结论超早期颅内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解除血肿占位效应好、术后再出血率低、并发症和致残率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