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放射性药物的给药途径、转运方式、体内分布和排出方式的描述,引进动力学参数,详细叙述了放射性药物给药后的生物归宿,并对影响其生物学分布和消除方式的诸多因素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用药中,个体化给药的概念已引起了临床医师的普遍重视,但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没有得以较好地实现,使得临床与实验室工作相脱节。究其原因是传统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周期太长、监测费用较高,因此无法普及。在治疗中,为了控制住病情,往往需要快速制定给药方案。若采用多点血(尿)进行药动参数的计算,无法满足需要。此时采用“一点血”进行快速给药方案的制定,则从时间、经济上都可被接受。  相似文献   

3.
左氧氟沙星临床给药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氧氟沙星(Levofloxnacin,LVFX)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FQs)。它是氧氟沙星(OFLX)的左旋光学异构体,水溶性好,抗菌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LVFX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及抗生素后效应,对LVFX每日1次给药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临床常用的3种复发性口腔溃疡给药方案进行了成本一效果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用国产胰岛素在54只新西兰大耳白家兔体内观察其经眼给药后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分子量约为6000的胰岛素滴眼后能有效地进入血液循环,体内药物动力学为开放性一级动力学一房室模型。消除半衰期为40-60min,与静脉注射相比,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达峰时间为20-50min。金属络合剂EDTA对胰岛素的经眼吸收有促进作用,经眼给药后体内药物的浓度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7.
抗生素后效应 ( post antibioticeffects ,PAE)是近 10年来提出的药效动力学理论 ,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的接触 ,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抑制的效应[1] ,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重视。1 抗菌药物的PAE1 1 产生PAE的抗菌药物 王睿等[1] 从体外实验研究中发现 ,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在亚抑菌浓度 ( 1/ 2MIC)时对金葡菌的PAE很明显 ,其中大环内酯类可达 2h左右 ,而 β 内酰胺类的PAE则很短。随着浓度的增加 ,PAE均有延长的趋势。在 4倍MIC时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  相似文献   

8.
昝日增 《武警医学》1999,10(7):419-422
肺部给药作为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局部用药途径在临床上已有较为广泛的使用,近年来药学研究者已着手把研究肺部给药作为一种新的全身给药途径,以及基因转运手段治疗肺部疾病。现就发展状况作一介绍。1吗啡的肺部给药[1]近10a来,有实验表明,健康试验者采用吗啡水溶...  相似文献   

9.
通过临床手术麻醉 ,评价碳酸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持续输注给药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常规剂量加持续输注给药方案 ,对 5 1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 ,观察其临床麻醉效果、血压、心律、心率及连续监测利多卡因血药浓度。结果 5 1例病人麻醉效果基本满意 ,除 1例出现心律失常外 ,余病人的血压、心律、心率均正常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5 1例病人手术过程中共取标本 146份 ,平均 (2 9± 0 5 )份。利多卡因血药浓度为 (3 2 2± 1 48) μg /ml,范围 0 92~ 9 90 μg/ml。其中 5 0 7%标本血药浓度在理论计算值范围内 ,81 5 %在安全有效浓度内。结果表明 ,用此方法给药 ,可获得临床满意的麻醉效果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大部分标本的血药浓度是在安全有效浓度范围内。证明该方案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基泼尼松龙耳后与鼓室内给药方案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7例初治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将其分为A组(n=57)与B组(n=50).A组采用甲基泼尼松龙耳后给药,B组采用甲基泼尼松龙鼓室内给药.记录并...  相似文献   

11.
国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4种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XL)与抗菌药物特治星(TZX)、哌拉西林(PIP)、特美汀(TMT)和头孢他啶(CAZ)对154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TZXL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100%(34/34),抗菌活性与TZX、TMT一致,强于PIP、CAZ。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率100%,与TMT相近,强于PIP及CAZ。尤其对产β-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仍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TZXL与TZX的抗菌谱、体外抗菌活性基本一致,与TMT作用相似,比PIP、CAZ作用强。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了解本地区细菌的耐药现状,我们选择了26种抗菌药物,监测了4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共148株细菌的耐药性,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从临床标本(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血、伤口及术后感染等)中共分离出致病菌148株,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至种的水平,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2株,粪肠球菌22株,大肠埃希菌30株,铜绿假单胞菌44株。12 抗菌药物选择 共选择26种(见附表1),其中青霉素类4种,头孢菌素类11种(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硬膜外不同给药方式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96例择期行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不同的给药方式将患者均为两组( n=48)。持续给药组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 mL,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硬膜外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3~5 mL/h,至手术结束。分次给药组患者同样行硬膜外麻醉,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硬膜外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5 mL/h,每半小时注射1次。观察两组麻醉阻滞情况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基本相同,均能阻滞到最高平面T10,但持续给药组阻滞完善时间和用药总量均少于分次给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给药后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分次给药组术中追加药物后血压较持续给药组下降明显(P<0.05),波动较大,不如持续给药组稳定。结论硬膜外麻醉持续给药比传统的间断分次给药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加强口服给药的护理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工作是一项服务于人的工作,它与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风险管理始终贯彻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痛苦或无法挽回的损失.为保障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必须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但有些风险事件虽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其风险事件的原因并不是护士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科室和后勤保障系统工作不协调造成的.因此,如何加强口服给药的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其他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对151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哌拉西林/舒巴坦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对哌拉西林/舒巴坦的敏感性最高,敏感率均为10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属对哌拉西林/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为80.00%~93.7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对两种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均比较敏感.结论 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哌拉西林比较,有较强的抗药活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提高认识、制度规范、跟踪问效等方面,总结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带动着临床上新的抗菌素药物的不断出现,感染性眼病也因新的抗菌药物的出现,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眼科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对患者健康威胁的重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失明,甚至是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感染性眼科疾病主要是在结膜部位的慢性结膜炎、细菌结膜炎、病毒性结膜或是巩膜炎、角膜炎溃疡等。眼睛是人体身体部位中最为敏感的器官。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眼科疾病时,对眼科中的抗菌药物更应当合理地应用。下文将从抗菌药物的临床表现、选择方法以及给药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普通胰岛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物,它的包装为400U,10ml/瓶。可用于皮下注射及静脉给药,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疾病。目前临床常用普通1ml一次性注射器进行加药及注射,不适用于胰岛素的剂量单位,抽吸药液时须换算剂量,容易出现错误,且剂量不准确。为此,笔者研制了普通胰岛素专用给药器并用于临床,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剂量刻度准确、醒目、给药剂量不需换算、不易出错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的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源性疾病增加、医疗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05年以来,我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监管,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细化到适应证、病原学检查、药品选择、用法用量、更换药品、联合用药、用药疗程、围术期用药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现将我们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报告  相似文献   

20.
粉末无针注射给药系统试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获得粉末无针注射的优化技术参数,初步建立粉末无针注射给药系统技术平台。方法利用国产化SSP型无针注射器,以离体人皮,离体猪皮和模拟人皮凝胶为注射靶标,对钨,氧化铝,硅胶和蛋白-壳聚糖微粒等材料进行粉末无针注射研究;筛分控制各种粉末的粒径和粒度分布;测量各种粉末的密度;采用显微镜法观测粉末注射深度,利用SAS统计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在优化条件下,利用荧光素进行体内无针注射试验研究。结果经筛选,无针注射用粉末的粒径分布范围在1.0~75.0μm,密度分布范围在1.10~19.3g·ml-1;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在同种注射靶标中,随着粉末密度和粉末粒径增大,最大注射深度增加;在不同靶标中的注射深度符合不同的规律。荧光素体内注射研究表明,生物利用度达到10%~40%。结论本文涉及的粉末无针注射器是实现无针注射的关键,是自主研制的新型器具。以模拟人皮凝胶作为实用、便捷的注射靶标,可大大简化实验步骤,并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本文考察了不同微粒的无针粉末注射最大注射深度,微粒的粒径和密度对无针注射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初步建立粉末无针注射给药系统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