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辉  杨文奇  韩文秀 《安徽医药》2007,11(2):156-15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阳性31例,CD34阳性29例,提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加免疫组化诊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Mazur和Clark[1]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的概念,认为此类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的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其细胞表现出正常Caj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和抗原表达(即CD34和CD117),认为其可能来源于ICC(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或ICC前体细胞。胃肠道间质瘤(GIST)具有特异性的组织学特点,以区别于以往的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对除了手术切除之外的所有治疗手段都无明显疗效,10%~30%的病例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对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和黑便为主.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困难,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腹腔镜手术将可疑胃肠间质瘤切除在临床上应用所具有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100例作为临床对象,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开腹手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手术进行切除治疗,对两组切除的效果予以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没有产生严重性的并发症,死亡病例为0,临床患者病理的切缘呈现阴性。对照组与其手术时间比较相当,对比术后进食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对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在腹腔镜手术切除前予以诊断,有较少的出血量,且在术后有较快的恢复速度,没有严重的并发症产生,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40例,术前33例患者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物,7例患者诊断为小肠肿瘤,全部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全部4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腹腔镜手术切除,并没有患者死亡,术后并没有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切缘表现为阴性。结论选择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微创、术后恢复时间短、实现RO切除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GIMT),其起源和分化至今尚未明确。随着对GIST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将免疫组化CD117、CD34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标记物以来,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以往由于人们对其认识有限。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0例,全部患者经临床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8例(60.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回肠间质瘤25例,结肠间质瘤5例,其中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存活74例(包括肿瘤复发和转移8例),死亡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且手术应尽早进行,对于复发或转移者可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曾被称为胃肠道平滑肌肿瘤。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以来,目前已成为病理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尽管绝大多数GIST位于胃肠道壁,但是仍有部分发生于胃肠道外,如肠系膜、网膜、腹膜后间隙和盆腔等。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 12例,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征,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并探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近 3年确诊且治疗的 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都采取手术治疗,病检发现良性 25例,交界性 15例,恶性 3例.另对患者开展 4年的随访,其中 1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手术结束后 2年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余 40例患者至今存活.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难度大,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行手术方法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intestinal tumour,GIST)的生物学性质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GISTs病例的资料.本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8~73岁),平均55.2岁,38例GIST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38例切除标本进行横径检测;光镜下观察38例肿瘤细胞形态;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8例病人基本能完整切除肿瘤,26例良性GISTs中,肿物平均直径3.16cm,5例潜在恶性GISTs中,平均直径5.25cm,7例恶性肿瘤中,平均直径9.17cm.光镜下细胞形态分类:梭形细胞为主型21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2例,混合细胞型5例.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恶性组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38例行以下五个免疫组化指标测定:其中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者3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者31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者28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者15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者10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发病部位跟性别、年龄无关.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系统研究相关GISTs患者的治疗及病理信息。结果临床表现关键是腹部存在非常明显的不适现象级腹部肿块,在进行手术之前无法有效确诊,都进行了手术治疗,另外淋巴结肿大的共计3人,确诊是增生性改变。肿瘤直径<5cm的共计10人,5~10cm的共计11人,超过10cm的共计2人。在检查过程内发现了梭形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判断病情。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共计17人,CD34阳性共计12人,但是CD117阳性与CD34阳性共计22人。结论 GISTs术前确诊难度特别高,病理检查过程中找到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来进行判断,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将切除当作关键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深入,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在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伊马替尼作为术前治疗手段,在晚期间质瘤和特殊部位间质瘤中的综合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阐述胃肠间质瘤术前治疗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胃部间质瘤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小肠。对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44例(95.65%),肿瘤复发与转移12例(27.27%),胃部复发转移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原病灶及转移病灶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对复发与转移患者,给予二次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桂森  刘敏  谷川  张淑英 《天津医药》2005,33(8):526-52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a,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变异较大,病理形态多样。传统的分类几乎都将其归为平滑肌肿瘤。随着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证实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肿瘤,而提出GISTs概念,GISTs目前定义为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蛋白表达阳性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多属于间质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内、外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83例确诊的GISTs(包括167例胃肠道内GISTs和16例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Vimentin、CD117、CD34、Actin、S-100)。结果:胃肠道外GISTs约占8.7%。胃肠道内GISTs和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和免疫表型均较相似,主要是发生部位不同,胃肠道外GISTs肿瘤体积较大且生物学行为分组级别较高。结论:胃肠道外GISTs较胃肠道内GISTs除发生部位不同外,还表现为瘤体体积较大、常见上皮细胞样型、出血坏死较突出且生物学行为分组侵袭性及复发率相对较高,影像学CT检查无气液平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就舒尼替尼治疗弯起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3例,均予以舒尼替尼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13例患者接受治疗的平均周期为(10.5±1.3)个周期,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3例。疾病控制率为76.92%。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偏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3例GIST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25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2例,结肠4例,直肠1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5例、直肠肿瘤切除1例;37例行开腹手术,29例完整切除,其中6例发现肝脏、大网膜转移,行联合脏器切除,2例广泛转移行姑息性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30例获随访,9例术后复发,其中7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手术切除是GIST治疗的首选,术前转移、Fletcher分级和是否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姚烨 《中国药业》2007,16(9):46-4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5年重庆市肿瘤医院腹外科收治的8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男女比为1.7:1,平均年龄56.5岁,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肿瘤平均大小6.8cm,全部行局部切除术或根治性切除术,免疫组化分析显示CD34。阳性率为75%,CD117阳性率为90%,病理报告均证实为恶性间质瘤,术后未行放化疗,未口服格列卫,2年死亡率为75%。结论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扩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意义不大;GIST对放化疗不敏感,分子靶向药物格列卫能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约5%发生于6~14岁的儿童和15~24岁的年青人[1],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2)/100万[2]。1983年,Mazur和Clarr[3]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病的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4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根治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姑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姑息手术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率高于姑息手术组(P<0.05);两组的复发转移率、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姑息性手术的转归相似,而姑息性手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是保证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