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科意外事件的防范与护理干预策略。方法对我院近二年发生的91例意外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意外事件的发生率4.39%,与护士交接班不细致,对异常病人警惕性不高,基础护理不到位,滥用约束或约束不当,医护沟通不到位等管理因素有关。结论加强护士学习和培训,注重医护沟通与合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防范意外事件发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5,(7):934-935
目的探讨精神科夜间应急情况及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可行性。方法制定精神科夜间护理应急支援工作制度及流程,对近两年夜间应急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应急支援原因包括:冲动暴力行为应急支援(39.9%)、对治疗不合作需要协助(33.4%)、非自愿入院患者协助入院(23.0%)、其他需求支援(3.7%);应急支援时间:1~5分钟(12.1%)、5~10分钟(48.8%)、10~15分钟(23.7%)、16分钟以上(15.4%);每月平均应急支援15次、派出支援护士33人次。结论设立总值护士长,及时协调安排夜班护士支援工作,加强护理人员应对暴力行为能力脱身法和保护性约束技术的培训,严格夜班护士准入,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和护士的人身安全以及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病房临床护理的重要安全护理措施之一,其目的就是限制患者紊乱的行为,以保护患者和他人的安全,防止周围财物毁坏,保证精神科护理治疗工作正常进行.方法采集2012年1月到3月我院慈善惠民病区供124例保护性约束患者,收集保护性约束患者的年龄、诊断、约束原因、时间、部位、持续时段、有无并发症等相关信息.降低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使用率.保护性约束期间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及时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焦虑、敌对、猜疑和过激行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保护性约束作为一种安全护理手段,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要适当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FMEA)作为系统性、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其作为泌尿外科术后躁动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的风险研究,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探讨FEMA模式对于其他管理模式的优异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8月在气管插管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且接受躁动约束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工作模式行约束管理;实验组在FMEA基础上实施保护性约束与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采用FMEA模式进行躁动约束管理前后,4个高风险因子RPN数值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FMEA模式能够降低躁动患者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4例患者,并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即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47例)与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的观察组(47例),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观察组患者意外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应用精细化护理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且护理意外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保护性约束在神经症陪护病区应用的合理情况,并研究探讨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优点、方法以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症陪护病区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40例精神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事实科学的保护性约束。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约束后的自伤、他伤、躯体影响、心理反应以及治疗依从性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反应状态、治疗依从性以及家属满意度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自伤及他伤、躯体的影响和护患纠纷以及投诉等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的护理工作人员也需加强业务知识的法律意识,规范约束的护理行为,不断的完善护理制度,转变服务观念,以做到全心全意为精神病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工作流程管理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5例于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抽签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护理工作流程管理。出院时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以及记录并发症、意外事件发生情况锻炼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满意度指标:技术水平、护理态度、护理投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97、12.7616、4.1408 P<0.05);护理质量指标:护理落实、基础护理合格、护理无差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56、9.2593、4.4766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及锻炼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17、6.2420、6.2043 P<0.05)。结论护理工作流程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防手部肿胀防拔管手部护具在危重患者人性化约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重症医学科约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约束法,即用普通布艺约束带给予腕部约束,护士也按约束操作规范进行约束过程中的护理观察;观察组采用多功能防手部肿胀防拔管手部护具进行约束,护士按约束操作规范进行约束过程中的护理观察.结果 通过新型手部护具的应用,患者保护性约束导致的肢体肿胀、约束皮肤破溃及瘀青明显下降(P<0.05),同时非计划拔管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多功能防手部肿胀防拔管手部护具优于传统约束方式,能降低患者约束部位肿胀,皮肤破溃及瘀青的发生,并减少患者烦躁、屈辱、害怕等负性情绪,提升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融洽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精神科收治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伤人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伤人事件发生率为2.5%,对照组的伤人事件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的伤人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科患者实施约束保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伤人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无接触式与传统式戴无菌手套法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探讨更适外科手术的戴无菌手套方式。方法选择同期外科手术病例130例,随机均分为无接触式组和传统式组,无接触式组采取无接触式戴无菌手套方法,传统式组采取传统式戴无菌手套方法,比较两组手术医师戴无菌手套的术前效果、术中效果及手术医师的临床评价情况。结果两组戴无菌手套方法所需时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手套无菌面触及皮肤例数、手术30 min与1 h无菌手套边出现反转处(手背侧)菌落数、术中手术医师袖口暴露例数、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士专业素养评分、手术室护士信任度评分和医护之间配合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接触式戴无菌手套法均显著优于传统式戴无菌手套法。结论无接触式戴无菌手套法并不会增加手术医师的操作时间,但可以显著减少术中感染机会,提高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士的认可水平,利于两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应在临床大力推广施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采用保护性约束规范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科室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般护理为对照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再运用肢体保护性约束管理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满意度、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约束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约束、住院以及拔管时间均较短,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将保护性约束规范管理运用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可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正医用手套的使用是手卫生和职业防护的一部分,正确的使用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有促进作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1])中对手套的使用规定为:(1)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洗手、手消毒);(2)当可能接触血液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应戴手套;(3)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一例以上患者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骨伤科病区免陪护护理开展与成效。方法通过护理人员配备、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制定质量标准以及考核标准等措施,为住院病人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免陪护护理。结果提高和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促进护患沟通的方法和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提升骨伤专科护理质量,改善病区诊疗环境,加强专科护士护理水平和护理人员素质的提升。结论开展免陪护护理模式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并为其他病区开展免陪护护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男性精神障碍患者被保护性约束的原因分析及采取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保护性约束患者80例,按照随机交替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后,患者保护性约束次数、约束时间、约束部位损伤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在被保护约束期间,针对性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减少约束次数、约束时间及约束部位损伤发生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护士对手卫生行为的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院101名非手术室在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3.12%;最高手卫生时机依从率为接触患者体液后(90.09%)、最低为接触患者前(40.59%);影响执行手卫生的因素主要为护理工作繁忙占36.63%;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占29.70%等。结论护士正确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较低,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繁忙,洗手设施欠缺,一次性手套的使用等。针对手卫生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护士对手卫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精神科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我院精神科20例医疗纠纷事件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总结制定防范措施后的效果。结果 20例医疗纠纷中意外事件、责任心不强、诊疗技术、服务态度不满、费用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在精神科病房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后,护理纠纷事件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与实施风险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病人制订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院》2017,(4):480-483
目的探讨防暴技能和暴力风险评估表联合使用对伴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精神科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和防暴技能对患者实施干预,收集干预后3个月的暴力事件的再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暴力风险评估表和防暴技能使用前后暴力事件再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变化。结果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和防暴技能的联合使用对于精神科暴力风险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可以有效减缓暴力事件的再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安全和患者的人身安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150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时间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0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5.3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诊治的306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32例患者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没有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的174例患者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根据护理风险的存在原因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投诉率以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等等。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投诉率以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整个医疗过程的满意度,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控制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进行全面的风险防范管理,能够明显的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同时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进而提升整个护理过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应用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26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跌倒发生率(3.08%)明显低于对照组(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79%)明显高于对照组(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