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硫酸镁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25%硫酸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予香丹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欧洲脑卒中量表(E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比较以及疗效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硫酸镁联合依达拉奉组较对照组ESS评分、ADL水平明显改善(P〈0.05),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酸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保护脑细胞,有效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2组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GCS评分、hs-CRP、NSE、IL-6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80%)高于对照组(69.39%)(P0.05);2组NIHSS评分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GCS评分治疗后增加(P0.05);观察组GCS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hs-CRP、NSE、IL-6水平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血清hs-CRP、NSE、IL-6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必存)联合纤溶酶治疗,并与应用纤溶酶和香丹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结果治疗后依达拉奉组和香丹组ESS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依达拉奉组改善更明显,且与香丹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ADL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但依达拉奉组上升更明显,且与香丹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23±2.38)分、(9.11±1.7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TNF?α、IL-1、IL-6、血小板聚集率、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显著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6-11在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儿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0)与对照组(n=90)。2组均给予托吡酯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2.22%,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SE、Hcy、IGF-1水平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L-2、IL-6、TNF?α水平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且有利于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梧丙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组依达拉奉、桔丙酯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依达拉奉、桔丙酯联合治疗组为43.3%和76.7%,2组间治疗后14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梏丙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对部分发作性癫痫患儿脑电图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南阳中心医院诊治的102例部分发作性癫痫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联合组,53例)和丙戊酸钠治疗(单药组,49例)。对比2组治疗3个月后脑电图改善情况、血清指标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患儿脑电图改善率为86.79%,明显高于单药组改善率69.39%(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NSE、Hcy、NPY水平及各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患儿血清NSE、Hcy水平明显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血清NPY水平及视空间、注意、语言、定向、MoCA总分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98%,单药组为1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小儿部分发作性癫痫的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患儿血清NSE、Hcy水平,提高血清NPY水平,改善患儿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到2016年5月前瞻性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160例,按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观察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为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0%)与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1.3%)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2.5%和12.5%;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能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组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 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 和40.0%,依达拉奉、棓丙酯联合治疗组为43.3% 和76.7%,2组间治疗后14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红花,治疗组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16.7%和28.3%,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40.0%和5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1和P=0.030);14d和30d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分别为43.3%和7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3和P=0.019)。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近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浆中亲环素A(Cy PA)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0例(帕金森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y 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分析Cy PA含量与hs-CRP、TNF-α、IL-6和IL-1β含量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PS处理后Cy PA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小干扰RNA(siRNA)敲减Cy PA的表达并验证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hs-CRP、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结果帕金森组患者血浆Cy PA含量及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Cy PA含量与TNF-α、IL-6和IL-1β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hs-CRP无相关性(P0.05)。LPS处理BV-2小胶质细胞可使Cy PA mRNA和蛋白质含量表达增加(P0.05)。siRNA敲减Cy PA的表达可降低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P0.05),对hs-CRP含量则无影响(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浆Cy PA含量升高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Cy PA可作为抑制或缓解小胶质细胞炎症状态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三维CTA(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预测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入我院经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共140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法治疗,其中60例(观察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3D-CTA成像,另80例(对照组)采用DSA成像;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指导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瘤颈夹闭完全率、新发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瘤夹滑脱移位、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随访6. 0个月,比较动脉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SR、瘤体钙化及血栓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指导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瘤颈夹闭完全率、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率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诊断新发动脉瘤和瘤夹滑脱移位率高于对照组,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动脉瘤复发率无差异(P 0. 05)。结论 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术前、术后以及预测复发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硫辛酸对慢性酒精性周围神经病(CAPN)患者的炎性因子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2例CA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给予硫辛酸静脉滴注,0.6 g/d;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避光静脉滴注,500μg/d,两组均连用2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NF-α及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组TNF-α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可降低CAPN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的不宁腿综合征(RLS)的发病率及其对情绪和睡眠的影响。方法对200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和10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RLS发病率、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和焦虑及抑郁程度评分,比较偏头痛人群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对共患有RLS的偏头痛患者的情绪和睡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成人慢性偏头痛组的RLS发病率(16.25%)较对照组(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性偏头痛组的RLS发病率(12.5%)与对照组(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患RLS的偏头痛患者较单纯偏头痛者的睡眠质量差、焦虑及抑郁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头痛频率及RLS为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均P0.05)。偏头痛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与国际RLS评估量表(IRL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HAMD=0.397、rHAMA=0.434和rPSQI=0.500;RLS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慢性偏头痛患者的RLS发病率更高,且RLS症状更严重。RLS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6例拟行双侧STN-DBS的PD患者为实验组,在术前1周、术后1月和术后3月行认知功能、抑郁和焦虑状态评估。同期在门诊收集16例优化药物治疗的PD患者为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行同样的神经心理量表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Mo CA评分与术前(20.69±4.33)相比,在术后1月(19.81±4.34)及术后3月(19.44±5.35)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抑郁症状与术前(23.56±14.60)相比,在术后1月(11.94±6.16)及术后3月(7.38±5.18)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症状与术前(22.13±6.11)相比,在术后1月(15.13±5.62)及术后3月(8.00±6.76)有明显改善(P0.05)。抑郁焦虑的改善在任何时期均与UPDRS-Ⅲ无相关性(P0.05)。结论双侧STN-DBS治疗在术后3月时并不影响PD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但各个认知域的改变需要更为详细的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双侧STN-DBS治疗在短期内可以显著改善PD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且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改善与STN-DBS治疗后运动症状的改善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是否影响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方法前瞻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例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指导患者完成Mo CA、MMSE认知评估量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成对样本t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认知功能变化。结果入组患者的Mo CA、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术前,高级别胶质瘤组的Mo CA、MMSE评分(15. 33±5. 723)、(20. 444±5. 0028)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21. 58±6. 178)、(25. 167±4. 8245)(P 0. 05)。复发胶质瘤组(13. 14±4. 259)、(19. 000±4. 0415)低于首发胶质瘤组(21. 69±5. 945)、(25. 192±4. 7835)(P 0. 05)。在术后1周,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下降(P 0. 05)。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及术后1周明显改善,计算力较术后1周改善(P 0. 05)。结论手术治疗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未出现恶化。复发和高级别胶质瘤导致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在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及计算力较术前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哌啶醇治疗伴脑电图异常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的54例小儿TS根据脑电图(EEG)结果分为EEG异常TS组和EEG正常TS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应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16周后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16周后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 60,P 0. 05; F=202. 08,P 0. 05)。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在治疗4周后脑电图异常TS组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比较,显著高于脑电图正常TS组(P 0. 05);两组患儿在治疗16周后总运动抽动评分和总发声抽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氟哌啶醇治疗伴脑电图异常小儿TS有效,其近期疗效较脑电图正常小儿TS差,远期疗效与脑电图正常小儿TS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银杏总黄酮(TFG)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G)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LPS诱导小胶质细胞系(BV-2)小胶质细胞活化建立神经系统炎症模型,分别用不同浓度TFG(0、40、80、120和160 mg/m L)处理细胞,CCK-8方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选取TFG(80 mg/m L)预处理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oll样受体4(TLR4)、抑制性卡巴蛋白(IκB-α)、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低剂量组TFG(40和80 mg/m L)对小胶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高剂量的TFG(120和160 mg/m L)显著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LPS组相比,TFG+LPS组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及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和释放(P 0. 05);明显降低TLR4蛋白表达水平(P 0. 05);显著增加胞质内IκB-α的表达(P 0. 05);抑制NF-κB/p65向核内转移(P 0. 05)。结论 TFG抑制LPS所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效果良好,对以神经炎症为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深度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并分为L组和D组,每组50例,L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控制在45~60,D组BIS控制在30~45。记录患者诱导前(T0)、置入气管导管前(T1)、切皮时(T2)、缝皮时(T3)、定向力恢复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L组和D组T1~T3时MAP、HR显著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MAP、H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组术后第1、3天MMSE评分明显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幕上肿瘤手术切除过程中,术中BIS值维持在30~45对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8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两名研究员分别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质量评价并应用Rev Man5.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病例数109114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手术夹闭组动脉瘤闭塞率为88. 2%,平均住院时间7. 7天,均高于介入栓塞组的65. 3%和4. 1天,P 0. 05。介入组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0. 61%和2. 1%,均低于手术组的1. 27%和4. 7%,P 0. 05。介入组患者的1年期死亡率和致残率(2. 5%、2. 5%)均与手术组(2. 2%、1. 8%)无明显差异,P 0. 05。漏斗图未发现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介入栓塞相比于手术夹闭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但是动脉瘤的闭塞率较低,1年期预后与手术夹闭无明显差异。据此推测手术夹闭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要好于介入栓塞,手术夹闭更适合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