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2003~2007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6例,男78例,女48例;年龄40~80岁,平均60岁;突发头痛70例,意识障碍50例,一侧瞳孔散大32例;基底核出血89例,丘脑出血25例,破入脑室57例;出血量20~110mL,平均52mL。全部患者均采用YL-I型设备作微创血肿清除术。126例患者中再出血9例(7.14%),发病6h内手术15例,术后再出血5例,治愈3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立体定向微创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等;根据基线CTA上是否存在点征,将患者分为点征阳性组和点征阴性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点征与术后再出血之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点征对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21例,其中再出血64例(28.9%)。点征阳性组114例,有46例(40.4%)发生再出血;点征阴性组107例,有18例(16.8%)发生再出血,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中,男性、吸烟史、点征是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表明,点征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指标(OR=3.177,95%CI 1.673~6.032,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点征预测立体定向微创术后再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71.9%、56.7%、40.3%、83.2%和28.6%,曲线下面积(AUC)为0.643(95%CI 0.564~0.722,P=0.001)。结论:基线CTA上点征阳性可能是增加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立体定向仪的指导下,定出穿刺靶点,将backlund血肿排空针送至靶点,并固定,负压抽出血凝块。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存活57例,死亡3例.结论:CT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145-3147
目的对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的临床观察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08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3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颅内血肿粉碎性穿刺微创手术,进而对患者进行颅脑CT影像的定位工作。同时在患者发病入院后1、3d进行常规复查的颅脑CT工作,患者进行一次性颅内穿刺血肿清除手术后血压值产生了不同于入院时的变化,因而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的34例患者进行影像学的检查来研究患者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与患者颅脑出血部位、血肿形态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从34例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患者的颅脑CT结果可看出,出现血肿形态规则的患者有18例(52.94%),不规则的有16例(47.06%);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有13例(38.24%);血肿扩大的患者有33例(97.06%)。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后,通过复查患者的颅脑CT,进行临床观察,出现一些患者存在再出血现象。基于影像学角度提出采取适当的微创治疗措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手术必须在积极控制血压的条件下进行,以此为进一步控制患者脑出血症状提供基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向抽吸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术后再出血的因素。方法:立体定向组使用立体定向仪。CT定住定向组不使用立体定向仪,根据CT片直接穿刺、抽吸血肿。结果: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舒张压P=0.032。结论:高血压是否得到较好控制是决定再次脑出血的首要因素。控制血压是防止术后再次脑出血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及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某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凝血功能、血小板指标和再出血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9.71±3.44)s、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6.57±8.51)s和凝血酶凝结时间(TT)(17.76±2.44)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的(26.21±3.25)s、(60.63±9.02)s、(23.86±2.11)s,纤维蛋白原(Fbg)(1.24±0.41)g/L水平高于对照组的(0.83±0.4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178.63±12.31)×109/L水平高于对照组的(105.87±12.35)×109/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7.48±3.21)fL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23.36±2.34)fL水平低于对照组的(30.51±3.76)fL、(34.91±2.65)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可有效维持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稳定,降低术后再出血风险,疗效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见效快、费用低等优点,因而从1997年开始,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应用,但也有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我院1999年引进该项技术。现选择其中临床资料完善的300例,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情况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时再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时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 :将 78例接受微创穿刺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有无再出血进行分因素研究。结果 :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再出血与手术时机选择、首次血肿清除量、血压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结论 :选择适宜手术时机、适宜的首次清除量 ,合理控制血压 ,注意穿刺针的位置及抽吸时负压的控制可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颅CT血肿形态不规则对开颅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脑出血患者348例,根据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术后再出血组32例和非再出血组316例;根据血肿形态是否规则,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138例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2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搜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肿形态不规则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2.86%)高于血肿形态规则组(3.6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形态不规则可预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44、0.421。结论:血肿形态不规则是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幕上自发性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6个月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6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评分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4~5分定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并验证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术后1年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行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区分能力和精准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5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MIS)引流结束时(EOT)颅内残留血肿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56例纳入研究,以患者出院预后为标准,经ROC曲线分析后得到EOT时颅内血肿残留量预测患者出院预后好的截断值为11.288 mL;据此将患者分EOT低残留组(EOT颅内血肿残留量<11.288 mL)191例和EOT高残留组(EOT颅内血肿残留量≥11.288 mL)55例。收集并比较2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本次发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EOT低残留组较EOT高残留组的预后更好、3个月死亡率更低、m R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结果提示EOT时颅内血肿残留<11.288 mL是患者出院预后好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脑出血患者MIS治疗EOT时颅内血肿残留<11.288 mL可能是患者出院预后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在脑出血硬通道血肿抽吸术中的操作性能。方法:采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对7只实验性脑出血猪进行硬通道血肿抽吸术,评价其操作性能。结果:该定向系统有较高的安全性、实用性,各操作之间连接顺畅,操作难易程度适中,配准时间较短。结论:该立体定向系统操作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尚需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分析术中CT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56例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术前CT扫描定位血肿部位,术中全麻下颅骨钻孔,用脑穿针行血肿抽吸。治疗组采用术中CT立体定向引导下全麻行颅骨钻孔,用脑穿针行血肿抽吸。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中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成功率、有效率高;而且治疗组患者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术中CT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值得大样本临床观察及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比较21例用YL-1型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与25例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结果: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组与内科保守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分别为15.87±9.87与26.67±1.02,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与24%,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微创术)后颅内积气的发生情况。方法:接受微创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34例,术后出现颅内积气的患者为A组(n=97),未出现颅内积气的病例为B组(n=37)。对2组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中双针穿刺比例、血肿抽吸量及引流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双针穿刺是影响术后颅内积气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常出现颅内积气,但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双针穿刺可能增加术后颅内积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血肿抽吸引流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再出血原因,评价该治疗方法。方法 比较41例血肿大于35ml基底节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与79例保守治疗相同标准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率较保守组高,一周内死亡率两者无差异,一月内死亡率较保守组低(P<0.05),平均住院日缩短(P<0.01)。结论 再出血是血肿抽吸引流的主要死亡原因,但该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颅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自发性颅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比102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初诊及发病后48 h内的头颅CT,分析符合颅内血肿扩大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设置与血肿扩大有关的评价参数12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颅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52.9%(54/102);初诊时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后影响血肿扩张的因素。方法:将197例HICH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血肿扩张组(15例)和未扩张组(182例)在性别、年龄、易患因素、起病时间间隔、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异同。结果:血肿扩张组多有饮酒、肝脏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易患因素。起病时多有血压高,起病至第一次CT检查时间间隔短(<6小时),血肿体积大(>25cm~3)。实验室检查多有血糖高、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损害。结论:饮酒、肝脏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凝血系统疾病、起病时间间隔短(<6小时)、血肿体积大(>25cm~3)均是影响和预测血肿扩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