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用多层螺旋CT评价各类肝脏灌注异常 ,强调认识肝脏灌注异常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年中接受上腹部螺旋CT检查的 15 68例病人的CT资料 ,对各种类型的肝脏灌注异常病例的CT表现、病因和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共发现各类肝脏灌注异常 10 3例 ,其中与肿瘤相关者 69例 ,非肿瘤相关者 3 4例。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 :( 1)肝动脉门静脉瘘 ( 4 1.7% ) ;( 2 )门静脉阻塞 ( 2 3 .3 % ) ;( 3 )炎症性充血 ( 17.5 % ) ;( 4 )富血供肿瘤的盗血现象 ( 6.8% ) ;( 5 )肝静脉阻塞 ( 4 .9% ) ;( 6)肝脏迷走血供 ( 3 .9% ) ;( 7)病因不明 ( 1.9% )。灌注异常的CT形态与其产生原因有明显的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评价各类肝脏灌注异常的有效方法。熟悉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有助于对其所反映的病理生理状况作出准确推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技术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的价值.方法 113例弥漫性脂肪肝患者及17例正常肝脏检查者进行腹部CT平扫.经QCT后处理软件(QCT Pro)测量并得出所有患者肝脏的骨密度(BMD)值、校准斜率(Slope)、扫描野校准系数(FUC)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使用SPSS19.0分析轻、中、重度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肝脏CT值平均值、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及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重度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肝脏CT值平均值、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p值平均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与肝/脾CT值比值(L/S)平均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976、-0.977、-0.959,P<0.05).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0.912)及特异性(0.882).结论 QCT得出的脂肪肝患者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与肝/脾CT比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精确的钇-90(^(90)Y)微球剂量对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至关重要,这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剂量的计算主要基于不同的^(90)Y载体:玻璃微球(TheraSpheres)或树脂微球(SIR-Spheres)。玻璃微球的剂量是以肝脏预期的辐射剂量和微球能够均匀分布于整个肝脏的假设为基础计算的,而树脂微球的剂量是以微球非均匀分布于整个肝脏的假设为基础计算的,这种非均匀分布的程度取决于正常肝脏被肿瘤组织取代的程度。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会潜在影响^(90)Y微球的治疗剂量。本综述将介绍^(90)Y微球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及为了获得最大疗效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而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限制流量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限制流量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重建肝血流对肝脏的影响.方法 建立APS和限制流量的APS重建肝脏血流的大鼠实验模型,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和结构改变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比观察.结果 未采取限制流量的APS术后6个月肝脏血流量(30.6±10.8mV)与术前(22.6±2.8mV)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门静脉压(18.8±6.3cmH2O)与术前(10.0±0.4cmH2O)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脏结构有一定损害.而限制流量的APS术后6个月肝脏血流量(24.8±6.6mV)与术前(22.8±2.4mV)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门静脉压(12.2±2.6cmH2O)与术前(9.8±1.6cmH2O)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手术动脉化后(12.4±4.2cmH2O)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结构无明显损害.6个月时两组间门静脉压和肝脏血流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后限制流量能有效地防止门静脉压和血流量的显著增高,避免过高血流量对肝脏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体液性排斥反应即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造成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因素.针对肾脏移植术后AMR的诊断与治疗,移植专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肝脏移植术后AMR近年来才逐渐引起关注.肝脏与肾脏移植术后AMR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肝脏移植术后AMR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HAR)、急性排斥反应(AHR)、慢性排斥反应(CHR)及适应状态4种类型.本文对其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常用血清学指标以及病理标准等)进行分析,对不同类型肝移植术后AMR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类型肝移植术后AMR的预防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或在肝脏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在肝脏的赫氏小管区(Canal of hering)以及胆管树终末处,都可以观察到一种卵圆形的小细胞增生,该细胞被命名为卵圆细胞(Oval cell)。它与肝细胞的再生以及肝肿瘤的形成都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综合近几年的文献,从卵圆细胞的来源、标志、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CT、MRI定量诊断的对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肌肉CT值比、肝脏CT值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相关强度。方法:对正常组和随机抽取的2 3只实验组家兔行肝脏CT平扫及化学饱和法脂肪抑制前后肝脏MRI(SE序列,T1WI) ,测得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计算肝脏、肌肉CT值比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对实验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肝中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v 值)。结果:肝脏肌肉CT值比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高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96 ,t =- 10 .2 89,P <0 .0 0 1) ;肝脏CT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18,t =- 7.2 4 9,P <0 .0 0 1) ;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与Vv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正相关关系(r =0 .5 5 6 ,t =3.4 0 7,P =0 .0 0 2 )。结论:肝脏肌肉CT值比值较肝脏CT值绝对值、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具有与Vv 值更高的相关强度,该指标可望用于活体无创估计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8.
肝脏主要由实质细胞即肝细胞(HC)与非实质细胞(NPC)组成。NPC主要由枯否氏细胞(KC)、贮脂细胞(FSC)、肝窦内皮细胞(SEC)、肝脏相关淋巴细胞(LAL)等组成。由于KC与肝细胞间有天然的相互邻近关系,它在肝脏正常结构功能的维护及肝脏病理变化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KC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1 KC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KC占机体总定居(resident)巨噬细胞的80%~90%,占NPC数量的35%。KC主要位于肝窦腔内,并通过长型的胞浆突起与SEC连在一起(an-chored)。KC有一蚕豆(beau-shaped)样细胞核及  相似文献   

9.
CTAP肝脏斑片状增强的发生率与脾脏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AP时肝脏呈现斑片状增强的发生率及其与脾脏大小的关系。方法 对 2 1 9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进行了CTAP检查 ,并根据结果将病人分为 3组 :肝脏呈不均一斑片状增强 (第 1组 ) ,肝脏增强均一但增强程度普遍减弱 (第 2组 ) ,肝脏增强均一对比良好 (第 3组 )。根据CT测量病人脾脏大小 ,分别比较各组脾脏大小与肝脏增强方式及程度的关系。结果 第 1组 1 0例 (4.6 % ) ,第 2组 1 6例 (7.3 % ) ,第 3组 1 93例 (88.1 % )。第 1组 ,第 2组及第 3组脾脏体积分别为 (588.3± 331 .5)cm3,(883 .2±2 96 .5)cm3和 (474.4± 2 75 .0 )cm3。第 1组与第 3组脾脏大小无显著性差异 ,而第 2组与第 3组脾脏大小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TAP时肝脏呈现斑片状增强的发生率为 4 .6 %。呈现斑片状增强与脾脏大小不具有必然联系 ,而脾脏大小与肝脏增强减弱密切相关 ,脾脏体积越大肝脏增强程度越弱  相似文献   

10.
运用CT动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肝脏血流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原理,以及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关系。资料与方法 肝硬化患者27例,其中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10例,CMld C级5例。对照组为无肝脏疾病者18例。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1)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总肝血流量(THBF)均较正常组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正常组延长。(2)肝硬化程度不同时,部分肝血流灌注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3)脾灌注量和门静脉灌注量呈正相关。结论 (1)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血流量参数。(2)肝硬化时肝脏血流灌注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王瑞  王金萍  韩辉  李燕  王佳佳 《武警医学》2022,33(2):106-109
目的 探索肝脏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发生脾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8-10至2020-07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超声检查的42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利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测量肝脏...  相似文献   

12.
CTA和CTAP联合应用诊断肝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T肝动脉造影 (CTA)和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CTAP)的难点是非肿瘤性异常的存在。由于螺旋CT的快速发展 ,这一问题得以解决。使CTA ,CTAP技术近年的深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项研究适用于肝脏的单发或多发结节性小病变运用其它影像方法不能确定者。肝脏单一性病灶的良恶性及中间状况的评估 ,肝内多发性病灶的定性评估 ,转移瘤数量的评估 ,肝硬化结节血液重建评估 ,肝硬化动脉和门脉短路的评估 ,肝脏术前介入前情况的评估。禁忌证与动脉插管禁忌一致。1 CT动脉造影 (CTA)1 1 CTA的原理 当肝脏发生肿瘤时 …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肝脏硬度(LS)和肝脏硬度测量的变化(ΔLS)是否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相关,并且评估SWE估算门静脉高压病人肝静脉压  相似文献   

14.
正摘要目的采用2014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确定未经治疗的第2、3、4类肝脏病灶的进展期、稳定期及缓解期的比例,并比较各类别病灶进展的累积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化学位移编码(CSE)MRI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是目前定量肝脏脂肪的无创性参考标准,但对于肝脏更常使用CT成像。目的将定量CT的肝脏脂肪测量与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血管肉瘤(hepatic angiosarcoma)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间叶组织肿瘤,它起源于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在肝脏少见,属于肝脏罕见的恶性肿瘤.本文总结7例经本院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其在MRI上的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n=9)及临床随访(n=6)证实的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采用西门子单排螺旋CT(n=2)及Sen-sation 64层螺旋CT(n=13)进行扫描,并行增强扫描(n=11),由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处理及观察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5例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5例脂肪瘤,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1例肝癌术后病灶,2例肝包膜假脂瘤),病灶的临床特征、发生部位、脂肪体积占比、脂肪分布及实质成分强化方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结论肝脏病变脂肪成分的检出对判断病变特征有较高价值,结合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后表现可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注入空气后CT扫描对判断肝脏位置变化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06至2022-06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气腹术后CT扫描患者36例,观察不同体位肝脏位置变化,测量肝脏在不同体位其边缘与腹壁间的距离。结果 36例行气腹造影术后,肝脏位置变化显示清晰,仰卧位: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前腹壁平均距离(4.95±1.28)cm,无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前腹壁平均距离(4.64±1.11)cm,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4,P=0.456)。左斜位: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右前腹壁平均距离(5.62±1.05)cm,无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右前腹壁平均距离(5.44±0.53)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P=0.547)。右斜位: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左前腹壁平均距离(5.62±1.50)cm,无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左前腹壁平均距离(4.95±0.80)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8,P=0.124)。俯卧位:肠粘连组肝脏后缘距离后腹壁平均距离(4.18±0.89)cm,无肠粘连组肝脏后缘距离后腹壁平均距离(4.03±1.28)cm,两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脂肪肝单能CT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兔脂肪肝模型中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CT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CT定量诊断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对造成不同程度脂肪肝的实验组 16只家兔和正常对照组 4只健康家兔分别行单能CT检查 ,测定肝脏的CT值。心脏穿刺取血 ,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P)的水平。对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 ,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并计算肝脏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 (VP值 )。结果 实验组的VP值与CT值之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的线性负向相关关系 (r =- 0 .90 ,t=7.5 4 ,P <0 .0 0 1) ;重度脂肪肝组血清ALT、AST、ALP水平较正常组、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高 (P <0 .0 1)。结论 单能CT的肝脏CT值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的肝脏脂肪含量 ,判断脂肪肝的程度 ,效果优于血清ALT、AST、ALP等指标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动脉化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脏再生的影响 ,作者建立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加行半肝切除 (43 % )的梗阻性黄疸大鼠实验模型 ,分别在术后 3天和 10天取出肝脏烘干称重、光镜下计数进入有丝分裂期的肝细胞和分离肝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 ,以观察肝脏再生的情况。结果显示 ,实验组术后 3天和10天测定的肝脏干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进入有丝分裂期的肝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流式细胞仪测得的进入G2 和M期的肝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行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不影响肝脏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