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已被公认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引起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病因,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病因,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还包括卵巢癌、胃癌、尿路上皮癌和小肠癌等。虽然已明确Lync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但是近年来其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提示不同的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对应着不同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及不同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监测产生着新的影响,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如利用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免疫效应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介绍Lynch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筛查诊断、其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重点阐述该综合征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肿瘤,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同,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患者发病年龄年轻,病理类型多样,包括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未分化癌或癌肉瘤等。由于该病再次发生肿瘤的风险较高,危害大,因此及时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是有效预防该类患者再次发生肿瘤的关键。就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和筛查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一种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ynch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一生中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40%~60%,而发生卵巢癌的风险是7%~12%。近年来发达国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微卫星不稳定性和基因检测等相结合的分子诊断方法 ,弥补了单一临床诊断标准存在漏诊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Lynch综合征的诊断率,并已通过对患者随访和预防性手术减少了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我国对Lynch综合征相关妇科恶性肿瘤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仍沿用临床诊断,尚缺乏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统计。  相似文献   

4.
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Lynch综合征根据有无肠外肿瘤分为Ⅰ型(无肠外肿瘤)和Ⅱ型(有肠外肿瘤),Ⅰ型仅表现为结直肠癌;Ⅱ型除结直肠癌外,还表现为多样性肠外肿瘤,常见有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在某些Lynch综合征Ⅱ型患者的家族中还有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如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细胞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脑肿瘤、皮肤癌等。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的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Lynch综合征占大多数[1];在卵巢癌患者中,5%~10%的患者与遗传有关,其中BRCA1、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和Lynch综合征Ⅱ型占大多数。目前,有关Lynch综合征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和分子学特征研究较多,而Lynch综合征相关性妇科肿瘤的研究较少。本文对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断、发病风险、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Lynch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综合征,是由于 DNA 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MMR) 相关基因MLH1、MSH2、MSH6、PMS2的致病性突变所致,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1-2].对Lynch综合征的诊断不仅可以为患者自身的治疗、随访及监测等提供有效的指导,而且可...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Lynch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应在内膜癌患者中针对Lynch综合征进行普遍筛查。目前以病理免疫组化、微卫星不稳定等方案联合检测为最常见的筛查策略,以靶位点的基因测序为诊断金标准。对于内膜癌患者及其亲属提供有关Lynch综合征的遗传咨询和检测,结合针对性的筛查、随访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相关癌症的风险。我国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亟待结合本国国情制订出成本效益最优化的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的筛选方法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由于复制错误(RER)引起的微卫星(MS)长度的改变,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多种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相关。卵巢癌中错配修复(MMR)基因表达缺陷有助于形成微卫星不稳定性,50%以上高频率MSI(MSI-H)的发生可能由于MMR功能缺陷,尤其是hMLH1启动子过度甲基化。患两种恶性肿瘤的患者其MSI-H的发生更普遍。MSI-H与分化低和临床分期高呈显著相关。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患者有预后不良的趋势。综述微卫星不稳定性与MMR基因表达缺陷、卵巢癌的不同病理类型、顺铂耐药及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由于复制错误(RER)引起的微卫星(MS)长度的改变,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多种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相关.卵巢癌中错配修复(MMR)基因表达缺陷有助于形成微卫星不稳定性,50%以上高频率MSI(MSI-H)的发生可能由于MMR功能缺陷,尤其是hMLH1启动子过度甲基化.患两种恶性肿瘤的患者其MSI-H的发生更普遍.MSI-H与分化低和临床分期高呈显著相关.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患者有预后不良的趋势.综述微卫星不稳定性与MMR基因表达缺陷、卵巢癌的不同病理类型、顺铂耐药及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继雌激素持久刺激和基因异常后,微卫星的不稳定状态被认为是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形成的第三因素,其由功能异常的DNA错配修复系统引起。近年来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关系密切,是肿瘤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但微卫星不稳定性在检测方法、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和肿瘤治疗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特别是在子宫内膜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应用存有很大争议,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肿瘤综合征,是由DNA错配修复(MMR)基因中的一个胚系突变使细胞具有高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H)的超突变或缺乏MMR蛋白表达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突变携带者具有罹患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一系列恶性肿瘤的高风险。虽然LS中最常见的是结直肠癌,但约有60%的LS首发癌为妇科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且其被诊断年龄较早、组织病理学大多为子宫内膜样或非浆液性类型、总体存活率良好。因此及时发现LS相关卵巢癌(LSAOC)这一亚类,对于预防LS患者其他肿瘤的发生,提高LS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LS的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不断有新的探索,现就LSAOC的早期诊断、组织病理学、筛查及降低风险方案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癌症综合征,主要包括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以及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1]。LS的发病根源是由于细胞DNA的错配修复(MMR)系统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的基因突变,其阻碍了细胞DNA合成过程中的错配修复[2]。早期及时诊断可以对癌症的预测及下一步治疗产生影响。目前,已证实LS患者进行CRC监管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获益[3],而国际上LS相关CRC监管的临床指南,并不完全适合妇科肿瘤。在女性中,LS的首发肿瘤多为EC,而且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前驱症状较明显,临床多早期发现,早  相似文献   

12.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胚系突变导致家系成员具有肿瘤易感性,相关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终身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30%~60%。目前广泛接受的是以IHC或MSI检测为中心进行普查,结合基因检测得到确诊。排除MLHI甲基化后,IHC和基因检测常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部分患者为Lynch样综合征,主要来源于体细胞MMR突变。Lynch综合征患者除预防性手术外,还可通过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药物进行预防。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MSI-H实体肿瘤中被批准使用,但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遗传形式。林奇综合征患者常会患有多种肿瘤,其中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视为林奇综合征的“前哨”肿瘤。在诊断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女性中,其患子宫内膜癌的终生风险(60%)会高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结合临床表现标准及肿瘤分子学评估可以对其进行高效的诊断。在林奇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中,应每1~2年(而不是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在生育结束后行预防性手术可以起到有效的筛查及预防作用。对林奇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林奇综合征的诊断、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微卫星是DNA碱基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I)是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的1个典型标志。MI是子宫内膜癌(内膜癌)常见的基因异常,是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发现象,多发生于内膜癌Ⅰ型,且常见于早期患者。目前发现的DNA错配修复系统异常并不能说明全部MI[1],因此,尚有其他未知的基因也参与了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现就MI和DNA错配修复系统与内膜癌的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尚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一、微卫星多态、MI及DNA复制错误微卫星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其多态…  相似文献   

15.
患有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的妇女终生患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风险大幅增加。而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可以是LS患者的首发恶性肿瘤,也可以是第二原发恶性肿瘤。LS相关子宫内膜癌主要类型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近年来,有关LS相关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筛查研究较少,主要是通过门诊子宫内膜活检、微卫星高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状态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突变及基因检测来识别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而在预防方面主要是使用口服避孕药,以及预防性手术切除子宫和卵巢。LS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终生风险为40%~60%,患卵巢癌的终生风险为4%~24%。因此,对LS女性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1背景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癌症易感综合征之一。1913年,美国病理学家Warthin通过收集大量的临床病理资料发现了第一个遗传性肿瘤家系“G家族”并绘制出遗传家系图谱,显示该家族成员易患胃肠道肿瘤和子宫肿瘤[1]。1966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情况,研究其与临床标准诊断之间的关系,以及MMR蛋白表达缺失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诊断或可疑的Lynch综合征22例(7.0%),存在MMR表达缺失者49例(15.7%)。临床诊断或可疑Lynch的患者中,存在MMR表达缺失者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1),其中主要是MSH6表达缺失存在差异(P=0.004)。MSH2表达缺失和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低(P=0.002,P=0.045)、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P=0.025,P=0.020)、肿瘤分化差(P=0.030,P=0.010);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相对年龄更小(P=0.021)。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在诊断或可疑Lynch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更高,可用于辅助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及诊断。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存在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不良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HPV16、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 stability,MSI)和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表达,探讨三者在宫颈病变进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宫颈病变组织分为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CIN1、CIN2~CIN3、宫颈癌4组。用PCR方法检测HPV16感染状况,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宫颈组织中MSI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来检测宫颈组织中的hMLH1和hMSH2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CIN120例中25.0%(5/20)检测到HPV16,CIN2~CIN331中54.8%(17/31)检测到HPV16,二者比较χ2=4.413,P=0.034;宫颈癌中各期HPV16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选取的三个微卫星位点D3S2832E、RH91127和SHGC-56838均在宫颈炎中未检测到MSI,在CIN和宫颈癌中均检测到MSI的存在。但总体的表达率较低,最高只有46.7%。错配修复基因的低表达检测结果和MSI的检测结果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前者的总体表达率较高,最高的低表达率为80%;宫颈病变中MSI与错配修复基因(本文即hMLH1、hMSH2)蛋白低表达及HPV16为正相关。结论HPV16的感染导致错配修复基因的低表达,进一步引起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HPV16、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基因有望作为宫颈癌高危人群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系一个或多个基因致病性突变使个体某一器官或多个器官发生肿瘤,且突变基因可在家系中世代遗传,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全部肿瘤的5%~10%[1]。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HBOC)、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s, LS)和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s, PJS)与遗传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20.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SAC)和粘液性囊腺癌(MAC)是散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两种常见组织学类型。DNA错配修复缺陷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来自同一个体的肿瘤DNA与正常DNA比较显示:DNA错配修复缺陷能导致简单重复序列(微卫星长度)的改变,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