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细胞焦亡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24只7日龄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多因素诱导法(碘乙酰胺灌胃法+夹尾刺激法)制备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给予针刺“足三里”穴后连接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2周,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于基线期、造模后、电针干预7 d和14 d后记录3组大鼠的体重,于电针干预结束后检测3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其血清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组大鼠十二指肠IL-1β和IL-6转录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组大鼠十二指肠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p20和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的平均体重与空白组造模成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干预7 d和14 d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的平均体重与空白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电针干预7 d和14 d后的平均体重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干预结束后,电针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干预结束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6表达水平、十二指肠组织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和十二指肠组织GSDMD、caspase-1 p20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6表达水平、十二指肠组织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和十二指肠组织GSDMD、caspase-1 p20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足三里可显著降低FD大鼠十二指肠的细胞焦亡水平,改善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进而减轻FD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足三里可下调caspase-1 p20、GSDMD-N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IL-1β和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缓解FD大鼠十二指肠的低度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针对CCI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和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同时干预CCPA特异性作用受体A1受体与P2X4受体是否在电针痛觉调制中存在强化镇痛效应。 方法 选取成年清洁级健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150~18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模组、CCI模型组、电针组、腺苷A1受体激动剂2-氯环戊腺苷(CCPA)组和电针CCPA组,每组大鼠8只。CCI模型组、电针组、CCPA组和电针CCPA组均建立大鼠CCI模型,假模组仅暴露坐骨神经。造模成功后,CCPA组和电针CCPA组均行足三里和阳陵泉两穴位注射CCPA 20 μl,0.1 mm/L;电针组和电针CCPA组(穴位注射后)则接受电针治疗;假模组和CCI模型组不做CCPA和电针干预。于造模前和造模成功20 d后,对5组大鼠进行痛阈测定,包括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于痛阈测定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取出L4~L6脊髓段,采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5组大鼠每个P2X4R、OX42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OX42和P2X4受体的荧光密度与痛阈差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分析。 结果 造模成功20 d后,CCI模型组大鼠的MWT值和TWL值均显著低于假模组、电针组、CCPA组和电针CC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成功20 d后,CCI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2X4和OX42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模组、CCPA组、电针组和电针CC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分析OX42和P2X4受体的荧光密度与痛阈差值的相关性,确定OX42和P2X4受体的荧光密度与痛阈差值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CI后大鼠痛觉过敏与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CCPA和电针治疗均可降低P2X4受体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同时干预CCPA作用受体A1受体和P2X4受体可增强电针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和神庭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1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36只和手术组75只。假手术组麻醉后只分离左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不结扎、插线。手术组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依据Zea Longa评分法和Barnes迷宫实验对造模后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认知缺损筛查,75只大鼠最终纳入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36只。电针组于术后2 h给予大鼠电针百会、神庭穴。模型组除不予电针治疗外,其余操作同电针组。采用Barnes迷宫实验评估术后1、7 d大鼠的认知功能;运用2,3,5-氯化三苯四唑溶液(TTC)染色法检测术后1、7 d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以Iba1阳性细胞作为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的标记物,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术后1、7 d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状况;运用Western blot检测术后1、7 d大鼠海马区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MHCⅡ及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Arg-1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术后1、7 d大鼠海马区脑组织匀浆中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IL-10、TGF-β的表达。结果:①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段均未见神经功能缺损;造模术后2 h,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高(P0.05),Barnes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进入错误洞口次数明显增多(P0.05);造模术后1 d,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Barnes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进入错误洞口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电针组大鼠Barnes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进入错误洞口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②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段TTC均未见染色;造模术后1 d,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电针组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明显缩小(P0.05)。③造模术后1、7 d,电针组和模型组Iba1阳性表达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Iba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模术后1 d,电针组和模型组Iba1、MHCⅡ、TNF-α、IL-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电针组和模型组Arg-1、IL-10、TGF-β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Iba1、MHCⅡ、TNF-α、IL-1β、Arg-1、IL-10、TGF-β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术后7 d,电针组和假手术组MHCⅡ、TNF-α、IL-1β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电针组Arg-1、IL-10、TGF-β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电针百会、神庭穴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型极化,促进M2型极化,一定程度调节神经炎症应答,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中磷酸化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PICK1)及谷氨酸受体2(GluR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56只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及有氧运动组,每组14只。模型组、药物组及有氧运动组按照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模型,所有大鼠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进行3次Morris水迷宫评估,运用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pCREB、PICK1及GluR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Morris水迷宫评估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平均逃逸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平台搜索次数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氧运动组及药物组大鼠找到平台所需时间减少(P0.01),平台搜索次数增加(P0.05,P0.01);而有氧运动组和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2)尼氏染色光镜下,模型组、有氧运动组及药物组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疏松,细胞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有氧运动组及药物组损害较模型组轻。(3)Western Blot法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pCREB、GluR2蛋白表达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PICK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有氧运动组和药物组大鼠海马组织pCREB(P0.01,P0.05)、GluR2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5,P0.01),PICK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而有氧运动组和药物组在以上蛋白表达上无差异(P0.05)。结论: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治疗效果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相当。上调海马组织内pCREB、GluR2蛋白,下调PICK1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的部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 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调控及电针足三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0只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阻断剂组,每组各25只。电针+阻断剂组造模前注射H-89阻断剂,模型组、电针组、电针+阻断剂组均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电针组、电针+阻断剂组电针足三里干预7 d。评估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脑梗死体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REB和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水平,记录CREB和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2 h、干预7 d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阻断剂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造模2 h比较,干预7 d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阻断剂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电针组干预7 d脑梗死体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电针组比较,模型组、电针+阻断剂组干预7 d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电针组比较,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阻断剂组VEGF表达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电针+阻断剂组p-CREB和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与VEGF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电针组比较,模型组、电针+阻断剂组p-CREB和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与VEGF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改善脑缺血神经行为学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REB通路,刺激下游VEGF表达,进而促进神经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电针对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节(DRG)及脊髓P2X3受体的影响并比较同侧电针与对侧电针的差异。方法:选取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对侧电针组、同侧电针组。电针组于造模后第7天给予电针治疗,连续电针7天。所有动物在造模前(第0天)及造模后3、7、10、14天测量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造模14天后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L4~6DRG细胞及L4~5脊髓P2X3受体表达情况。结果:CCI造模后大鼠MWT值和TWL值出现明显降低,电针治疗后,MWT值和TWL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且同侧电针组与对侧电针组无明显差异。CCI损伤后DRG及脊髓P2X3表达上调,对侧电针组和同侧电针组蛋白阳性神经元总数少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可以减轻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痛觉过敏,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DRG及脊髓的P2X3受体表达来实现的,并且对侧电针与同侧电针有类似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轴突生长的NogoA、NgR时相表达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时间窗效应。方法 144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n=48)和造模组(n=96)。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n=48)和电针组(C组,n=48)。C组电针大椎、腰阳关及双侧次髎、足三里,选择疏密波,持续20 min,每天1次。分别在造模后1 d、7 d、14 d介入电针治疗,每个介入治疗点大鼠随机再分成2个亚组,分别持续治疗7 d和14 d。A组于术后1 d、3 d、7 d、14d、21 d、28 d,B组和C组于造模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提取脊髓组织,所有大鼠处死前进行BBB评分。各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份样本,应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损伤脊髓不同时间段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术后14 d BBB评分开始有所提高,直至28 d,评分较术后1 d、3 d、7 d提高(P0.05)。C组术后1 d介入治疗7 d,术后7 d、14 d介入治疗7 d和14 d,大鼠BBB评分较相应时间点B组均提高(P0.05);术后7 d和14 d介入治疗的评分要高于术后1 d介入的评分(P0.05);不同时间点介入电针治疗7 d与治疗14d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NogoA、NgR mRNA和蛋白在造模后呈逐渐升高趋势,21 d达到高峰;不同时间点,B组NogoA、NgR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A组(P0.01)。C组电针介入治疗后,除术后1 d介入治疗7 d的NogoA mRNA(P0.05)表达外,其他时间点NogoA 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相应时间点的模型组均下降(P0.05);术后14 d介入治疗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大多要低于术后1 d介入治疗(P0.05);术后14 d介入治疗与术后7 d介入治疗以及术后7 d介入治疗与术后1 d介入治疗之间比较,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介入电针治疗7 d与14 d NogoA、NgR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可能与电针抑制脊髓损伤后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且电针早期介入治疗有效,恢复期介入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行为学及脊髓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SOCS3)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非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坐骨神经结扎压迫建立慢性限制性损伤(CCI)神经痛模型,电针组选取双侧"阳陵泉"、"环跳"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和脊髓SOCS3、IL-6基因表达的变化,检测脊髓SOCS3神经细胞定位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可显著提高CCI大鼠机械痛及热痛阈值(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SOCS3、IL-6 m 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而电针可显著降低IL-6m RNA表达,并进一步上调脊髓SOCS3表达水平(P<0.01)。在CCI大鼠中,SOCS3主要表达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下调IL-6基因表达,并上调SOCS3表达,减轻神经痛大鼠痛敏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注射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构建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大鼠,将成功模型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SNL组、神经妥乐平+L5"夹脊"穴组、神经妥乐平+L5"环跳"穴组、神经妥乐平+L5"委中"穴组及神经妥乐平+L5"足三里"穴组,于穴位注射0 d、1 d、3 d、5 d、7 d、10 d、14 d测定大鼠双足50%机械缩足反应阈值。结果:神经妥乐平注射四个不同的穴位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四个穴位镇痛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委中"、"环跳"、"足三里"、L5"夹脊"穴注射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较好的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大椎穴促进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perm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BCCAO)模型。电针组造模后第二天开始行百会、大椎穴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共28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存活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酪氨酸蛋白激酶A(tyrosine kinase A,TrkA)及磷酸化酪氨酸激酶A(phosphorylated-tyrosine kinase A,p-Trk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标志物NeuN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1),电针组海马神经元标志物NeuN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过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过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WB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NGF和p-TrkA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而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NGF和p-TrkA蛋白表达量比模型组增加(P0.01),各组间TrkA蛋白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电针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激活NGF/TrkA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大鼠腓肠肌中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Trim63)、肌肉萎缩盒F蛋白32 (Atrogin-1/Fbxo32)、成肌分化抗原(Myod)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TSCI大鼠下肢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和造模组(n=33)。采用Allen法制备大鼠TSCI模型。将造模组存活大鼠(n=24)随机分为模型组(n=12)和电针组(n=12)。术后1 d,电针组电针大椎、命门和双侧足三里穴,共28 d。术前,术后3 d、7 d、14 d、21 d、28 d比较各组BBB评分;术前和术后28 d,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术后28 d,比较各组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比较腓肠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比较各组腓肠肌中MSTN、Trim63、Fbxo32、Myod和Myog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术后3 d、7 d、14 d、21 d和28 d,模型组BBB评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 0.01),术后7 d、14 d、21 d和28 d,电针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1)。术后28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左右侧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均减小(P 0.01),MSTN、Trim63、Fbxo32、Myod和Myog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左右侧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均增加(P 0.05),MSTN、Trim63和Fbxo3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Myod和Myog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结论电针干预大鼠大椎、命门和双侧足三里穴可能通过下调MSTN、Trim63、Fbxo32 mRNA的表达,并上调Myod和Myog mRNA的表达,促进肌卫星细胞的成肌分化,延缓肌蛋白降解,从而减轻TSCI大鼠下肢腓肠肌萎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通针法”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n=8)和造模组(n=64)。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存活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n=12)、电针组(C,n=12)、阻断剂NEP1-40组(D,n=12)、电针+阻断剂NEP1-40组(E,n=12)。电针治疗取大椎、腰阳关及双侧次髎、足三里,选择疏密波,持续时间20 min,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后7 d、14 d提取损伤处脊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p75NT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活动功能。结果 BBB评分显示,治疗后各组评分均较B组提高,且E组BBB评分分别高于C组和D组(P0.05),各组14 d评分均高于7 d(t2.623,P0.05)。脊髓损伤后,各治疗组与B组比较,脊髓组织中p75NT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5);C组、D组和E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通针法”电针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抑制脊髓损伤后p75NTR的表达活动,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运动预处理对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运假组(运动预处理与假手术组)和运模组(运动预处理与模型组),每组24只。每组按再灌注24 h、3 d后又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造模前,运假组和运模组行跑台训练3周。模型组和运模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造模2 h后将线栓缓慢拔出至颈总动脉主干分叉处。假手术组和运假组大鼠造模方法同上,但线栓仅从颈总动脉插入约10 mm以后即拔出,不能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供应。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测定缺血侧脑组织VEGF和Neu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假手术组和运假组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与模型组比较,运模组在再灌注24 h、3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VEGF表达方面,再灌注24 h后,假手术组可见少量的VEGF表达,阳性细胞胞体小,突起细;与运模组阳性率(14.40%)相比,假手术组阳性率(4.70%)、模型组阳性率(9.80%)、运假组阳性率(8.80%)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 d后,与运模组阳性率(23.80%)相比,假手术组阳性率(5.40%)、模型组阳性率(12.40%)、运假组阳性率(14.20%)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Neu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再灌注24 h后,与运模组相比,模型组表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 d后,与运模组相比,模型组表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前给予运动预处理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通过增强VEGF与NeuN的蛋白表达,从而改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电针治疗对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10):空白对照组(Con组);坐骨神经结扎组(CCI组);假电针治疗组(CCI+A组);电针治疗组(CCI+EA组).分别于实验前及坐骨神经结扎后第7、14、21 d,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变化和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评分.在实验结束(即第21 d)时,处死大鼠,取出右侧L4~6节段的背根神经节,之后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PWT和PWL在Con组中没有变化,而在CCI组和CCI+A组中显著降低,并持续至实验结束.CCI+EA组在电针治疗后PWT和PWL与CCI组和CCI+A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电针治疗后,CCI+EA组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评分显著低于CCI+A组和CCI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I+EA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磷酸化p38MAPK (phosphor-p38 MAPK,p-p38 MAPK)阳性细胞表达均显著低于CCI组和CCI+A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热痛和机械痛,改善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评分;电针抑制CCI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MAPK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和电针组(n=6)。后两组钳夹伤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后第2天,电针组电针右侧足三里穴和环跳穴,共2周。取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骨骼肌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 (p-mTOR)、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和磷酸化p70S6K (p-p70S6K)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骨骼肌中mTOR、p70S6K基因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直径显著下降(P0.001),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mTOR、p70S6K和p-p70S6K蛋白表达升高(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70S6K基因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可能与激活mTOR/p70S6K信号通路,影响骨骼肌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坐骨神经机械痛阈、超微结构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假治疗组(SS组,n=10)、造模后假治疗组(CS组,n=10)、造模后脉冲射频治疗组(CP组,n=10)。CS组和CP组大鼠复制坐骨神经慢性缩窄伤(CCI)模型,SS组接受假手术。造模后14 d,CP组于坐骨神经干结扎处接受脉冲射频治疗3 min;SS组和C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干放置电极不通电。造模前,造模后1 d、7 d、14 d,治疗后1 d、7 d、14 d测量各组机械缩足阈值(HWT)。治疗后14 d取各组坐骨神经干结扎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GDNF水平。结果造模后,CS、CP组大鼠HWT较SS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14 d,CP组HWT较CS组明显升高(P0.01)。电镜下可见CP组结扎侧坐骨神经损伤较CS组减轻,GDNF表达明显高于CS组和SS组(P0.01)。结论 PRF可能通过上调坐骨神经干中GDNF的表达,保护坐骨神经,缓解CCI所致的坐骨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模型大鼠脑组织中TGF-β_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束缚组和针刺组,各12只。模型组采用慢性复合应激因素制备CFS模型;束缚组仅给予与针刺相同时间的捆绑;针刺组给予百会、额区、顶区电针治疗;共15 d。RT-PCR技术检测各组TGF-β_1m 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束缚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束缚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中TGF-β_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针刺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束缚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降低CFS模型大鼠海马与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和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皮质、室管膜下区(SV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患肢曲池、足三里穴,治疗3 d和7 d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情况,以及动物整体行为学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Nestin、Vimentin阳性细胞分布及与Brdu共标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tch1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2)Catwalk步态分析显示,电针治疗3 d和7 d后大鼠通过Catwalk通道的平均速度增加,而持续时间减少(P0.05);(3)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8d,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Ki-67、Nestin和Vimentin阳性细胞数量较缺血再灌注损伤4 d时增加(P0.05或P0.01)。电针治疗3 d和7 d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P0.05);(4)电针治疗7 d后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JAG1、NICD、Hes1、Hes5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而电针+GSI组大鼠脑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NICD、Hes1、Hes5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但JAG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电针+GSI组Nestin阳性细胞、Brdu与Nestin共定位细胞在缺血周围区皮质、缺血侧SVZ区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能够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动物整体行为学,发挥积极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活化Notch1信号转导通路,释放NICD调控Hes1、Hes5的表达,促进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督脉经穴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再生抑制因子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和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ligodendroc-yte-Myelin glycoprotein,OMgp)表达的影响。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及电针组。采用颈外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运用艾灸、电针疗法干预3d、7d、14d后,分别采用TTC、HE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观察脑梗死体积的变化、脑组织病理的改变和OMgp和MAG蛋白的表达。结果:7d时,TTC结果显示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大于艾灸组和电针组(P0.01),电针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少于艾灸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3组MAG、OMgp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3d时,模型组、艾灸组、电针组MAG、OMgp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7d、14d时,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电针组MAG、OMg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7d时艾灸组MAG、OMgp蛋白表达和电针组无差异(P0.05),14d时电针组明显低于艾灸组(P0.05)。结论:针灸督脉经穴能够抑制脑缺血后神经再生抑制因子MAG、OMgp蛋白表达,促进神经再生,且电针疗法优于艾灸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和足三里是否是通过调控microRNA-34a (miR-34a)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方法将10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3 d、7 d、14 d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2只。另取16只大鼠随机分为电针~+二甲基亚砜(DMSO)组(n=8)和电针~+miR-34a抑制剂组(n=8)。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造模后第2天进行电针患侧肢体曲池(LI11)、足三里(ST36),疏密波1/20 Hz,以肢体轻轻抖动为度,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14 d。同时,造模后第2天至第14天各组大鼠腹腔注射5-溴代-2'-脱氧尿苷(BrdU),每天2次,每次注射间隔8h;DMSO溶解液、miR-34a抑制剂在造模前进行侧脑室注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rdU、巢蛋白(Nestin)与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共定位情况;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缺血周边区miR-34a相对表达量。结果电针组各时间点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模型组(t 2.084, P 0.05)。模型组患侧肢体的爪印面积(右前爪、右后爪)、最大压强(右前爪、右后爪)与同时间假手术组比较均下降(P 0.05),模型组随着时间延长右后爪印面积增加(P 0.05)。电针组患侧肢体的爪印面积(右前爪、右后爪)与同时间模型组比较增加(P 0.05)。电针干预3 d和7 d后,电针组患侧最大压强(右前爪、右后爪)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4 d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P 0.05)。电针干预3 d至7 d,电针组右后爪印面积与右前最大压强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呈时间依赖性(P 0.05)。模型组和电针组缺血周围区均表达Nestin~+/GFAP~+细胞和BrdU~+/GFAP~+细胞,且电针组3 d、7 d和14 d后Nestin~+/GFAP~+、BrdU~+/GFAP~+双阳性共标的细胞较模型组表达均增加(t 3.292, P 0.05),且在7 d达到峰值。脑缺血7 d后模型组缺血周边区miR-34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 0.01);而电针组和~+DMSO组miR-34a表达进一步升高(P 0.05);电针~+miR-34a抑制组miR-34a表达和BrdU~+/GFAP~+细胞数较电针组均减少(P 0.05)。结论电针曲池和足三里可以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是通过调控miR-34a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