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RD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并归纳了RD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为BPPV患者RD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方法对120例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直到位置试验时眩晕症状及眼球震颤完全消失。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5~7d内分别完成问卷调查。随机选择12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在年龄及性别上与实验组进行交叉配对,将复位前、复位后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DHI分值上,手法复位后较复位前有显著改善(P=0.000),其中有6项显示未完全改善。手法复位后DHI分值与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在一些项目上仍有差异,症状改善并不完全。结论DHI分值提示即使在成功的手法复后,患者仍会遗留一些残余的主观症状,对于这些患者,后续的处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5):305-30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tigo,BPPV)系指当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眼震,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属位置性眼震Ⅲ型.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故被称为良性眩晕,迁延不愈甚少.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除部分继发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和内耳手术后等病因外,大多数均无明确病因。在发病机制上,"半规管结石学说"已得到了大多数学者认可。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阳性体位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大多数患者经耳石复位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少数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 aroxysmal p ositional v 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
情况。
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并经复位治疗
痊愈的BPPV患者1046例。所有患者于2015年12月进行随访以了解预后状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BPPV多见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女男比例为2∶1。②BPPV复发率为27.20%,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伴有梅尼埃病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不伴有梅尼埃病患者的15.567倍(P
<0.001);有偏头痛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是没有偏头痛的患者的3.003倍(P<0.01);伴有高血压和高脂
血症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分别是不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的1.554倍和1.457倍(P<0.05)。
结论 BPPV多见于中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型BPPV占绝大多数。梅尼埃病、
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可能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对BPPV的诊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美眩晕病研究所门诊和病房BPPV患者120例,随机分为BPPV诊疗系统组和手法复位组各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BPPV的诊疗效果。
结果 BPPV组间诊断符合率为100%(Kappa检验值1.000)。BPPV诊疗系统组的次日有效率为96.7%,1周有效率为100%,而BPPV手法组次日有效率为88.3%,1周有效率为91.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
结论 BPPV诊疗系统对BPPV诊断准确,治疗效果好,有助于实现对BPPV高效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治愈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性前瞻性收集确诊的284例BPPV患者,在颗粒复位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结果 (1) 284例被确诊的BPPV患者纳入研究,其中55.63%(158/284)在治愈后有残留头晕症状.245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的随访,30 d残余头晕率为13.67%(38/278),60 d残余头晕率为9.29% (25/269),90d残余头晕率为7.75%(19/245).残余头晕组的平均年龄(岁)明显大于无头晕组(61.46±9.38与56.93±7.62,t =2.121,P=0.015).此外,女性残余头晕的发生率稍高于男性[62.41% (88/141)与37.59%(53/141),x2=7.984,P=0.005].(2)对残余头晕患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眩晕的持续时间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88,95% CI 1.688~5.292,P=0.000).结论 (1)BPPV颗粒复位后一半以上的患者残留有头晕症状,多在1个月内自然消失.(2)手法复位治疗前眩晕的持续时间是眩晕后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 应用 Epley管石复位法、 Semont管石解脱法、Barbecue翻滚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结果 42 例中经耳石复位法治愈36例(85.7%),有效4例(9.5%),复位失败2例(4.8%).失败的2例经前庭功能训练治愈.结论 耳石复位法是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复位失败的患者可试行前庭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 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10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110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或改善,治愈率94.5% ,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有效的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其方法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2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48h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分别随访3~11个月无再发。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中心确诊并治疗的100例BPPV患者的资料,于诊治后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出现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法、双温试验结果和共患颈椎病、高/低血压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情况比较,并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年龄≥45岁的患者(38.89%)较年龄<45岁的患者(14.29%)易复发(P=0.018);血压异常[P=0.0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7~7.634,优势比(odds ratio,OR)=2.893]和非复位治疗(P=0.014,95%CI 1.261~7.940,OR 3.165)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性别、颈椎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双温试验异常与复发无显著相关。
结论 中老年BPPV患者易复发,血压异常和治疗方式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乳突叩击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3月间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62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复位过程中均联合乳突叩击。结果 54例PC-BPPV使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治愈49例(90.7%),有效3例(5.6%),无效2例(2.7%);6例HC-BPPV使用Barbecue翻滚复位治疗,治愈5例(83.3%),有效例1(16.7%)。C-BPPV2例,采用联合手法复位,治愈率100%。总有效率96.8%。结论手法复位联合乳突叩击治疗BPPV疗效确切,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国家族性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家系临床特点,提高对BPPV家族性可能的遗传病因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断的1个家族性BPPV家系,并检索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6年间收录我国的家族性BPPV家系的研究文献,分析中国家族性BPPV的临床特点。结果我院诊断1家系及文献检索出的2个家族性BPPV家系,共计3个家系,包括患者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起病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70岁,病程明确者为6 m至36 y,平均病程6.5 y。3个家系中先证者及其他患者均表现为头部位置突然变化后诱发的眩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Roll-Test滚转试验或Dix-Hallpike试验可诱发眼震,经手法复位及相关药物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好转,均表现为家族成员多发性,且已排外其他原因所致眩晕,依据BPPV的4条诊断标准,上述成员均为诊断明确的BPPV,根据临床表现为家族聚集性BPPV,考虑诊断为家族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均未检测目前国外已报道的2个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的基因位点(良性复发性眩晕1(Benign Recurrent Vertigo 1,BRV1)定位在6p,BRV2定位在22q12)。结论家族遗传性可能为中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罕见病因,目前遗传机制尚不明确,需引起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标准的58例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和84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检测。结果 BPPV组中,骨密度正常18例(31.03%),骨密度下降40例(68.97%),其中骨量减少26例(44.83%),骨质疏松14例(24.14%)。对照组中,骨密度正常44例(52.38%),骨密度下降40例(47.62%),其中骨量减少30例(35.71%),骨质疏松10例(11.91%)。2组骨密度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骨密度T值-1.08±1.65明显低于对照组-0.4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可能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对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变位试验(Roll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对50例诊断S-BPPV患者进行分型及侧别判定,对可能的后半规管S-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S-BPPV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对混合型S-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联合Barbecue翻滚法复位,连续治疗3周,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周后随访时治愈38/50例(76%),有效46/50例(92%),无效4/50例(8%),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典型病史及变位试验可判断S-BPPV的类型及侧别,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显著、简便、安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被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98例,并招募10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受试人群均接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结果 BPPV组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PPV患者中,38例(38.78%)有焦虑倾向,10例(10.2%)被诊断焦虑症;对照组中6例(6%)有焦虑倾向,2例(2%)诊断焦虑症。BPPV患者中,27例(27.55%)可能抑郁,10例(10.2%)被诊断抑郁症,2例(2.04%)被诊断重度抑郁;对照组中5例(5%)可能抑郁,1例(1%)被诊断抑郁症。女性、发作频率较高、病程长是影响BPPV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较高。尤其是女性、发作频率高、病程长的患者。因此,需要早期对BPPV患者的精神障碍进行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