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蓉  胡维娟 《放射学实践》2020,(10):1329-1334
【摘要】肝脏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是美国放射学会根据肝细胞肝癌(HCC)影像研究成果。该系统除对HCC主要影像特征描述外还使用了辅助影像特征来进一步调整病灶类别,辅助诊断。这些辅助征象包括非强化包膜、马赛克结构、病灶内含脂、病灶内出血、结节中结节、T2WI 轻中度高信号、晕环状强化、DWI扩散受限、病灶内乏脂、病灶内乏铁、亚阈值增长、肝胆期低信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 v2018)中肝细胞癌(HCC)的特异性辅助征象替代主要征象中的阈值增长后,其中的LR-5对HCC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未经治疗并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Gd-EOB-MRI)且经病理证实的HCC和其他肝内恶性肿瘤(OM)病人262例共262个病灶。由2名放射科医师依据LI-RADS v2018对病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HCC和OM病灶中伴和不伴阈值增长的病灶大小;分析HCC和OM病灶间主要和辅助影像征象的差异,并确定HCC特异性辅助征象。分别计算标准LI-RADS v2018以及HCC特异性辅助征象替代阈值增长后LR-5对HCC的诊断效能,并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262个病灶中,HCC 187个(71.4%),OM 75个(28.6%)。共47个HCC和29个OM病灶用于阈值增长评价,其中22个HCC和14个OM病灶出现阈值增长。HCC和OM病灶中,伴有阈值增长的病灶直径均小于不伴阈值增长者(均P<0.05)。主要征象中,OM较HCC更常见阈值增长;辅助征象中,HCC较OM更常见结中结和病灶内含脂(均P<0.05)。以结中结和病灶内含脂作为特异性辅助征象替代阈值增长,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4%、88.6%、81.0%和74.9%、89.3%、81.0%,诊断效能与标准LI-RADS v2018(74.3%、88.6%、80.4%)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当阈值增长被HCC特异性辅助征象替代后,并未影响LI-RADS v2018诊断HCC的效能,即阈值增长可以被结中结和病灶内含脂替代。  相似文献   

3.
张庆  李云  熊浩  彭婕 《放射学实践》2023,(12):1581-1586
目的:探讨基于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添加MRI辅助征象对不典型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明确Gd-EOB-DTPA增强MRI鉴别LR-M患者中HCC和ICC的可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6月-2022年8月在本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LR-M类肝脏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不典型HCC 42例,ICC 56例。基于2018版LI-RADS中主要MRI征象和添加辅助MRI征象对不典型HCC与ICC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诊断HCC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LI-RADS中诊断HCC的主要MRI征象建立HCC诊断模型(模型A)并分析其诊断效能,在模型A的基础上添加辅助征象建立HCC诊断模型(模型B)并分析其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A和模型B的AUC的差异。结果:不典型HCC与ICC血清甲胎蛋白(AFP)和CA-19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强化包膜(P=0.001)、病灶内出血(P=0.040)、脂质沉积(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学习含脂肝细胞肝癌(fat-containing,HCC)的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含脂HCC的MRI表现。结果 15例病灶位于肝脏包膜下或临近包膜,含脂区域主要以小斑片状散在分布于肿瘤的周围区域,MRI压脂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在梯度回波图像(正相位:高信号,反相位:低信号)上表现更加敏感;MRI动态增强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含脂斑块强化形式基本一致,而病理图像上含脂细胞出现率和分布更为广泛。结论含脂HCC具有普通肝细胞肝癌的MRI影像特点,其含脂斑块主要位于肿瘤周围区域,病理仍然为测定含脂肝癌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范围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摘要目的明确肝硬化病人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钆塞酸增强MRI影像特征,强调IHCC和肝细胞癌(HCC)的区别以及对比MRI和CT上结节强化模式。材料与方法该研究经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免除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72例病人的78个IHCC病灶(男61例,平均56.6岁),另有72例病人中77个HCC病灶(男56例,平均56.6岁)作为对照组,评估其钆塞酸MR和CT增强影像,由2名医生独立完成阅片评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可以鉴别IHCC和HCC的表现进行评估。根据强化标准以及肝脏影像报告和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T、MRI不典型动态增强影像表现及其原因,提高HCC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45例不典型HCC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5例HCC的不典型影像表现中,18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12例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无或轻...  相似文献   

7.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均接受超声、CT和MRI检查,其影像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分析。结果超声显示了2例的肝右叶实性占位性病变。1例CT平扫肝右叶病灶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后,肝右叶前段有一直径约3.1cm的类圆形病灶呈均匀强化。MR平扫见2例的肝内结节病灶均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的强化程度逐渐下降。结论腹部超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而CT和MRI,尤其是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血供特点和强化特征,为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表现及文献资料对其影像特征进行讨论。结果:5例病人均接受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有延迟扫描。2例脾肿大,4例表现为脾脏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灶,绝大多数病灶直径<2cm,1例表现为脾脏巨大肿块。CT平扫所有病灶密度与正常脾脏组织差异微小,病灶显示不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部分稍有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密度与正常脾组织接近,病灶基本消失。1例巨块形肿块病人还接受了腹部MRI检查,病灶T_1WI显示不明显,T_2W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肿块,其中心部分有轮辐状高信号区;FSPG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延迟,强化程度逐渐增强,增强早、中期中心表现为轮辐状低信号区,于延迟期病灶完全强化,其中心轮辐状低信号区域信号反而略高出周围组织信号。肿瘤病理:肿瘤都是由类似于脾窦吻合的血管腔组成,部分区域呈囊状扩张,内衬单排立方或柱状内皮上皮,细胞无异型或核分裂,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结论:病灶延迟强化填充、MRI T_2WI低信号的特征,有助于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 增强 MRI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肝细胞癌(HCC)及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 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9±11.3)岁;HCC组]及ICC 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2±11.6)岁;ICC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2种肿瘤平扫及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上影像特征,包括肿瘤最大径、病灶边缘、病灶包膜、伴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病灶信号是否均匀、瘤体ADC值、动脉期强化特征、瘤周血流灌注是否异常、动态强化方式及肝胆期信号特征。采用t检验及χ 2检验分析2组的临床特征和常规平扫序列、增强MRI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两者的预测因素。2名影像医师对2种肿瘤的平扫及增强影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HCC组病人相比ICC组多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高于ICC组,而ICC组的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更高;常规平扫序列MRI上HCC组病灶常有包膜,而ICC组常伴远端胆管扩张且ADC值更高;增强后ICC组更多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中央逐渐强化,更易出现肝胆期靶征改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强动脉期边缘强化及肝胆期靶征为鉴别诊断HCC和ICC的重要预测征象。2名影像医师诊断一致性良好(κ=0.837,P<0.001)。 结论 Gd-EOB-DTPA 增强MRI肝胆期靶征和动脉期边缘强化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及ICC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可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MRI信号特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等. 结果 15例共18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大小由1.5×2.3 cm~5.0×7.0 cm,肿块边界清楚,但形态不一,其中16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CT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4个病灶内可见散在小灶性低密度;所有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无强化;MRI显示所有病灶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在T1WI上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但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在MRI上未能显示明显高信号,而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和CT基本相仿. 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于和肾癌相混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做MRI检查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0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中,9例临床上表现为脾脏肿大和(或)脾功能亢进.影像上表现为多发结节,大小不等.MR T2WI及DWI上病灶多呈高信号.CT和MR平扫病灶不易显示;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强扫描的门静脉期.结论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DWI表现,可为窦岸细胞血管瘤的鉴别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MR及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以期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按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3例。按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3例,多中心型3例。影像学表现:CT扫描15例,平扫表现病灶为直径1.3~20 cm[平均(6.21±4.75)cm]大小的单发、多发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盆腔病变内可见簇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与动脉几乎同步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MR检查4例,MRI 2例,1例考虑盆腔海绵状血管瘤可能,1例后纵隔囊性占位,MRI+MRA 1例,诊断Castleman病,MRA 1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此例同时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甲状腺实质性肿瘤。结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CT及MRI增强表现有其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血供类型血管瘤的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点,并分析血供分型与肝固有动脉直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经影像或临床明确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111例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病灶动脉期强化特征分为高速灌注(出现中心填充趋势,呈斑片状、片状强化)、中速灌注(填充部分血窦,勾勒部分病灶边缘,表现为结节状、线状强化)和低速灌注(病灶边缘少许血窦填充,呈边缘点状强化)。测量患者肝固有动脉直径、病灶直径,分析血流灌注快慢与肝固有动脉直径、病灶直径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111例病灶中,高速灌注57例,中速灌注18例,低速灌注36例。高速、中速灌注病灶的肝固有动脉直径均大于低速灌注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速、高速灌注病灶间肝固有动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高速、中速灌注病灶归为富血供,低速灌注病灶归为乏血供,两者间肝固有动脉直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88,截断值为4.2 mm,灵敏度为77.3%,特异度为75.0%。高速、中速、低速灌注间病灶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肝血管瘤灌注特点,并可用于分析血供类型。肝固有动脉直径是肝血管瘤灌注的影响因素,测量其大小有助于肝血管瘤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脱髓鞘假瘤(DPTs)的 MRI 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最终诊断为 DPTs 的 MRI 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 MRI 平扫,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7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2例行单体素短回波1 H-MRS。结果其中8例患者病灶周围伴有轻~中度水肿,5例表现为多发病灶,3例表现为单发结节灶,2例表现为单发片状病灶。增强扫描中4例为开环形强化,3例为环形强化,1例结节状强化,1例斑片状强化。病灶在 DWI 上均表现为高信号,1 H-MRS 示2例均有 NAA 峰不同程度降低,Cho 峰、Lac 和 Lip 峰升高,1例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Glx 峰)明显升高。结论DPTs 在 MRI 影像上有一定特点,特征性表现为开环形强化,结合 DWI 及1 H-MRS 技术有助于 DPTs 和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普美显)Gd-EOB-DTPA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20min肝细胞期的特异性表现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癌(HC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FNH 5例和肝癌10例的MR表现,并评估肝细胞特异性显像期对两者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普美显MR增强扫描,3例FNH(3/5)表现为典型的"快进缓退"表现,而8例HCC(8/10)表现为典型"快进快退"表现,另有HCC和FNH各2例存在重叠增强特征表现。2例(2/5)FNH存在中心瘢痕,表现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且呈延迟性强化特征。20min后肝细胞期所有FNH均呈稍高信号,而HCC均呈低信号。仅依据三期动态增强FNH与HCC诊断符合率均为为80%,明显低于结合肝细胞特异性期诊断符合率(100%)。结论结合普美显动态增强及肝细胞期特点,能准确反映的FNH和HCC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7.
梁亮  陈财忠  饶圣祥  金航  杨姗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2012,27(7):765-770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个、肝脏转移性肿瘤37个、肝血管瘤9个、退变结节1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细胞腺瘤1个、肝脏炎性病变3个及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1个。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2DGRE T1WI)、Gd-EOB-DTP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抑脂3DVIBE)及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抑脂2DGRE T1WI、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测量并分析Gd-EOB-DTPA增强前后肝脏和病灶信号变化、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绝对值(|CNR|)变化情况,并观察病灶Gd-EOB-DTPA增强扫描表现和特征。结果:Gd-EOB-DT-PA增强后各期肝实质信号及病灶-肝脏|CNR|均显著增加(P<0.001)。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对比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信号-高信号,1个肝细胞肝癌呈相对高信号,其余肝囊肿、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退变结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和肝脏炎性假瘤等均呈相对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延迟肝实质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信心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并发肝脏真菌感染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并发肝脏真菌感染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和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真菌感染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着重分析其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 肝内病灶一般呈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 cm.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7例增强后动脉期呈外周环形强化或病灶周围异常高灌注,1例病灶中心强化呈"靶样"改变,2例无明显强化;门脉和延时期病灶多逐渐呈相对等密度;MRI上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2例T1WI上可见病灶外周低信号环.结论 肝脏真菌感染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动态CT增强和MRI检查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肾脏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小乏脂型AML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肾脏小乏脂AML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0例均为单肾发病,其中1例为右肾多发病灶。平扫期19例(95%)病灶相较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稍高密度。病灶实质的平均CT值为(47.88±12.11)HU,周围正常肾实质的平均CT值为(32.83±11.58)HU,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皮质期及实质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3.77±23.12)HU、(115.32±27.32)HU,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13例(65%)病灶实质呈明显强化,15例(75%)病灶实质呈持续性强化,4例(20%)病灶实质呈渐进性强化,仅1例(5%)病灶实质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14例(70%)可见“劈裂征”,16例(80%)可见“皮质掀起征”,12例(60%)两征同时出现。结论:小乏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中央瘢痕的CT及MRI表现,探讨中央瘢痕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来经CT和(或)MRI检查的173例肝脏肿瘤,其中具有中央瘢痕者59例:肝血管瘤1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2例、纤维板层型肝癌(FLHCC)11例、肝细胞肝癌(HCC)和肝转移癌各1例。结果含中央瘢痕的血管瘤和FLHCC通常直径5cm,FNH直径多数5cm。FNH中央瘢痕较小、典型表现呈"星芒状",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MRI呈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延迟强化;FLHCC中央瘢痕大而宽、可达病灶边缘,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MRI各序列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延迟强化;巨大血管瘤中央瘢痕形态多样,平扫:CT表现为更低密度,MRI呈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HCC中央瘢痕延迟扫描无强化;转移癌的中央瘢痕类似液化、坏死,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中央瘢痕的不同形态及特征性强化方式结合瘤体主体的强化特征对肝脏肿瘤的定性和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