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15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n=48)和无DVT组(n=10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500μmol/L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25%,83.33%,82.67%;D-二聚体430 ng/L时在同型半胱氨酸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17%,82.35%,81.33%;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96.08%,94.00%,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有关,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可作为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F)水平测定在早期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门诊初诊疑似深静脉血栓(DVT)症状的患者共116例,根据影像学确诊资料,分为DVT组(50例)和非DVT组(66例)。将2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水平。结果 DVT组D-二聚体和更低的F水平高于非DVT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以66.6%和0.5μg/mL作为F和D-二聚体的诊断阈值,二者单独及联合应用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9%、72.5%和100.0%。F、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DVT的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100.0%。结论联合检测F抗原水平与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死亡事件的相关性及对中重度TBI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249例中重度TBI患者,以28 d死亡情况为观察终点,将其分为存活组(n=175)和死亡组(n=74)。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包括平均动脉压、GCS及D-二聚体、CK-MB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中重度TBI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后评估价值进行分析并比较D-二聚体、CK-MB、GCS及三者联合预测预后的准确度。结果存活组患者GCS明显高于死亡组,D-二聚体与CK-MB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Z=-8.219,Z=-4.764,Z=-6.432,P <0.05);D-二聚体、CK-MB与GCS呈负相关(r=-0.152,r=-0.245,P <0.05);GCS、D-二聚体、CKMB及三者联合预测预后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28 (95%CI 0.775-0.873)、0.684(95%CI 0.622~0.741)、0.758(95%CI 0.700~0.810)、0.870(95%CI 0.821~0.909),三者联合预测预后的AUC大于GCS、D-二聚体及CK-MB单独预测面积(P <0.05)。结论中重度TBI患者GCS、D-二聚体、CK-MB水平与患者伤情严重程度、死亡风险密切相关,D-二聚体和CKMB水平增高、GCS低均为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价值优于单个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比率(N%)及D-二聚体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不小于75岁的住院AECOPD患者共128例,根据PCT水平分为PCT0.05ng/mL组及PCT≥0.05ng/mL组,入院后使用抗生素前检测其血清PCT、N%及D-二聚体,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CT0.05ng/mL组患者N%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PCT≥0.05ng/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N%(r=0.789,P=0.006)及D-二聚体(r=0.695,P=0.034))均呈正相关。结论高龄AECOPD患者PCT水平越高,其N%、D-二聚体水平也越高,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故指标联合检测更有利于高龄AECOPD早期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μg/mL,诊断时为1.92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μg/mL,前1d为2.04μg/mL,诊断时为2.28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PICC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3月在我院留置PICC导管的17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测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以及非血栓组,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D-二聚体检测结果显示,53例患者D-二聚体≥500μg/L,117例D-二聚体500μg/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显示,D-二聚体≥500μg/L的患者中,62. 26%发生了血栓,37. 74%无血栓形成,D-二聚体500μg/L的患者均无血栓形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具有近期手术外伤史的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后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属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D-二聚体检测,可对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早期诊断,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外伤史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正相关,应高度警惕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选择素、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将60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血栓组(28例)和非血栓组(32例)。20例体检健康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研究组外周血P选择素、D-二聚体、Hcy、hs-CR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大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血栓组和对照组(P0.05);无血栓组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组、无血栓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选择素、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DVT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83.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7。结论 P选择素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脑卒中后DV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凝血因子Ⅷ联合检测对肺癌合并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就诊的100例肺癌疑似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液学指标,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测证实。比较肺癌合并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液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凝血因子Ⅷ是肺癌合并肺栓塞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凝血因子Ⅷ诊断效能。结果 100例肺癌疑似肺栓塞患者中,最终确诊为肺栓塞30例,发生率30%。比较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一般资料,肺栓塞组三酰甘油(TG)、D-二聚体、FⅧ明显高于非肺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FⅧ是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AUC为0.833,FⅧ为0.752;D-二聚体联合FⅧ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AUC为0.905,明显高于D-二聚体和FⅧ单独检测(Z=2.563、3.017,P0.05)。结论 D-二聚体与凝血因子Ⅷ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合并肺栓塞的诊断效能,具有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在评估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2月于10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 Autar评分、术前 D-二聚体值、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根据术前Autar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10分)、中风险组(10~14分)和高风险组(≥15分).术前分别采用单独Autar评分、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统计分析2种方法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和假阳性率.结果198例患者中,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9.6%).术前单独使用Autar评分评估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为8.5%,假阳性率为91.5%;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为13.7%,假阳性率为86.3%,P<0.05.结论 相对于术前单独使用Autar评分对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可显著提高低风险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降低假阳性率;提示术前 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有助于提高对术前低风险患者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将AMI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1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602生化仪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水平,cTnI、Myo水平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AMI发病2h后血清D-二聚体、cTnI及Myo浓度分别为(1.71±0.14)mg/L、(1.18±0.28)ng/mL、(90.53±2.36)ng/mL,对照组D-二聚体、cTnI及Myo浓度分别为(0.25±0.12)mg/L、(0.10±0.02)ng/mL、(23.61±4.15)ng/mL,AMI组D-二聚体、cTnI及Myo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cTnI及Myo水平,对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4.65%和98.5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TnI及Myo对AM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及住院时间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次急性期脑梗死并发LEDVT的49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ROC曲线分析法比较入院时Caprini评分和D-二聚体值、住院时间及三者联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EDVT的预测价值。结果 病例组Caprini评分和D-二聚体值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Caprini评分、D-二聚体和住院时间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分、2.31 mg/L和8天,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2、0.655和0.817,敏感性分别为61.2%、53.1%和75.5%,特异性分别为79.6%、78.6%和82.7%;前二者联合和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发生LEDVT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36、73.3%、79.8%和0.867、74.5%、87.8%;其AU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及住院时间用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DVT患者180例,其中男88例,女92例;健康对照组为216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24例,女92例。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DVT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NLR、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两者在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5.6%和95.6%,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6.7%和96%,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为0.871,D-二聚体的为0.963。结论 NLR和D-二聚体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诊断指标,NLR的阳性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骨科围术期患者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及血浆抗凝血活酶Ⅲ(AT-3)的动态监测,探讨深静脉血栓前动态监测的可行方法。方法选择182例骨科股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栓发生组13例,无血栓发生组169例。对所有患者术前晨、术后1d晨、术后3d晨和术后5d晨、术后7d晨5个时点空腹血浆中的F1+2、D-二聚体、血浆AT-3活性参数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血栓发生组的血浆F1+2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较无血栓发生组高,AT-3活性较无血栓发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2及D-二聚体水平均从术后3d开始明显上升,血浆F1+2水平上升持续时间较短,手术7d后血浆F1+2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7d与术前相比,其上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3水平在术前及术后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发生DVT患者中,血浆F1+2及D-二聚体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呈正相关关系,AT-3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三者联合可作为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杨镠  李迪媛  陈霁 《系统医学》2023,(16):38-4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 hs-CRP)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扬中市人民医院收入的5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n=26)和非血栓组(n=26),再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n=26)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D-二聚体、hs-CRP、Hcy值,其中血栓组按照血栓的严重程度又分为早期(n=9)、中期(n=9)和晚期(n=8)3组,分析D-二聚体、hs-CRP、Hcy表达水平与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结果 血栓组D-二聚体、hs-CRP、Hcy水平均高于非血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患者D-二聚体、hs-CRP、Hcy水平均高于早期和中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hs-CRP、Hcy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25、0.619、0.524,P<0.05)。结论 D-二聚体...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或中间聚合能ⅩⅢa 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后者进一步受纤溶酶作用发生降解,形成D-二聚体(D-Dimer)。实验表明,D-二聚体与血液凝固、纤溶等均具内在联系。近些年育作者应用抗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人血浆或血清D-二聚体,发现深静脉血栓(DVT)、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栓塞(PE)、心肌梗塞(MI)等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或血清D-二聚体均显著性升高,多认为该项指标有益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8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DUL检查、D-二聚体检测及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以最后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三种检验效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8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以最终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确诊76例阳性,4例阴性;经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确诊74例阳性,6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5.00%)、(96.05%)、(98.65%)、(50.00%)、(95.00%);经CDUL检查确诊68例阳性,12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50.00%)、(84.21%)、(96.97%)、(14.29%)、(82.50%);经D-二聚体检测确诊66例阳性,14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25.00%)、(81.58%)、(95.38%)、(6.67%)、(78.75%)。经联合检测灵敏度及准确度高于经CDUL检查及D-二聚体检测(P<0.05),三组检测方式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价值较高,更有利于后期疾病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D-二聚体、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及50例健康成年人,分别纳入肺栓塞组及对照组。肺栓塞组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为高危组(18例)、中危组(43例)及低危组(34例),测定受试者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肺栓塞组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升高(P0.05);高危组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高于中危组、低危组,中危组患者各指标水平高于低危组(P 0.05)。②入组患者好转出院85例,死亡10例,死亡组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③治疗后,肺栓塞患者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均降低(P0.05)。④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0.810、0.751,血清NT-Pro BNP预测效能最高,当其截点值为1145.07 pg/ml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60.00%。⑤NT-ProBNP联合D-二聚体、NT-ProBNP联合ET-1、D-二聚体联合ET-1及三者联合预测肺血栓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0.882、0.845、0.916,其中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结论肺血栓栓塞患者伴有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的升高,且其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临床可将单独或联合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了解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溶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健康人群(NC组)30例做对照,DVT组29例,PE组21例,DIC组10例,溶栓组38例,分别检测D-二.聚体浓度.结果 DVT组、PE组、DIC组、溶栓治疗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2.52±0.89)、(2.70±0.62)、(4.21 ±0.76)、(1.81±0.43)μg/L,各组D-二聚体浓度均较NC组[(0.83±0.32) μg/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DVT、PE、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的监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FDP含量的变化了解体内纤溶活性。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健康未孕妇女、正常早孕(孕周≤8周)的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FDP含量。结果高龄孕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分别为(0.40±0.27μg/ml、3.68±2.21μg/ml)含量均高于健康妇女(0.22±0.18、2.58±1.21μg/ml),(t D-D=3.91,t FDP=3.09,P均小于0.05);高龄产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也高于适龄孕妇组(0.23±0.16、2.69±1.32μg/ml),(t D-D=3.71,(t FDP=3.01,P均小于0.05)。高龄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均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50例高龄产妇的D-二聚体阳性率为14(28%),FDP阳性率为16(32%),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有8例(16.0%),出血率为2(4.0%)。结论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含量有助于早期了解高龄孕妇的纤溶活性,特别应注意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孕妇,适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孕妇出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