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膜原亦作募原,《内经》中即有多篇见及。如《索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得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相似文献   

2.
一、湿温的病机1.外因:湿为阴柔之邪,热属熏蒸之气,湿热相搏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名为湿温。多发于雨季。其病原一般说来多从口鼻吸受而入。从表分感而得者,仅十之一二。2.湿温之内因:常先有肝郁不舒,肝胃之消化失常,食滞油腻阻塞于中,外邪乘虚而入,可谓里应外合。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此意也。古人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相似文献   

3.
一、春温邪外发,治取清透并重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斯言,已为后世“伏邪”论之根据,然也,非也,论各不一。余以为热病皆伤于邪。毒邪伤人,咸多伏藏,发病与否,既取之于毒邪的质量,更决之于正气的强弱。《经》云:“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强邪弱者,可“合而自去”;正邪相等,则毒邪潜藏,伺机而发;邪强正弱,不久即发。此非“寒”之一邪为然,而风、暑、湿、燥,诸种毒邪无不然也。  相似文献   

4.
“伏邪”概念源自《内经》,明末吴有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戾气”的概念,赋予“伏邪”新的内涵。吴有性认为寒邪无形,而戾气有形,具有物质性;邪气所伏病位为“膜原”,且邪伏膜原为温疫初起阶段,并非“伏而不发”,可以达原饮治疗。  相似文献   

5.
“春温忌汗”语出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温热经纬·卷三)。叶氏自注云:“……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温忌汗,初病投剂,宜用辛凉。”细玩叶桂之语,所谓“春温”,系指“春令大热,外感时邪而病”,“感而即发之春温”,实属风温;与“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之春温迥异(伤寒指掌·邵仙根按)。所谓忌汗”,系指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忌用麻黄等辛温之品,  相似文献   

6.
达原饮方是明代吴又可所创,载于<温疫论>,用以治疗邪气藏伏于膜原之证.<内经>云:"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属于病毒性传染病,中医的内经、伤寒、温病学派对其各有其优势,其中以吴又可《温疫论》湿热疫研究对其指导作用最为显著.白腻苔的解读可指导剖析新冠病毒的病性;邪伏膜原说可指导明确新冠肺炎的病位;疫有九传说可指导明晰新冠肺炎的病理转归;"主客交"理论可指导重症新冠肺炎论治;灵活运用达原饮可指导截断新冠肺炎向重症转化.现...  相似文献   

8.
湿热病邪引起的湿热温病,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其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对本病的治疗,清代医家石芾南在所著《医原·湿气论》中指出:“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1]743石氏在总结前人治疗  相似文献   

9.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个论点明确地揭示了六淫致病的特殊规律,从而为后世温病学中的伏气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冬伤于寒,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均很易被人理解,唯秋伤于湿一直为历代注家所争论。“秋伤于湿”应如何理解?是否“秋伤于燥”之误?其次是为何冬生嗽嗽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浅谈个人看法。首先要明确的是《内经》此提法是否文误,昔贤喻昌认为当是秋伤于燥,并提出了秋燥论;从《内经·六节藏象论篇》“肺者……通于秋气”,及《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等相  相似文献   

10.
湿热证简论     
湿热证,简称“湿热”,是指感受湿、热毒邪所引起的,具有相应特征的一类病. 历来对这类病证,有以外感因素为主的称为“湿温”,内热生湿的称为“湿热”的分别,即: 湿温——暑与湿合而成温; 湿热——热郁而生湿。是由于内热郁遏,不能宣化,水道仃滞而生湿之谓。近时也有仍将“湿温”“湿热”加以区别,或把“湿温”归作“湿热”中的一类等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有性膜原学说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吴有性在<温疫论>[1]中较系统地论述了膜原学说.这一学说,是吴氏引伸<内经>有关膜(募)原论述,创造性地应用于温疫病诊治之产物[2].它不但对温疫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且对非温疫病的某些病证诊治也有指导或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对吴氏膜原学说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2.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对于本条“胁下偏痛,发热”的病机,各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1、认为是素有内寒,又感外寒所致。如《金匮要略论注》云:“此即前条同是寒,但偏痛,为实邪……。即《内经》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其2、认为是肝寒气逆继而胆气亦逆所致。如《金匮要略编注》云:“此即邪入肝经为偏胁  相似文献   

13.
论邪伏膜原证的病机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原部位探源,指出膜原在解剖位置上有其名无其位。分析邪伏膜原证的临床表现、达原饮的组方及其传变规律,认为邪伏膜原证应归属于脾胃湿热证,其病机实质是湿热秽浊之邪侵犯脾胃,且是湿重于热。   相似文献   

14.
达原饮出自清·吴又可的《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甘草、黄芩七味药组成.适用于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之半表半里而见憎寒壮热,甘久不愈,一甘一次或数次发无定时,或日晡较甚,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身体沉重,舌质红、苔垢腻,脉弦数等症.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胃腑不实,不宜攻下;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文献中,湿热既指病因,又指病症。薛生自在《湿热病篇》中将“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作为湿热病提纲。《温病条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自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叶天士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湿热病的治则与治法,提出湿热为患,首当祛其湿。叶氏在《温热论》中指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搏,势必孤矣”,并对湿热的治疗提出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时,分别采用开上、宣中、导下之法,并举出分消三焦湿热而用的杏、朴、苓三味药。吴鞠通认为,湿热之邪多犯上焦脾胃,治疗须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提出“惟以三仁汤清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  相似文献   

16.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17.
石志忠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13-113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而肠氵辟又是对痢疾的统称。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诸病源候论》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条指出脾虚虽为本,但风邪侵袭是本病的病因,久而不愈则为“久痢”,是本病的病机。 1.2 饮食不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氵辟”。肠氵辟之主症是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飧泄、身热,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甚相吻合。 1.3 湿热滞肠《血证论》中总结出“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著者。有为肺经遗热,传入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入肠者”。其所论虽中气虚为本,但湿热下注、肺经遗热、肝经血热渗入肠则为客邪。 1.4 肝气乘脾《内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餮泄、少腹痛”。即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为病因,肝木克脾土为病机。  相似文献   

19.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撰著的《温病条辨》有三香汤一方。原文曰:“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其药味组成为:栝蒌皮9克桔梗9克黑山栀6克枳壳6克郁金6克香豉6克降香末9克。(《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笔者一般均用15克,本方为吴氏用以治疗湿热遏阻中焦的方剂。笔者  相似文献   

20.
"膜原",古人将其亦称"募原"。始见于《黄帝内经》[1]。古代医家对膜原部位的认知相对含糊,给现代临床辨治带来诸多不便。现代膜原证辨治,其发展方向趋于多样化,理论运用范围也被扩展。本文就膜原的概念、部位,邪伏膜原证的治疗及其传变与吴氏达原饮的组方规律进行阐述。1"膜原"概念、部位及功能“膜原”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膜原”,指病邪在人体内所潜伏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