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研究表明,部分患者的房颤由上腔静脉触发或驱动,上腔静脉隔离是治疗此类房颤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上腔静脉的解剖、上腔静脉起源房颤的发生机制、电生理特点与消融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上腔静脉(SVC)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非肺静脉触发灶之一。为减少消融后房颤的复发,SVC隔离(SVC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起源于SVC的房颤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治疗SVC病灶有两种主要方法,传统方法是只有在明确起源于SVC的房颤,才行SVCI。另一种方法是经验性行SVCI,在常规行环肺静脉隔离后,常规预防性行SVCI。由于行SVCI存在潜在并发症,如SVC狭窄、窦房结损伤和膈神经损伤等,以及既往研究提示传统方法具有良好房颤控制成功率,两种方法的优劣一直存在争议。理论上,在不增加并发症前提下,SVCI可以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犬上腔静脉(SVC),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开展冷冻球囊消融SVC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共选取14只犬,通过二代冷冻球囊消融SVC,根据冷冻球囊消融时间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90 s组和120 s组。术前行SVC造影显示SVC-右心房交界处,将28 mm冷冻球囊放置于SVC-右心房交界处进行冷冻。术后观察40~60 d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之后处死行组织学病理检查。比较术中冷冻参数、并发症及术后窦房结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犬均成功隔离SVC。90 s组与120 s组犬在SVC隔离时间[(24.3±8.1)s对(22.7±9.0)s,P=0.297]、隔离温度[(-23.4±12.5)℃对(-21.5±11.1)℃,P=0.370)]及最低温度[(-51.2±6.2)℃对(-53.3±7.0)℃,P=0.19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90 s组1只犬出现暂时性膈神经损伤,120 s组1只犬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术后平均观察51 d,90 s组有1只犬出现SVC电位恢复,120 s组全部犬SVC电位均保持隔离(85.7%对100.0%,P=0.299)。术后组织病理显示所有隔离的SVC均达到环形冷冻透壁损伤,高倍镜下未发现窦房结及膈神经损伤。结论二代冷冻球囊可安全有效的消融SVC,且有效冷冻剂量为90 s。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上腔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的具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患者常规进行肺静脉隔离后,继续行上腔静脉隔离.消融前进行上腔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解剖关系,并在CARTO系统运用PentaRay电极导管进行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三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证实起源于SVC房性心律失常共14例,在传统或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结合SVC造影确定最早激动点或起源部位,局灶性消融或节段性/环状消融电隔离SVC。结果 5例房性心动过速(AT)在SVC内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局灶性消融成功;9例SVC起源房性早搏(PAC)伴发心房颤动(AF)患者经节段性或环状消融电隔离SVC成功。3例术中SVC电隔离后出现SVC自律电活动。结论 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有特征性的心内电生理特点,消融时应注意识别AT或PAC。可通过局灶性或阶段性/环形电隔离SVC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 (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 ,药物治疗无效的 10 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性 72例、女性 2 8例 ,年龄 2 7~ 75(54± 10 )岁 ,均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 (Lasso导管 )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心房 靶大静脉 (指术中标测证实为房颤相关的肺静脉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和 /或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指术中无心律失常发作而不能明确房颤相关大静脉 ,主要对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进行电隔离 )。结果  10 0例患者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2 0次。行单纯心房 靶大静脉电隔离 2 2例 ,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78例 ,共电隔离大静脉 2 68根 ,其中肺静脉 2 44根 ,上腔静脉 2 4根。即刻电隔离成功 2 57根 (96% )。平均随访 (2 2 9± 177)d ,随访期内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 (部分患者服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 ) ,无房颤发作 65例 (65% ) ,房颤发作明显减少 12例 (2例服用胺碘酮后 ,12 % ) ,总有效率 77%。并发症包括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9例 ,其中单支轻度狭窄 7例 ,2支重度狭窄 1例(均为 2次消融 ) ,左上肺静脉完全闭塞 1例 ;术后心包积液 2例。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3 %。结论 (1)使用Lasso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过去2年来我中心经电生理证实的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颤病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及心腔内电生理特点。结果期间共16例患者(男/女=12例/4例,平均年龄53·4±10·6岁,阵发性/持续性房颤=11例/5例)经电生理证实房颤起源于上腔静脉,占同期接受导管消融病例的2·9%(16/545)。16例患者中,仅2例可以根据体表心电图诊断房颤为上腔静脉起源,此2例在上腔静脉隔离后房颤终止。另外14例体表心电图不典型者,先行左心房消融后,继续右心房标测过程中见上腔静脉驱动,隔离上腔静脉后房颤终止、不被诱发。隔离上腔静脉的平均放电次数6±2次,平均操作时间10±3min。上腔静脉-右心房之间肌束连接平均为3±1束。随访期间仅1例于术后3个月时出现心房扑动样发作。术后除1例出现右侧股静脉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上腔静脉可为肺静脉、左心房之外重要的房颤起源部位。对于心电图不典型者,完成左心房消融后如房颤不终止或易被诱发,则应考虑到上腔静脉起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 三维电生理方法确定功能性窦房结、右侧膈神经及上腔静脉-右心房肌束的分布,探讨房颤节段性射频消融隔离上腔静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并且接受上腔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方法9例房颤患者,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根据电生理和ECG诊断房颤为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上腔静脉起源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界嵴起源则局灶消融最早激动点。术后随访ECG和Holter。结果上腔静脉起源7例,其中仅2例可根据体表ECG诊断。腔内电生理均发现上腔静脉起源的快速激动触发或驱动房颤,均行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成功。界嵴上部起源2例,腔内电生理发现局灶激动触发房性早搏或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消融均获成功。1例在隔离上腔静脉时出现一过性窦性停搏。结论少数房颤起源于上腔静脉与界嵴的异位灶,腔内电生理具有特征性,上腔静脉电隔离和局灶消融可以有效治疗此类房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慢性房颤导管消融中规则房速的发生机制与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厦门心脏中心确诊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慢性房颤患者102例,采用递进式导管消融策略,分析慢性房颤患者在消融中发生规则房速的可能机制并进行相应处理。结果102例患者中,4例(4.9%)在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转为窦律,3例(2.9%)在行碎裂电位消融时转为窦律,46例经碎裂电位消融及心房线性消融过程中转为规则房速(45.1%),47例(46.1%)仍维持房颤。规则房速的发生机制为局灶自律性(17.6%)、折返性(77.8%)、其它(4.6%),消融成功率为81.6%。结论慢性房颤递进式导管消融中,规则房速的发生机制多为大折返性,导管消融此类房速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起源的异位冲动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特点,总结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上腔静脉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连续收治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08例,对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上腔静脉的11例患者行上腔静脉造影,明确上腔静脉开口位置后应用标测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激动标测,标测上腔静脉最早激动点及肌袖电位分布位置进行消融,直至房性心律失常终止及上腔静脉电位消失。结果:11例患者中,房速5例,房颤6例。5例房速患者上腔静脉房速发作周长为260~390ms;P波形态除1例判定不清外,其余4例均为Ⅰ、Ⅱ、Ⅲ、aVF、aVL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6例房颤患者中,4例在环肺静脉隔离后仍可诱发或自发短阵房速或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经标测起源于上腔静脉;2例术中自发房颤标测过程中发现上腔静脉电位频率较肺静脉电位频率更快。上腔静脉电隔离后,术中均成功终止心动过速。随访6~20个月,1例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1例患者因窦性停搏行永久起搏器治疗。结论: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很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8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1个月入院。症状发作1~40次/个月,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自行缓解。体检:BP120/80mmHg(1mmHg=0.133kPa)。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示:“PonT”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患者要求行射频消融根治。常规放置希氏束、右心室或高位右心房(RA)标测电极,因故未能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分别予RA和右心室S1S1、S1S2刺激,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静脉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后出现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反复短阵房速、房扑及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256例,消融终点定义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二尖瓣峡部和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双向阻断且碎裂电位消失。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n=43)和无复发组(n=213)。通过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探讨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过(19.5±3.6)个月随访,与无复发组相比,房颤复发组患者右心房内径较大,为(53.31±6.55)mm 对(48.74±5.87)mm;房颤持续时间较长,为(81.83±45.75)个月对(53.16±40.23)个月;左心房内径较大,为(49.85±6.82)mm 对(46.77±5.83)mm,P 均<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增大(OR=1.01,95%CI:1.01~1.28,P <0.05),右心房内径增大(OR=2.85,95%CI:1.15~7.03,P <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OR=1.01,95%CI:1.01~1.02,P <0.05)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左心房内径和房颤持续时间外,右心房内径增大也是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Lesh等报道了用经球囊超声消融 (through the balloonul trasoundablation ,TTB USA)犬和猪的肺静脉开口的试验结果。本实验用经球囊超声能量消融腔静脉 ,观察是否造成腔静脉的电隔离作用以及是否引起腔静脉的狭窄 ,并寻找 1种研究大静脉电隔离作用及狭窄的模型。  资料和方法 成年杂种犬 2条 ,雌雄各 1,体重分别为13kg和 18kg。用硫喷妥钠 2 5~ 30mg/kg腹腔注射麻醉。(1)以 12ml/s的速度注射 6 0 %泛影葡胺 2 0ml行上腔或下腔静脉造影 ;(2 )电生理检查 ;(3)消融隔离上腔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中不同终点与临床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24例,男性76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62.4±11.5)岁.平均左心房内径(44.6±6.5)mm,平均房颤病程(2.34±3.5)年.消融术式采用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前庭隔离(CPVI)和心房复杂碎裂电位(CFAEs)消融,单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按照消终点分组:CPVI终止房颤组、CPVI转化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组、CPVI+CFAEs终止房颤组、CPVI+CFAEs转化为房速组以及CPVI+CFAEs后仍为房颤组.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转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消融术.平均消融术时间(201±34)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23±12)min.CPVI恢复窦性心律4例,CPVI使房颤转变为房速5例(2例消融成功,3例消融未终止).共115例进行CFAEs标测和消融:20例转复为窦性心律;24例转化为房速(其中13例消融成功,11例消融未终止).共71例消融结束仍为房颤,均经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平均随访(4.5±2.1)个月,共有34例患者接受再次消融.随访(9.5±2.7)个月,CPVI终止房颤组4例无复发,CPVI转化为房速组4例无复发,1例复发房速;CPVI+CFAEs终止房颤组17例无复发,2例复发房速,1例复发房颤;CPVI+CFAE8转化为房速组17例无复发,5例复发房速,2例复发房颤.CPVI+CFAEs仍为房颤组术后36例成功,25例复发房颤,10例复发房速,P=0.01.结论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中不同终点影响临床成功率.消融术中恢复窦性心律或转变为房速成功率高,消融术中未恢复窦性心律或转变为房速消融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上腔静脉起源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上腔静脉内存在由右心房肌延伸产生的肌袖,由此产生的电活动可能导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该研究探讨一种以往认为罕见的心律失常,即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消融治疗。方法:1998年1月至今,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心房颤动(房颤)而接受射频治疗共21例,其中3例源于上腔静脉,分别为1例房速,2例房颤伴房速,结果:3例患者房速时心电图的特点是PaVL呈负向,PI为正向,伴发房颤的患者,房速时频率快,临床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3例患者的常规标测心内激动顺序为:高位右房→希氏束→冠状窦远端→冠状窦近端。1例房速采用最早激动点标测消融成功,2例房速伴房颤分别采用解剖隔离上腔静脉和电隔离上腔静脉消融成功,分别随访31,10,2.5个月无复发。结论: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射频消融可望获得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常需要在环肺静脉电隔离(PVI)的基础上增加肺静脉外触发灶的消融,包括线性消融、BOX消融及碎裂电位消融等.二尖瓣峡部是线性消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射频消融很难达到二尖瓣峡部的彻底阻滞.经下腔静脉送入指引导管至冠状静脉窦,注入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可实现二尖瓣峡部心外膜和心...  相似文献   

18.
上腔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迷走神经调节的心房电生理指标(心房有效不应期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的变化,间接揭示上腔静脉(SVC)隔离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9条成年杂种犬,全身麻醉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行临时右心室起搏)、环状标测导管(Lasso导管)及消融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SVC隔离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右心耳(R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心房易感窗口(VW)及窦性周长(SCL).结果 (1)窦性周长的变化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明显缩短SCL[(65.78±28.49)次/min vs(142.67±15.42)次/min,P《0.001],SVC隔离后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下S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89±19.19)次/min vs(114.33±31.41)次/min,P》0.05].(2)有效不应期的变化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下测得的心房ERP较基础状态下明显缩短[右心耳(RAA)分别为(51.11±18.33)ms vs(101.11±27.59)ms;CSd分别为(56.67±22.36)ms VS(98.89±14.53)ms;CSp分别为(48.89±25.22)ms vs(101.11±12.69)ms,P《0.001].SVC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所致的心房ERP缩短的能力明显下降(RAA分别为(94.40±16.70)ms vs(94.44±16.67)ms;CSd分别为(89±15)ms vs(96.7±18.0)ms;CSp分别为(93.3±18.7)ms vs(98.9±20.3)ms,P》0.05].(3)心房易感窗口的变化 SVC隔离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SVC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时测得的VW较隔离前明显降低[RAA分别为(6.67±11.18)ms vs(21.11±20.88)ms,CSd分别为(8.89±14.52)ms vs(16.66±23.97)ms,CSp分别为(2.22±6.67)ms vs(22.22±18.55)ms,P《0.05].结论 SVC隔离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提示SVC隔离可导致心房局部去神经反应,抑制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应用冷冻球囊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例房颤患者在局麻下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冷冻消融手术。在肺静脉隔离后进行上腔静脉冷冻消融达到电隔离。观察术中电隔离相关冷冻参数和膈神经麻痹等主要并发症。术后3个月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冷冻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其中2例为阵发性房颤,2例为持续性房颤。4例患者均在第一次冷冻开始后(36.3±19.3)s达到上腔静脉电隔离,即刻温度(-33.3±5.0)℃,冷冻消融总时间(61.8±26.9)s,最低温度(-40.5±4.4)℃。术中均无血流动力学障碍、穿孔、迷走神经反应、膈神经麻痹和窦性心动过缓等主要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均未见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结论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上腔静脉冷冻电隔离治疗房颤的初步经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趋势与远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入选在我院接受首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并于术后3个月内每月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进行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和监测12个月.根据术后第12个月体表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及临床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与无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趋势.结果 术后第12个月体表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统计结果显示,房颤复发率为36.0%(18/50),所有心电图中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为26.9%,其中房颤20.2%、房扑2.0%、房速4.7%;房性早搏20.1%;窦性心动过缓2.0%.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无复发组(41.1%比10.2%,P<0.05),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术后3个月分别为44.4%、41.8%、38.5%,P>0.05).无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可出现房颤复发,随着时间推移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降低趋势(术后3个月分别为18.7%、10.5%、4.4%,P<0.01).结论 早期复发不能代表消融失败和晚期复发,但早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繁,则晚期房颤复发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