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伴与不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MB)、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关于PD与RBD相关性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09月01日。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17项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共计PD患者30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伴RBD的PD患者相比,伴RBD的PD患者年龄更大(SMD=0.26;95%CI 0.19~0.34;P<0.00 001)、病程更长(SMD=0.29;95%CI 0.21~0.37;P<0.00 001)、Hoehn-Yahr分级更高(SMD=0.22;95%CI 0.11~0.33;P<0.00 001)、UPDRS-Ⅲ评分更高(SMD=0.25;95%CI 0.15~0.36;P<0.00 001)、左旋多巴剂量更大(SMD=0.17;95%CI 0.08~0.26;P<0.00 001),更易出现症状波动(OR=1.65;95%CI1.34~2.03;P<0.00 001)、异动症(OR=2.24;95%CI 1.74~2.88;P<0.00 001),MMSE评分更低(SMD=-0.23;95%CI-0.40~-0.06;P=0.008),幻觉(OR=3.15;95%CI 2.06~4.80;P<0.00 001)更多见,而性别(OR=1.15;95%CI 0.99~1.35;P=0.07)、发病年龄(SMD=0.09;95%CI-0.01~0.19;P=0.08)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PD患者中RBD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病程有关,且伴RBD的PD患者需要更高的左旋多巴剂量、更易出现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更明显,提示伴RBD的P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程度更严重、损害范围更广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102例PD患者。根据病史及多导睡眠图(PSG)结果将患者分为PD伴RBD组和PD不伴RBD组。比较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Hochn-Yahr(H-Y)分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的差别。结果 102例PD患者中PD伴RBD组54例,PD不伴RBD组48例。与PD不伴RBD组相比,PD伴RBD组病程明显延长,H-Y分级、UPDRS-Ⅲ、HAMA-14、HAMD-24、PSQI评分明显增高(均P0. 05),MoCA总评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评分均降低(均P0. 05)。PD伴RBD组SCOPA-AUT量表总分及消化、泌尿、心血管、体温调节系统得分较PD不伴RBD组增高(均P0. 05),PD伴RBD组SSR异常率高于PD不伴RBD组(85. 2%比62. 5%,P0. 05),潜伏期延长[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 35(0. 46)s比1. 27(0. 15)s,P0. 05],波幅下降[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 34(2. 21)mV比2. 87(0. 97)mV,P0. 05]。PD伴RBD组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OR=3. 450,95%CI:1. 332~8. 933)。结论伴RBD的PD患者病程长,运动症状和情绪、睡眠、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非运动症状均较不伴RBD的PD患者更为明显,PD伴有RBD者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中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早期PD患者125例,根据是否合并RBD分为伴RBD组(51例)和不伴RBD组(7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PD患者RBD的危险因素。结果 125例早期PD患者中RBD发病率为40.80%。单因素分析显示伴RBD组的年龄、强直型PD、改良的Hoehn-Yahr(H-Y)分级、冻结、便秘、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均显著高于不伴RB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显示便秘(P=0.001,95%CI:1.980~12.253,OR=12.912)和RLS(P=0.014,95%CI:1.322~12.015,OR=6.378)是早期PD患者伴发RB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便秘或RLS的早期PD患者易出现RBD。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伴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RBD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组PD患者63例,根据REM睡眠行为异常问卷-香港版(RBDQ-HK)分为PD+RBD组(n=28)和PD-RBD组(n=35)。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比较两组运动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uest)比较非运动症状发生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比较认知、焦虑、抑郁和日间思睡等情况。结果 PD患者中RBD发生率为44.4%(28/63),PD+RBD组病程显著长于PD-RBD组(χ~2=12.733,P=0.002),年龄更大(t=-2.292,P=0.025),H-Y分级更高(χ~2=7.014,P=0.008),但在性别、发病年龄、起病类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运动症状方面,PD+RBD组UPDRSⅡ、Ⅲ评分更高(t=-2.734,P=0.008;U=3.329,P=0.001);在非运动症状方面,PD+RBD组胃肠道功能及睡眠障碍、精神相关症状等方面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D-RBD组(P0.05),焦虑及抑郁在PD+RBD组中更常见(χ~2=3.958,P=0.047;χ~2=10.338,P=0.001),但在认知功能、日间思睡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便秘(OR=7.257)、长病程(OR=5.389)、高UPDRSⅢ评分(OR=1.060)与PD患者RBD相关。结论病程更长、年龄更大、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严重的PD患者易伴发RBD。便秘、长病程、高UPDRSⅢ评分可能是RB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计算机辅助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 Fang Data、CBM数据库,搜集计算机辅助认知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12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文献,共计78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计算机辅助认知治疗后患者的工作记忆(SMD=0. 29,95%CI:0. 09~0. 49,P=0. 004)、言语学习与记忆(SMD=0. 31,95%CI:0. 14~0. 49,P=0. 0004)、推理与问题解决(SMD=0. 24,95%CI:0. 07~0. 42,P=0. 006)及远期工作记忆功能(SMD=0. 30,95%CI:0. 03~0. 57,P=0. 03)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升;但两组在处理速度(SMD=0. 04,95%CI:-0. 21~0. 29,P=0. 75)、注意(SMD=0. 15,95%CI:-0. 04~0. 35,P=0. 12)/警觉(SMD=-0. 02,95%CI:-0. 29~0. 25,P=0. 88)、视觉学习与记忆(SMD=-0. 09,95%CI:-0. 35~0. 16,P=0. 47)、社会认知(SMD=0. 06,95%CI:-0. 25~0. 37,P=0. 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治疗在即时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工作记忆、言语学习与记忆及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明确,且能够远期提高患者的工作记忆能力;但对处理速度、注意/警觉、视觉学习与记忆及社会认知层面的效果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P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例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KPPS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运用统一PD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分级(H-Y)、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症状的严重程度、认知功能、焦虑状况、抑郁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及睡眠情况。将患者分为PD伴疼痛组和不伴疼痛组,对两组进行分析比较,并且寻找PD伴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PD伴发疼痛的发生率为44.5%,平均KPPS评分为(41.2±26.8)分。患者疼痛部位多为下肢(60.7%)、上肢(22.5%)及腰部(21.3%),其中24例(27%)患者伴两种及两种以上部位疼痛;疼痛类型多为骨骼肌疼痛(61.8%)和肌张力障碍性疼痛(27%),其中伴多种类型疼痛患者17例(19.1%)。PD伴疼痛组与PD不伴疼痛组相比,其病程更长(P=0.022)、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更大(P=0.008)、UPDRSⅢ评分更高(P=0.018)、H-Y等级更高(P=0.003)、HAMD评分更高(P<0.001)、HAMA评分更高(P<0.001)、ADL评分更低(P=0.046)以及PSQI评分更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D伴发疼痛分别与H-Y分级评分[轻度(OR=1.000),中度(OR=2.394,95%CI:1.281~4.473,P=0.006),重度(OR=3.184,95%CI:1.128~8.986,P=0.029)]和PSQI评分相关(OR=2.068,95%CI:1.129~3.786,P=0.019)。结论PD患者疼痛部位多位于四肢及腰部,最常见的疼痛类型是骨骼肌疼痛。PD伴有疼痛的患者病程更长,病情更严重。KPPS量表可对PD疼痛进行评估及分类,有助于更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罗匹尼罗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探讨罗匹尼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考克兰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中国知网学术论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网,检索罗匹尼罗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提取研究中各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Ⅱ部分(UPDRSⅡ)评分、第III部分(UPDRSⅢ)评分以及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共检出732篇文章,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罗匹尼罗治疗P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研究12篇,共334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855例,对照组14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药物疗效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罗匹尼罗组治疗帕金森病UPDRSⅡ(MD-2. 23,95%CI-2. 82~-1. 64,P 0. 00001)及UPDRSⅢ(MD-4. 93,95%CI-5. 25~-4. 61,P 0. 00001)评分降低更明显。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罗匹尼罗组运动障碍(RR 3. 67,95%CI 2. 57~5. 24,P 0. 00001)、头晕(RR 1. 85,95%CI 1. 50~2. 28,P 0. 00001)、恶心(RR 2. 17,95%CI 1. 81~2. 59,P 0. 00001)、呕吐发生率(RR 2. 73,95%CI 1. 47~5. 09,P=0. 001)及嗜睡(RR 2. 19,95%CI 1. 39~3. 44,P=0. 0007)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头痛(RR 1. 14,95%CI 0. 79~1. 65,P=0. 49)、失眠(RR 1. 06,95%CI 0. 72~1. 55,P=0. 17)、体位性低血压(RR 1. 35,95%CI 0. 81~2. 22,P=0. 25)及便秘(RR 1. 03,95%CI 0. 71~1. 50,P=0. 87)的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表明,罗匹尼罗治疗的PD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方面的改善率明显高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罗匹尼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大多数不良反应与周围多巴胺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伏硫西汀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9日, 纳入伏硫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认知损害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进行Meta分析。2名研究者共同提取文献中基本人口学特征、干预方案及结局指标, 结局指标为治疗前后认知和功能评估量表变化值, 采用GRADE分级系统评价证据质量, 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6个RCT纳入Meta分析, 结果显示:治疗第2周和8周末, 伏硫西汀组在Rey听觉词汇学习测验-即刻记忆(SMD=0.19, 95%CI=0.06~0.33, P=0.004, I2=0%)、Rey听觉词汇学习测验-延迟记忆(SMD=0.25, 95%CI=0.11~0.38, P=0.000 3, I2=0%)、连线测验-A(SMD=-0.19, 95%CI=-0.32~-0.06, P=0.004, 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SNCA基因rs385705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及临床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地区PD患者171例为PD组;另选择健康者197例为对照组。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基因SNPs。结果 PD组SNCA基因rs3857059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 49,95%CI:1. 11~2. 00,P=0. 008),携带GG基因型增加PD的发病风险(OR=2. 17,95%CI:1. 18~4. 00,P=0. 013),男性GG型PD患者易感性高于女性,但与临床症状无关联。结论SNCA基因rs3857059位点的SNPs与中国人群散发性PD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帕金森病(PD)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纳入国内PD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8篇文献纳入分析,纳入病例1663例,对照26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PD的危险因素有PD阳性家族史(OR=5.31,95%CI:3.16~8.92,P0.00001)、重大精神创伤或抑郁史(OR=4.35,95%CI:2.76~6.84,P0.00001)、头外伤史(OR=3.70,95%CI:2.36~5.81,P0.00001)、从事脑力劳动(OR=2.08,95%CI:1.33~3.24,P=0.001)和杀虫剂、化肥等毒物接触史(OR=2.03,95%CI:1.48~2.79,P0.0001)。保护性因素有饮茶(OR=0.39,95%CI:0.23~0.67,P0.00001),吸烟(OR=0.58,95%CI:0.49~0.68,P0.00001),饮酒(OR=0.71,95%CI:0.56~0.90,P=0.005)。结论中国人群PD的危险因素有PD阳性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或抑郁史、头外伤史、从事脑力劳动和杀虫剂、化肥等毒物接触史,保护性因素有饮茶、吸烟、饮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漆黄素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 采用MPTP腹腔注射复制亚急性PD小鼠模型,漆黄素灌胃给药,实验分为3组:control组、MPTP组、漆黄素+MPTP组。通过旷场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等行为学指标评估小鼠的运动行为。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纹状体中TH水平和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采用尼氏染色检测黑质区神经元的损伤状况。通过检测纹状体区GSH、SOD、T-AOC、MDA含量,评估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与MPTP组相比,漆黄素+MPTP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及运动速度提高(P<0.05);爬杆总时间及转头时间缩短(P<0.05)。悬挂实验评分提高(P<0.05)。尼氏染色结果发现,漆黄素可缓解MPTP小鼠黑质区神经元损伤(P<0.05)。TH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漆黄素可改善MPTP诱导的小鼠TH表达量水平下降及阳性神经元丢失(P<0.05)。同时,漆黄素处理后,提高了MPTP小鼠GSH、SOD、T-AOC水平,降低了MPTP小鼠MDA的含量(P<0.05)。结论 漆黄素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缓解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漆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桦脂醇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干预作用及海马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探索治疗AD提供新的可能。方法 采用白桦脂醇干预APP/PS1双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C57BL/6J健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行为学观察学习记忆能力、在体电生理记录海马神经元的生物电、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Realtime PCR法检测PSD-95和Synapsin-I水平。结果 水迷宫检测结果发现白桦脂醇能改善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电生理检测AD模型组长时程增强(LTP)幅值低于对照组,经过白桦脂醇干预治疗后,白桦脂醇各组LTP幅值较AD模型组升高;AD模型组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白桦脂醇干预治疗后凋亡率下降;AD小鼠模型海马区PSD-95和Synapsin-I表达下降,但经白桦脂醇干预后其表达上升。结论 白桦脂醇通过使海马PSD-95和Synapsin-I的表达增加,发挥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使海马长时程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除了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外,常伴随胃肠道症状,在不同疾病患者体内可观察到相应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可通过外周神经、免疫等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肠道菌群失调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模型动物或患者在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症状改善。该文就粪菌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高血压病患者扩大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EPVS)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从2012年1月起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的阿尔兹海默病(AD组)、帕金森病(PD组)患者各10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基本匹配且无以上疾病的高血压(HBP组)患者100例、健康中老年人(N组)100例。所有受试者均经3.0 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观察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以及海马区这三个层面的T2WI和FLAIR的成像表现,比较4组受试者EPVS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EPVS数目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AD组MMSE评分与EPVS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组受试者无论是在半卵圆中心区还是基底节区,EPVS均存在解剖学分布差异(P<0.001)。4个组间的EPVS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组、HBP组、PD组均高于N组。在半卵圆中心区,AD组的EPVS数目(11.23)高于其他3组(HBP=8.97、PD=7.88、N=3.00)。在基底节区,HBP组的EPVS数目(7.21)高于其他3组(PD=5.85、AD=4.87、N=2.95)。在海马区,AD组、HBP组、PD组之间的EPVS数目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计算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占全部脑区EPVS数目的比值发现,AD组的EPVS百分比(69.41%)高于其他3组(HBP=54.75%、PD=57.49%、N=46.35%),AD组与HBP组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D组、HBP组、PD组的EPVS数目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4、0.41、0.49,P<0.01),而与N组无相关性。AD组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数目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s=-0.251,P<0.05),在基底节区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AD组的EPVS分布以半卵圆中心为主,HBP组的EPVS分布以基底节区为主,PD组的EPVS未发现脑区间分布差异的特点。AD、HBP、PD组患者的EPVS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多。AD组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层面的EPVS数目越多,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EPVS数目可能对评估认知障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被证明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而他汀类药物能否治疗AD也颇具争议。现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A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联用他汀类药物类药物治疗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平行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SCI中他汀类药物与AD的相关文献,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计8个随机对照研究(RCT),60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组304例,对照组305例。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类药物联合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高(MD=1.30,95%CI:0.70~1.90,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MD=-5.28,95%CI:-7.61~-2.9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7~8.99),P=0.46)。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Klotho (KL)蛋白是由抗衰老基因KL编码的单次跨膜蛋白,是一种在细胞代谢和稳态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循环因子。用Klotho蛋白对神经元进行预处理,可以减轻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毒性β淀粉样蛋白和谷氨酸盐引起的神经元损伤,提示Klotho蛋白在AD发病过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最近研究发现,AD患者脑脊液中Klotho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而过表达KL基因的AD小鼠模型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且该作用与其抗衰老作用无关。在AD早期,提高Klotho蛋白水平可作为一种治疗策略,防止病情恶化,改善AD患者的预后。由此可见Klotho与AD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抑郁(d PD)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症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1月收集的286例dPD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118例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余16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和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和运动症状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的心理健康(t=4.44,P0.01)、情绪角色功能(t=2.47,P=0.01)和精力(t=4.45,P0.01)三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PD运动症状疗效的特别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3,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显著提高dPD患者生活质量,且在心理、情绪和精力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此外,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PD患者的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18.
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OAD)是65岁之前发病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及行为异常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EOA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研究表明胆固醇及其相关基因变异参与EOAD发病。胆固醇可能通过载脂蛋白E基因ε4等位基因(ApoE ε4)介导促进EOAD发生,也可能是EOAD独立于ApoE ε4的危险因素,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EOA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载脂蛋白A1(ApoA1)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载脂蛋白C1(ApoC1)基因、载脂蛋白C2(ApoC2)基因、载脂蛋白D(ApoD)基因、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1转运蛋白(ABCA1)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2转运蛋白(ABCA2)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7转运蛋白(ABCA7)基因、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基因、分拣蛋白相关受体1(SORLl)均与EOAD有关。现将胆固醇及相关基因变异在EO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EOAD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思路,为EOAD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雷诺现象是在寒冷或压力状态下由血管痉挛引起的指(趾)端的3阶段颜色反应,常伴疼痛、麻木、僵硬甚至溃疡。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特定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研究的进展,A型肉毒毒素开始运用于治疗雷诺现象,且已证实A型肉毒毒素可以有效缓解雷诺现象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缓解、血流改善、皮温升高,及溃疡愈合改善等。因此,A型肉毒毒素已经成为缓解雷诺现象严重血管痉挛症状的一种新手段,但其拮抗小动脉异常收缩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对雷诺现象的病理机制及A型肉毒毒素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进行总结,为肉毒毒素治疗雷诺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在2018年9月之前于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文献数据库中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筛选和提取,利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1个研究共274名帕金森患者。Meta分析显示:5年单纯DBS治疗与术后5年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运动症状较术后基线改善,UPDRS-III(SMD=-21. 31,95%CI:-25. 18~-17. 44);术后5年单纯DBS治疗与药物联合DBS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运动症状UPDRSIII (SMD=-7. 26,95%CI:-9. 02~-5. 02)、生活质量UPDRS-II (SMD=-4. 2,95%CI:-6. 02~-2. 82)较单纯手术治疗有改善;术前术后LEDD (SMD=453. 76,95%CI:394. 31~513.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DBS副作用发生率较低,脑出血发生率4. 4%,感染6例(2. 2%);癫痫3例(1. 1%)。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术后5年无论是单纯手术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降低了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用量,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