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率尚不确切,但至少2/3对口服避孕药(OCP)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无效的痛经或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在腹腔镜检查时发现EMs。与成人EMs相比,青春期EMs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常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疼痛伴有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等症状,约48%的青春期EMs患者发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或抑郁等。青春期EMs的高危因素包括生殖器官畸形、月经初潮早、家族史及母亲妊娠期相关疾病等。诊断时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妇科检查、盆腔超声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等,确诊仍需腹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青春期EMs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分期、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应长期管理。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与生殖道梗阻性畸形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不典型,术前误诊率高,腹腔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为诊断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结合药物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对其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尚未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导致病情早期的诊治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就现阶段临床治疗中所采取的主要诊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达到更好的服务患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及时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6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痛经、无周期性慢性盆腔痛等,辅助检查血清CA125和经腹彩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2.4%(11/34)和53.9%(20/36),术后用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术后未用药组。结论腹腔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确诊和治疗的金标准,术后用药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于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0%~15%。流行病学研究表明,EMs增加了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子宫内膜样癌和侵袭性透明细胞癌的发生风险。目前关于EMs相关卵巢癌(EAO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阐明。研究认为,EAOC可能与肝细胞核因子(HNF)-1β和ARID1A等基因的突变及氧化应激等有关。EAOC在发现时多处于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诊断EAOC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该病的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在EAOC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取以手术治疗辅以术后化疗,而靶向治疗、早期预防治疗同样重要。EAOC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由于其具有易复发的特点,术后密切随访是必要的。EAOC的化疗目前多主张采用紫杉醇加铂类,但效果不理想。目前研究发现,EAOC较无EMs的卵巢癌(OC)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2002年6月~2004年12月间我院经宫腔镜结合超声对6例青春期少女进行检查、诊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以原发性痛经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先天无阴道患者表现为周期性腹痛。②宫腔镜结合超声检查:6例病例中诊断盲角子宫3例,残角子宫3例,其中5例合并与病侧子宫同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③手术方式:以切除残角或盲角子宫为基本术式,盲角子宫者行大部盲角子宫切除术,术中完全切除盲角子宫内子宫内膜,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者均行囊肿核除术、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及另侧子宫,最终旨在保留正常生育功能。结论:宫腔镜结合B超检查可在术前早期明确诊断青春期少女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保证青春期少女的生育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住症患者14例患者中痛经12例(85%)、盆腔包块10例(71%),慢性盆腔疼痛6例(43%),急性下腹痛2例(14%),伴生殖器畸形5例(35.7%);Ⅰ期2例(14%),Ⅱ期2例(14%),Ⅲ期8例(57%),Ⅳ期2例(14%)。患者均在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后确诊。结论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症状为痛经、盆腔包块及慢性盆腔疼痛,腹腔镜是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住症的确诊及治疗手段,术后合理用药,坚持随诊,减少和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早期诊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误诊率高。本文通过对确诊的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进行分析,为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
自 Rokitansky 于1860年首先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以来,截至1921年 Sampson 发表经血逆流种植学说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Sampson 的学说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对 EMT 开展研究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李悦 《职业与健康》2001,17(10):153-154
1 诊断的新进展1.1 高危因素 年龄在26~40岁居多;月经初潮早,周期短,经期长(周期小于25 d,经期大于8 d);经期负重,经期性交,不孕症;盆腔手术史,如刮宫,剖腹产,剖腹取胎等;家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免疫因素以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率高;绝经后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者。1.2 临床表现1.2.1 症状 痛经,继发性、进行性加重,发生在经前、经期及经后1~2d;非周期性、特异性慢性盆腔炎;原发或继发不孕;月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应当生长在子宫腔内.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的异位部位是盆腔.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治疗一直是妇科医师关注的问题,目前治疗方案包括三方面:①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和中药;②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目前以腹腔镜手术为主;③腹腔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和大量文献报告,对EMs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报告。  相似文献   

13.
孙士霞  郑军 《职业与健康》2003,19(7):144-146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科剖腹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在因不孕而行腹腔镜检查患者中,12%~48%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此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初潮前无发病者,绝经后或切除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妇女直系亲属中患此病的可能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此病与遗传有关,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早期诊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IEM)的临床病史特点及预防.方法 对近7年我院收治的30例IEM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剖宫产后的腹壁切口,潜伏期两年左右,平均(23.5±14.8)个月,横切口多见(75.0%),尤其是右侧角易发(76.2%).内异病灶多发生在皮下脂肪层(79.3%),以单病灶多见.产后月经复潮时间、哺乳时间与潜伏期存在一定关系.临产后剖宫产发病潜伏期明显短于未临产者(P<0.05).结论 IEM的发生与医源性因素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提高手术技巧,产后哺乳6个月以上等措施有助于减少IE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服用米非司酮。结果 236例患者中,69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愈率为60.9%(42/69);146例行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治愈率为58.9%(86/146);21例行根治性手术,术后12例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结论 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4例E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MT占同期妇科手术的12.8%(104/814),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41例,子宫腺肌病2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1例。随访4~27个月,5例下腹痛减轻,2例妊娠,1例出现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复发。结论:EMT是进展性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是对此病的最好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AIEM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经病理检查切除的病灶组织提示,可见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无切口感染,均良好愈合.连服6个月孕二烯酮的患者5例,其它15例均...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妇科常见病,尽管由于侵袭而直接致命的患者较少,但异位内膜具有从盆腔至远处脏器种植、侵润、扩散的特性,近年来发病率升高,痛经、不孕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的消长与内分泌有关,从青春期至围绝经期均可发病。治疗以手术和药物为主,但难以根治,复发率高(5年内高达50%)。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子宫内膜及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不包括子宫肌层)的部位,在卵巢内分泌影响下,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亦呈周期改变,因而引起一系列的病变,临床上以渐进性加重痛经、性交痛、月经不调、不孕等为主要表现,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见病、常见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达10%~15%,其引起的痛经、下腹痛,盆腔包块及性交痛等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EMT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是其生物学行为却类似于恶性肿瘤,目前大部分治疗手段仅能缓解症状且复发率高[1].本病在中医文献中主要见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中.中医学家认为"淤血内阻"是EMT的主要病机,在血淤的基础上又兼有气滞或气虚或肾虚或寒凝或痰瘀互结等不同.现就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