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双相I型和双相II型抑郁患者情感气质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包括332例单相抑郁患者、116例双相I型患者和152例双相II型患者,所有患者均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在为期6周的半自然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完成情感气质问卷中文版(TEMPS-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比较治疗4、6周末不同气质类型为主导气质患者HAMD-17评分减分率。结果双相I型患者旺盛情感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和双相II型患者[(9.91±4.53)分vs.(8.20±4.34)分vs.(8.53±4.14),F=6.562,P=0.002];而双相II型患者环性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10.05±5.02)分vs.(7.47±5.22)分,F=12.89,P0.01]。治疗6周后,情感旺盛气质主导组HAMD-17评分减分率高于情感旺盛气质非主导组(F=6.44,P=0.011)。结论单双相抑郁患者的情感旺盛气质和环性气质的特征有所差异,旺盛情感气质可能可以作为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的情感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的差异。方法:对32例单相抑郁(单相组)及31例双相抑郁(双相组)患者分别评定沉思量表(RRS)、一般拖延行为问卷(GP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对26名正常对照者(健康组)给予RRS和GPS评定,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抑郁组的RRS总分(55.8±9.5)显著高于健康组[(45.8±8.1),P0.01)],抑郁组的GPS总分(57.2±8.9)也显著高于健康组[(49.3±8.4),P0.05];单相组和双相组的RRS总分及GPS总分与HAMD总分及阻滞、绝望感因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8~0.491,P0.05或P0.01);单相组与双相组的RRS总分及各因子分和GP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比健康人更易陷入沉思,且也较易采取拖延方式;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的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未见实质性差别,但在临床上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鉴别诊断青少年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50例青少年单相抑郁患者为单相抑郁组,50例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为双相抑郁组。同期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采集每组受试者血清IGF-1、FGF-9水平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抑郁严重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组患者血清IGF-1、FGF-9水平与炎症因子、HAMD-24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血清IGF-1、FGF-9水平诊断青少年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双相抑郁组血清IGF-1、FGF-9、IL-6水平高于单相抑郁组和对照组,单相抑郁组血清FGF-9水平高于对照组,双相抑郁组和单相抑郁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的光照对双相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107例双相抑郁患者,随机分入强光组(白光10 000 lx, 36例)、弱光组(白光5 000 lx, 36例)、对照组(红光50 lx, 35例),均给予1 h/d的晨光照射,为期2周;每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减分率、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分以评估疗效及安全性,前7 d评定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减分率以评估起效时间。结果:强光组、弱光组的HAMD 2周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强光组与弱光组平均起效时间均为5 d且未出现转躁患者。结论:5 000 lx与10 000 lx的白色光照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比较单相复发性抑郁障碍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住院患者中的适用情况。方法根据DSM-5标准自编抑郁发作临床特征调查问卷,对2015年8月-12月在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复发性抑郁障碍112例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36例进行访谈,比较差异。结果双相抑郁起病年龄更早、抑郁发作次数更多、家族史阳性及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复发性抑郁一次抑郁发作持续时间更长,伴焦虑痛苦及伴忧郁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人群中的信效度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期老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探索性眼球运动(EEM)指标不同特征。 方法 对老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 34 例(双相组)及单相抑郁障碍患者 38 例(单相组)进行一般情况、疾病 特征、EEM检测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HAMD-24总分及7个 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EM均存在异常,两组凝视点(N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单相组反应探索分(RSS)低于双相组,判别分析(D)值高于双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EEM 指标与 HAMD 总分、一般情况、疾病特征无相关性(P> 0.05)。结论 急性期老年单双相抑郁障碍 患者 EEM 中 RSS、D 值存在不同特征,且与临床症状、一般人口学指标关系不大,需进一步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喹硫平和碳酸锂单药治疗双相抑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为期8周的双盲随机平行可变剂量对照研究。对68例符合DSM-Ⅳ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与碳酸锂组,在基线和治疗期每周采用HAMD-17、HAMA、MADRS、YMRS、CGI-I和TESS进行评定。结果以MADRS评分,喹硫平组和碳酸锂组有效率分别为86.86%、82.45%,痊愈率分别为54.35%、52.48%,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两组在治疗终末HAMD-17、HAMA、MADRS、CGI-I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HAMA减分值比较,喹硫平组起效快于碳酸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喹硫平单药可有效治疗双相抑郁,尤其适用于伴焦虑的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碳酸锂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双相障碍Ⅰ型抑郁发作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双相障碍Ⅰ型抑郁发作的患者70例,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给予碳酸锂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给予碳酸锂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开始时及开始后第1、2、4、6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共完成33例,对照组共完成32例。两组在治疗开始时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17评分总分减分率在治疗的第1、2、4、6周末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锂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双相障碍Ⅰ型抑郁发作与单用碳酸锂相比,起效快,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难治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MS组(rTMS+度洛西汀)30例和MECT组(MECT+度洛西汀)30例,2组均观察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分,以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末MECT组HAMD总分减分率显著大于rTMS组(P0.05),4周末、8周末2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与MECT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相当,且rTMS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DSM-IV-TR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记忆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组理解记忆、延迟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54,7.99,18.69,9.93;P<0.05).结论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对记忆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发作对患者的影响更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抑郁障碍的短期疗效。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进行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进行PD分级量表(UPDRS)运动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术前1个月的评价对照。结果术后15例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UPDRS运动评分下降显著(P<0.01)。术后HAMD17总分下降显著(P<0.01),抑郁障碍改善显进2例(HAMD17减分率≥50%),进步7例(HAMD17减分率≥25%)。术后焦虑/躯体化、阻滞、睡眠障碍和体重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认知障碍因子分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NDBS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抑郁障碍症状,对焦虑/躯体化和阻滞等症状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现象学上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144例和双相抑郁96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以基线和治疗6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评价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低,合并焦虑、自杀意念多见,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72.2%,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激越、精神病性症状、不典型抑郁症状突出,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52.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及现象学方面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发病年龄早、有家族史、外向个性、临床表现伴不典型抑郁表现等因素可能提示为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单相抑郁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雌二醇、催乳素水平差异以及性激素水平与躁狂、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住北京回龙观医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99例(男性55例,女性4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估抑郁症状,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躁狂症状;选取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周围血中雌二醇、催乳素水平。结果催乳素水平在双相障碍组、单相抑郁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5,P0.05),而三组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催乳素水平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r=0.361,P=0.033),雌二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及躁狂症状评分相关均不显著(P0.05)。结论心境障碍患者存在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性激素水平与情感症状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抑郁症(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的症状特点。方法纳入单相抑郁患者79例、双相抑郁患者81例及健康对照者120名。采用多维度快感缺失评定量表(dimensional anhedonia rating scale,DARS)评价快感缺失,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评估正性和负性情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条目7评估工作和兴趣。结果单、双相抑郁组分别在DARS总分及4个领域快感缺失得分、PANAS中正性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单、双相抑郁组DARS总分及4个领域得分、PANAS正负性情感得分、工作和兴趣得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伴忧郁特征的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在饮食领域快感缺失程度重于双相抑郁组(P0.01)。女性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双相抑郁组(P0.01);男性患者中,双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单相抑郁组(P0.01)。结论伴忧郁特征的单相抑郁患者饮食领域快感缺失重于双相抑郁,支持单、双相抑郁鉴别关于食欲差异的临床特点;不同性别单、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有差异,但所有单、双相抑郁患者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及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心肌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及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动态监测281例精神分裂症和223例抑郁患者的心肌酶谱,正常对照50名。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病情。结果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组与阴性症状组及双相抑郁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1),阳性症状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高于阴性症状组(P<0.01)。各指标测定水平与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抑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随着病情得到控制,各指标均逐渐下降并趋于正常。单相抑郁患者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抑郁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活性明显增高与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心肌酶谱检测对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抑郁的病情估计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单相抑郁患者治疗前后均无心肌酶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首发、复发及双相抑郁患者精神症状的差异。方法:对首次抑郁发作患者(首发组,24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复发组,57例)及双相抑郁患者(双相组,25例)进行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和比较。结果:HAMD、HAMA评分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MRS评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P=0.007);双相组(6.6±9.0)显著高于首发组(2.8±3.4)和复发组(2.2±3.2)(q=3.86,q=4.40;P均<0.05)。双相组HAMD中的躯体焦虑因子分、体重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复发组(P<0.05或P<0.01);双相组精神病理学症状评分如意志活动、愤怒、幻觉、易激惹、激越、思维联想加快、破坏或攻击行为、活动增加显著高于首发组及复发组(P<0.05或P<0.0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时可出现与躁狂相关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与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患者之间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8例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患者(混合组)、54例躁狂发作患者(躁狂组)、47例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组)及38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白介素-1(IL-1β)、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的浓度;混合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4)和Young躁狂量表(YMRS)评定。结果:混合组IL-1β浓度显著高于躁狂组及抑郁组(P〈0.01),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IL-2浓度与躁狂组、抑郁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IL-6浓度显著高于躁狂组、抑郁组及对照组(P〈0.001)。混合组IL-6浓度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3.372,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3,P〉0.05)。混合组治疗前后IL-6浓度差值与HAMD-24、YMRS减分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r分别=-0.211、-0.100,P均〉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可能存在IL-6诱导的免疫功能异常,有不同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亚细胞的分布的差异性。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简称单相抑郁)患者35例、双相抑郁障碍(简称双相抑郁)患者23例和正常对照30名,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cell,PBMC)中GRαmRNA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Rα在PBMC中的亚细胞分布,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双相抑郁患者组GRαmRNA表达均下降(P0.05),且与HAMD总分均呈负相关(r=-0.62,P0.05;r=-0.79,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单、双相抑郁的轻中度、重度亚组的GRαmRNA表达递减(P0.05)。单、双相抑郁患者组PBMC上GRα表达均显著减少,且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提示存在核分布异常;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核内分布呈下降趋势(P0.05);但单、双相抑郁患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单、双相抑郁组血浆ACTH和血清皮质醇浓度与GRαmRNA的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提示GR在单、双相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均可能起重要作用,且GRαmRNA可能仅是抑郁状态指标,无法鉴别单、双相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 82例重度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分别使用抗抑郁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通过1年的随访,对患者的短期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HAMD-24评分在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8周,两组患者HAMD-24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评分更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年时,两组患者的再住院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再住院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再住院者在受教育年限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快速缓解抑郁症状,短期疗效优于仅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但我们需要关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复合治疗患者的病情,这类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