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单环消融和双环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方法 将40例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环消融组和双环消融组,每组20例.单环消融组距肺静脉口0.5 cm作肺静脉单环电隔离线;双环消融组距肺静脉口0.5 cm和1 cm处,分别作肺静脉单环电隔离线.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6、12个月治愈情况及肺静脉狭窄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2组年龄,房颤发病时间、发作频率,左房内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双环消融组的一次手术治愈率为90%,高于单环消融组的80%(P<0.05);术后12个月,双环消融组二次手术治愈率为95%,明显高于单环消融组的二次手术治愈率的90% (P<0.05).术后6个月2组均未发生肺静脉狭窄.结论 环肺静脉电隔离双环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较单环消融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房消融与双房消融在瓣膜病房颤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35例。在接受瓣膜手术的同时,A组采用左房消融治疗房颤,B组采用双房消融治疗房颤,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消融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射频消融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消融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房消融可有效缩短射频消融时间,但左房消融与双房消融的窦性恢复率无明显差异,均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伊布利特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成功转复率和复发率,比较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转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YO)抗原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基线QT间期(QTc)、最大Q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时间、QTc达峰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伊布利特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成功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降低复发率;还能降低射频消融术对心肌的损伤,且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功能不全与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7月我院行RFCA心房颤动患者4287例,根据行RFCA心房颤动患者是否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4267)与卒中组(n=20)。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功能不全与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相关性,并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院内病死率及入院时、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ADL)变化情况。结果:4287例行RFCA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例,约占0.47%(20/4287)。卒中组性别、年龄、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及手术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心功能不全发病率及心房颤动类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心房颤动类型及既往心功能不全为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入院时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院内病死率、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出院时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类型及既往心功能不全均可引发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且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较差,术前须及时明确患者心功能及房室颤动类型,术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定量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在心房纤颤患者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前后心房肌组织运动变化的特点。方法在15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及26例心房纤颤患者(AF组),RFCA术后3个月AF复发组及维持窦性心律组,应用DTI技术观察左心房侧壁、左心房后壁、左心房前壁、右心房游离壁、房间隔中部收缩期最大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以及左心耳入口处峰值血流速度(充盈峰速度和排空峰速度)的变化。结果 AF组左心房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P0.01);左心耳排空速度及其时间速度积分明显降低(P0.05);心房肌局部应变、应变率在收缩期峰值明显减低(P0.01);心房肌运动速度除右心房游离壁外,余部位均明显降低(P0.01)。RFCA术后3个月维持窦性心律组、AF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明显增高(P0.05);维持窦性心律组与AF复发组比较,收缩期峰值速度有所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变和应变率明显增大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AF患者RFCA术后左心耳血流排空速度、心房应变和应变率较高者具有较大的维持窦性心律的可能性;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左心房内径明显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术后心肌肌钙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梅  刘凡  王秉臣 《临床荟萃》2004,19(13):742-744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及心功能的变化 ,评价cTnI、CK MB在诊断心肌微小损伤中的灵敏性 ,探讨心肌损伤程度与消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射频消融术 (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患者 80例。每例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测定血清cTnI、CK MB水平及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后 4~ 2 4小时cTnI及CK MB较术前明显增高 ,cTnI及CK MB升高倍数与消融能量无线性关系 (r =0 .2 0 ,P >0 .0 5 ;r =0 .2 6 ,P >0 .0 5 ) ,与消融时间、消融次数呈正相关 (r =0 .5 6 ,r =0 .4 2,P均 <0 .0 5 ;r =0 .37,r =0 .4 8,P均 <0 .0 5 )。心室侧消融术后 4~ 2 4小时cTnI的升高倍数和术后 4~ 2 4小时数值均显著高于心房侧消融 (P <0 .0 5 )。旁道组术后cTnI和CK MB升高倍数高于双径路组。RFCA术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 (E)及二尖瓣舒张晚期最大流速 (A)的比值 (E/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RFCA所造成的心肌损伤为小范围的损伤 ,不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检测这种微小损伤 ,cTnI的灵敏度较CK MB高。这种损伤与放电时间、放电次数、消融部位有关 ,而与放电能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初次接受RFCA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2例,根据术后3~12个月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30)、未复发组(n=52)。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以及术前血脂、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MPO等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浆MPO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比例、病程、左心房内径(LAD)、HCY、CRP、MPO水平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MPO组比较,低MPO组随访6、12个月时术后复发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病程、LAD、HCY、MPO均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术前血浆MPO水平与RFCA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RFCA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房纤颤的高危因素及其对围术期护理的影响.方法总结食管癌术后发生房颤的病人63例,并与同期手术的126例未发生房颤的食管癌术后病人做对照,分析可能导致房颤的高危因素,比较2组病人的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术期死亡率.结果房颤组中年龄在65岁以上、男性、术前合并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1)病人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中高血压和糖尿病人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颤组中并发氧饱和度低和胸胃扩张的病人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发热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与对照组的围术期死亡率(x2=0.51,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t=4.8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男性以及术前合并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在行食管癌术后容易发生心房纤颤,术后低氧饱和度、胸胃扩张是诱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房颤不会增加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导管消融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在Ensite NvaX三维标测系统下,完全肺静脉电解剖隔离,应用超声心动图于手术前和术后24 h、1周、1个月测量左心房内径及容积、二尖瓣跨瓣压差,多切面测定二尖辩环舒张早期和晚期运动峰值速度,取平均值并计算其比值;以同年龄组非心房颤动志愿者32例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房颤组均达到完全肺静脉隔离,随访1个月无复发;房颤组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及容积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24 h左心房容积较术前扩大(P<0.05),术后1周缩小(P<0.05),术后1个月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晚期运动峰值速度房颤组术前较对照组减低(P<0.01),术后24 h较术前减低(P<0.05),1周后增加(P<0.05或P<0.01),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管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 ,术后24 h左心房有所扩张、收缩功能减低,但1周好转,1个月时接近术前,可能与消融对左心房损伤后修复过程有关,提示术后应重视血栓的风险和手术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 109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的常规治疗,随访2a,比较2组治疗后12个月内房颤发生次数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12,24个月,观察组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颤发生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在控制患者血压达标同时可减少房颤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脏超声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7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腰围、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血脂等情况;分别对二尖瓣反流、左房收缩期前后径、右房收缩期上下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E/A进行比较;分析心脏超声指标和阵发性房颤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腰围、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血脂、血糖等临床体征、生化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二尖瓣反流占比、收缩期左房前后径、收缩期右房上下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E/A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Logistic分析,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收缩期左房前后径、室间隔厚度以及阵发性房颤之间关系密切,具有相关性(P <0.05)。结论:相对于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脏超声显示存在着室间隔厚度增加、左心房增大、二尖瓣反流等特征。因此,...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2):2146-2148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40例(52枚),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治疗。随机将患者分配为常规手术护理组20例(24枚)和微波消融护理组20例(28枚)。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术中出血,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长,甲状腺功能检查,住院时间。结果常规手术护理组总有效率为70%,微波消融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手术护理组甲状腺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微波消融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4、T3及F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波消融护理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手术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护理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手术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围手术期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长和住院时间,提高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进展风险评分(HATCH评分)与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的相关性,为阵发性房颤患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预测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测量2013~2015年100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HATCH评分及PTFV1。100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按照房颤进展分为阵发性房颤组(阵发组,95例)和由阵发性房颤进展的持续性房颤组(进展组,5例),分别比较两组间HATCH评分及PTFV1的差异。按照房颤病因分为孤立性房颤组(孤立组,20例)与病理性房颤组(病理组,8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HATCH评分及PTFV1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TFV1与HATC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100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TFV1,与HATCH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7,P0.05);2HATCH评分1分组PTFV1略高于HATCH评分0分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TCH评分≥2分组PTFV1明显高于HATCH评分1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平均随访1年,由阵发性房颤进展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进展组)HATCH评分及PTFV1明显高于仍为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组PTFV1和HATCH评分高于孤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FV1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指标,可对预测阵发性房颤向持续性房颤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经心外膜的环肺静脉消融(CPVa)和左房盒式消融(BOXa)对房颤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模型后,直视下分别行环肺静脉消融和左房盒式消融.消融前、后记录左房有效不应期(LA-ERP)、计算房颤诱发率、记录房颤持续时间,术毕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所有犬均能诱发出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房颤终止后的LA-ERP较基线水平显著缩短[CPVa组:(140±10)ms vs(102±10)ms,P<0.01;BOXa组:(139±11)ms vs(105±8)ms,P<0.01],但消融前后的LA-ERP并无显著性差异[CPVa组:(102±10)ms vs(110 8)ms,P=0.070;BOXa组:(106±7)ms vs(111±7)ms,P=0.225].消融后两组的房颤诱发率均较消融前显著降低[(98±4)%vs(28±10)%,P<0.01,(97±4)%vs(14±7)%,P<0.01],房颤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233±40)s vs(70±29)s,P<0.01;(240±41)s vs(34±22)s,P<0.01];部分犬可见肺静脉一心房双向电传导阻滞;两组间消融前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别,消融后BOXa组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低于/短于CPVa组(P<0.05).消融后焦域内的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结论 经心外膜聚焦超声环肺静脉消融可显著降低房颤诱发率和缩短房颤持续时间,而左房盒式消融则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房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例高血压合并初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降压治疗,治疗周期1年。观察2组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略低于对照组(14例,31.1%);治疗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4%),略低于对照组(5例,1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及ANP水平、减小LAD,有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伐卢定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4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各52例。两组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照组应用肝素抗凝,观察组应用比伐卢定。比较两组疗效、凝血状态、心肌损伤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记录两组术后出血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6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MB)、肌钙蛋白I(cTn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ET-1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GMP-140水平低于术前及对照组术后(P0.05)。结论比伐卢定能降低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风险,且有利于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另选择正常对照组82例,所有观察对象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二尖瓣血流频谱E波和A波速度、E波与A波的速度比值(E/A),对两组观察对象RT-3DE左房容积参数及左房功能参数进行对比,其中包含左房最大及最小容积以及左房功能参数。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术前,房颤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5);术后3个月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心率接近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阵发性房颤组E峰、E/A显著增高(P0.05),A峰显著降低(P0.05),术前PVa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差异(P0.05);阵发性房颤组术后3天与术前相比A峰明显降低(P0.05),E峰无明显变化(P0.05),心室收缩期S波峰值流速(PVs)、舒张期D波流速(PVd)、舒张期逆向A波峰值流速(PVa)也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A峰明显升高,E/A减小(P0.05),PVs、PVd、PVa仍没有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阵发性房颤组的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显著较高(P0.05),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及被动射血分数(LAPEF)均显著较低(P0.05)。阵发性房颤组术后3天与术前相比,各容积指标没有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LAVmax、LAVp和LAVmin减小(P0.05),LAPEF、LAAEF增高(P0.05)。结论 RT-3D技术可以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容积参数和功能参数的测定,以此来对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的左房功能进行评价,并且研究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左房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中心静脉压测量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价值,尤其对于在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消融中的意义。方法:入选39例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4.4±12.6)岁。阵发性房颤24例,持续性、永久性房颤15例。心功能NYHAⅠ级17例,Ⅱ级18例,Ⅲ级4例。左室射血分数51%~77%。分别测量消融术前、术后即刻中心静脉压。结果:患者术后平均中心静脉压(12.9±4.6)cmH2O较术前平均中心静脉压(9.1±1.8)cmH2O有明显升高(P=0.000);手术前后的变化值(△CVP)在心功能Ⅲ级组(6.3±5.3)cmH2O显著高于Ⅰ级组(3.5±3.0)cmH2O和Ⅱ级组(2.3±3.2)cmH2O(P<0.05);术后中心静脉压与手术时间、放电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P=0.010),0.675(P=0.046);消融术前后中心静脉压变化值与手术时间、放电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4(P=0.001),0.806(P=0.009)。术后出现心衰症状或肺部啰音的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压以及中心静脉变化值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无啰音组(均P<0.05)。结论: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时,中心静脉压可成为术中监测的重要临床内容,不仅方法简单实用,更可以提高术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和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间的关系。方法:记录182例首次成功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窦性心律时的12导联心电图,计算P波离散度,同步测定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随访术后6个月内患者有无房颤发作,同时分析其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消融手术资料。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房颤复发率为21.4%。无房颤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小[(47.6±6.1)岁比(60.2±9.5)岁]、孤立性房颤百分比高(69.5%比47.3%),且其P波离散度无论在术前还是在术后1 d及1、3、6个月均显著小于房颤复发组(P0.05);无房颤复发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的P波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而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后的P波离散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房颤复发组患者的NT-proBNP,无论术前还是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其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房颤复发组(P0.05),且无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而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NT-proBN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前的左心房内径较房颤复发组小[(41.3±2.7) mm比(46.6±4.4) mm)],并在术后6个月[(38.0±2.0) mm比(41.3±2.7) mm]较术前显著缩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OR=1.3, 95%CI为0.9~1.0, P0.01)、术前P波离散度(OR=1.2, 95%CI为1.0~1.1, P=0.04)和术前NT-proBNP水平(OR=2.3, 95%CI为1.3~1.7, P=0.03)是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6个月内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术前P波离散度和NT-proBNP水平可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患者选择及术后预测房颤复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514-2516
目的探究连续干预在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4例,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于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连续干预。统计对比两组用药依从性、干预满意度,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抑郁(SDS)、焦虑(SAS),观察比较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予以连续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且患者对干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