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风险模型构建,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9年9月-2022年9月九江市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35例ERCP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29例),未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206例)。分析ERCP术后胆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构建的回归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29例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共检出4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占比分别为18.37%、81.63%,其中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4.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后胆汁引流不充分是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回归方程模型:Logit(P)=-2.078+糖尿病×0.897+术后胆汁引流不充分×0.934,ROC曲线分析显示,当Logit(P)>13.08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95%CI:0.821~0.9...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经皮经肝胆系引流(PTB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接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评价此方法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8例经ERCP失败而采用PTBD与ERCP对接治疗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先行PTBD,将导丝超选通过梗阻段到达十二指肠,对接是指导丝经由PTBD通道导入十二指肠,再经十二指肠镜的活检孔道导出的过程,或导丝经十二指肠镜活检孔道沿PTBD通道通过梗阻段的过程.对接后行支架置入.结果 8例均获得成功.采取右侧肝管穿刺3例,左侧肝管穿刺4例;一次性对接成功3例,分次对接5例,分次对接的患者ERCP在PTBD后1周至1年进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PTBD与ERCP对接是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较好方法.该方法简便易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管感染的临床效果,旨在改善ERCP手术的临床预后。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1月86例行ERCP术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术后行ENBD,对照组术后未行ENBD,比较两组ERCP术后胆管感染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ERCP术后胆管感染分别为2、4例,感染率分别为4.3%、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2例单纯性胆管炎药物保守治疗后痊愈;对照组中单纯性胆管炎1例对症处理后好转,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分别行开腹胆道引流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其中2例治疗无效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结论 ENBD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胆管感染,对于存在ERCP术后胆管感染危险因素的手术患者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皮肝内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与经内镜胆道引流(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EBD)两种减黄方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6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道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TBD组62例,EBD组44例。结果:两组患者间术前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TBD组首次操作成功率58.1%,EBD组首次操作成功率56.8%,两组间术前引流时长无明显差异,操作引起的胆管炎及胰腺炎EBD组明显高于PTBD组(54.5%比22.6%,p0.001),PTBD组中2位患者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肿瘤细胞管道种植。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行EBD较PTBD有较高的胆管炎及胰腺炎发生率,但PTBD可引起沿肿瘤种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7月~2021年6月钦州市中医医院153例行ERCP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统计ERCP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分析ERCP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患者术后并发胆道感染18例,发生率为11.76%。18例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共分离出20株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16株(占80.00%),革兰氏阳性菌4株(占20.00%)。糖尿病(x1)、结石直径(x2)、胆道梗阻位置(x3)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x4)是造成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P <0.05),胆汁引流充分(x5)则是保护因素(P <0.05)。最终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为Logit(P)=2.216x1+2.219x2+3.343x3+1.659x4-2.361x5-2.668。模型预测术后胆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结论 ERCP术后胆道感染风险较高,革兰氏阴性菌是主要病原菌。糖尿病、胆道梗阻位置、Oddi括约肌功能以及胆汁引流不充分均与ERCP术后胆道...  相似文献   

6.
丁月华 《中国保健》2008,16(11):505-506
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内镜胆道引流方法.它采用一细长的塑料管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胆管中,另一端经十二指肠、胃、食管、咽等从鼻孔引出体外,建立胆汁的体外引流途径".ENBD是简便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的方法,通过引流达到减压、退黄、消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经皮经肝胆系引流(PTB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接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评价此方法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经ERCP失败而采用PTBD与ERCP对接治疗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先行PTBD,将导丝超选通过梗阻段到达十二指肠,对接是指导丝经由PTBD通道导人十二指肠,再经十二指肠镜的活检孔道导出的过程,或导丝经十二指肠镜活检孔道沿PTBD通道通过梗阻段的过程。对接后行支架置人。结果8例均获得成功。采取右侧肝管穿刺3例,左侧肝管穿刺4例;一次性对接成功3例,分次对接5例,分次对接的患者ERCP在PTBD后1周至1年进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TBD与ERCP对接是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较好方法。该方法简便易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燚 《中国校医》2022,36(1):35
目的 探究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2例HCCA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TCD组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组,各41例。PTCD组行PTCD治疗,ENBD组行ENBD治疗。对比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与平均生存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PTCD组TBil、ALT、ALP水平为(196.45±18.59)mmol/L、(32.16±7.28)U/L、(170.46±46.82)U/L均低于ENBD组的(206.83±17.56)mmol/L、(36.89±8.75)U/L、(198.86±50.34)U/L(t=2.599、2.661、2.645,P=0.011、0.009、0.010);Ⅰ型、Ⅱ型患者治疗前后TBil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8、1.723,P=0.217、0.095);Ⅲ型、Ⅳ型患者治疗后TBil水平分别为(221.01±21.68)mol/L、(241.44±22.97)mol/L低于治疗前的(262.35±25.47)mol/L、(301.49±28.53)mol/L(t=4.099、4.637,P值均<0.01);PTCD组平均生存时间[14.19(12.892,16.093)]个月,高于ENBD组[12.78(10.726,14.055)]个月(χ2=23.514,P<0.01)。结论 PTC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引流量较高,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助于及时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取介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行介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感染的情况,对患者性别、年龄,术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发生胆道感染患者33例,感染率为15.14%,20例患者的胆汁样本中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60.61%,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株占64.00%,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占36.00%,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支架植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术后胆道感染率分别为13.48%、15.85%和17.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胆道感染史、术前黄疸天数、术后胆汁引流是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胆道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有效地干预,以达到降低术后感染、确保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术中及术后48 h胆汁中病原菌种类、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某院收集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行ERCP取石术患者,分别对ERCP取石术中获得的胆汁(术中组)及ERCP取石术后48 h经鼻胆管引流获得的胆汁(术后组)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共收集117例患者资料,术中组、术后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3.50%、47.86%,两组胆汁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34份胆汁标本共培养出17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8株(79.31%),革兰阳性菌33株(18.97%),真菌3株(1.72%);术中组细菌105株,术后组细菌69株;术中组和术后组不同细菌种类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组和术后组检出率居前5位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居前3位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60.0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较高;3种细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100.00%。革兰阳性菌中检出率较高的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胆汁细菌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在无禁忌的情况下应尽早行ERCP取石术解除胆道梗阻;胆道感染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建议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逆行取石(ERCP)与经皮肝胆道镜顺行取石(PTCS)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行ERCP+PTCS治疗,即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即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瘘术,术后5~7天行经瘘道胆道镜取石术。总结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7例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治疗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ERCP与PTCS术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5例,结石取净率为96.0%,优于对照组的70.4%(P<0.05);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住院时间较短,花费相对较多(P<0.01)。结论 ERCP联合PTCS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一种胆道引流新技术。本组34例。其中,梗阻性黄疸24例,ENBD有效地解除了胆道梗阻,免除了高危状态下的胆道手术,为一次择期彻底性手术创造了条件。与PTCD相比。具有同样减黄引流效果而无胆漏出血之虞,且确具内外双引流效果。余10例为ERCP术后预防性应用,防止了ERCP术后并发症,扩大了ERCP适应证,可早期获得更确切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在预防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及胆道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32例具有胰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A组)完成ERCP术后行鼻胆管引流,观察术后血清淀粉酶及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和胆道感染的发生情况,并与同期ERCP术后未行鼻胆管引流患者32例(B组)作对比研究.结果 A组患者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为(220.5±53.8)u/L,明显低于B组相同时间血清淀粉酶[(405.8±52.9)u/L,P<0.05)],A组无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及胆道感染,亦明显低于B组.结论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能够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及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漏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LC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行ERCP.其中8例经ENBD治疗获得成功,1例因胆总管横断伤,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ERCP是LC后胆漏患者理想的诊断方法,ENBD结合腹腔引流治疗LC后胆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术患者1 0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胆道感染分为并发胆道感染组30例和未并发胆道感染组1 01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1 040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30例,发生率为2.88%,共培养病原菌42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粪肠球菌;胆道梗阻位置、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为:Logit(P)=-11.087+胆道梗阻位置高位×0.927+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958+合并糖尿病×1.042,按照诊断概率Logit(P)绘制预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的ROC曲线,当Logit(P)>11时,AUC值为0.843,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67.43%。结论 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感染率,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地控制术后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及绍兴市人民医院行ERCP治疗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各80例,通过术后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腹痛等统计分析术后感染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ERCP术后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4例占5.00%、胆道感染8例占10.00%、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3例占3.75%、胆道感染3例占3.75%、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未出现与ERCP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另外5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但无腹痛;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胆道感染10.00%,低位胆道梗阻为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发生胆道感染高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提示高位胆管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更易发生感染,因此,术前术后应做好积极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药性及其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肝胆外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行ERCP术中胆汁微生物培养,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道感染CRE的耐药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 107例行ERCP术后共检出病原菌535株,肠杆菌目细菌占60.9%(326/535),CRE占4.3%(23/535);CRE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非CRE菌株(P<0.05);所有菌株未检出blaIMP、blaVIM、blaOXA-48耐药基因;blaNDM检出占60.9%,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完全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急性胆石相关性胰腺炎、手术时间≥60 min、入院时APACHEⅡ评分≥4分、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使用史是ERCP术后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行ERCP术后胆道感染CRE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关注相关危险因素以改善预后;CRE的主要酶型blaNDM对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在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管感染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接诊并经ERCP治疗的1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行ERCP术,相同护理条件和环境下试验组患者ERCP术后行ENBD,进行鼻胆管引流和冲洗,术后3h、24h分别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酶含量,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评价ERCP术后行ENBD的效果。结果术后3h、24h,试验组患者CRP含量分别为(16.37±8.88)mg/L、(15.49±9.02)mg/L均低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淀粉酶含量分别为(110.32±9.63)μ/L和(102.55±47.18)μ/L均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试验组胆管感染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44%和5.5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CP后行ENBD术能较好地抑制胆管感染、高淀粉酶血症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0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行ERC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RCP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胆道感染组37例和非感染组1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集胆道感染组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检测细菌耐药基因分型。结果 胆道感染组患者中胆道高位梗阻、ERCP手术时间>1 h、术后胆汁引流不畅、伴随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比例高于非感染组,ERC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道高位梗阻、伴随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ERCP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共检出44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23株,占比最高为52.27%,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8株,不产ESBLs菌5株,两者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碳青霉烯类均完全敏感。产ESB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在各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各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行胆汁引流,其中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8次、胆道金属支架置放术(EMBE)6次,双支架1次.结果:1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减轻或消失;放置胆道内支架1周后,患者的相关指标TBIL,ALT、AST、AKP及r-GT明显下降,黄疸和肝功能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3例患者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3天后基本降至正常.全部患者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内镜胆道支架放置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