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对药物之寒温配伍运用巧妙,组方构思法度严谨,寓有深意,很有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寒温药配伍的类型及其特点归纳分述如下。一、寒温并用,各行其道,治疗寒热互见之证《内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并存固然要寒温同用。仲景将寒温药物冶于一炉,主要是针对病机复杂,寒热互见之病证而设。寒药清其热,温药散其寒,各行其道,各逞其能,如是则寒热之证得除而阴阳和平,然由于寒热之邪所在部位及特点的不同,故同为寒温并用之法,药物的配伍亦因之有别。试予归纳,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2.
<正>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杂,需要常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明代李时珍在黄连炮制项谈到“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本文用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生凉、熟温,法有其用等方面专论运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的重要性,科学性。1.寒热相制,可变其性 寒热是拮抗、对立、矛盾、相反的,常用此理论炮制药物改寒转温,或使热(温)转凉,寒药用热药制后变为温性药,热药用寒药制后转变为凉性药。如生地性寒属寒药,为清热凉血之品,经热药酒加热蒸制成熟地后,就成温药,为滋阴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3.
(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正确地辨别证候的寒、热属性,是决定用药为温热或寒凉的关键。《内经》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两者治法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 “反佐”乃方剂学关于药物组成的法度之一。临床应用得当取效甚佳。 1“反佐”的涵义 1.1 配伍反佐:“反佐”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处是指大寒大热之证,与其相违之气格拒不纳,故取其气相同者以佐之,借其气同而易入,使违性者能与其气相争。因此说,配伍反佐就是指组方配伍时,在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  相似文献   

5.
寒热配伍的适用证以火郁证、湿热证和积滞证为主;根据寒热药性可采取去性存用、去用存性两种形式;寒热配伍环境可调控单味中药的具体效用发挥方向;寒热药物量比包括全方寒热药量配比、方内寒热药对(组)配比、同药异方异量三方面。临证时应根据病性,针对寒药和热药的药性和功用,合理配伍寒药和热药及调整其剂量配比,以调控药用方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至理也。教医者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辨证用药,简便而易行,桴鼓而相应。然临证更多胶痼复杂之疾,则非单用寒药或热药所能治,必寒热并用,方能取效也。至若寒热并用之法,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论之甚详。有用辛开苦降、寒温杂投,治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浩瀚广博,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而且阐述了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用药。故药性理论渊源,实源于《黄帝内经》,而历代医家对其理论渊源系统整理阐述者少,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药性理论,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四气(又称四性)《黄帝内经》中并无药物四气(或四性)的明确记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很多注家也都解释为“寒证用热药”治疗或“热证用寒药”治疗,这里的寒热可以是指药性,但主…  相似文献   

8.
商宪敏教授治疗寒热错杂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寒热错杂痹证的特点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临床常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根据痹证感邪的不同,偏风、偏寒、偏湿、偏热之异,因此临床有   相似文献   

9.
论反佐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乐全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试对其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一书,由柴胡、生姜各15克,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克,大黄6克,大枣5枚组成。 该方是由小柴胡汤减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小柴胡汤本是治疗少阳病证的主方。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后,发病的病位在肌表的称为太阳病证或表证;病邪传入于内的,称为阳明证或里证;若病邪既不在表又未传里,而是在表里之间,则称为少阳病证或半表半里证。少阳病的病机是:邪气欲传于里,正气欲驱邪于外,正邪分争,相持不下。所表现的典型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欲呕,默默不欲食(不想说话,也不想进食)等。所谓“往来寒热”,是说寒与热交替发作,一阵怕冷,一阵发热,而且反复发作无定时,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研究方法 ,从时令与药性方面分析历代医家对"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不同注释,并对教材中解表剂和泄下剂的51味药物进行性味的统计分析,认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分别适用于表寒、里热之证,其根本在于疾病的寒热性质。真寒,则不远热;真热,则不远寒。临床见证,要详辨寒热真假,同时应以病性为主,结合三因制宜,确立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其病因并不忽视外邪致病,原著第1篇有风、寒、雾、湿、饮食即五邪之论,尚有热邪致病见于全书多处,应予重视。其热有外来、内生之分,所致病证40余种,方治十分丰富。故择其要,从《金匮要略》外热致病、内热致病及其证治等方面加以论述。1)《金匮要略》热邪致病内热多于外热,内热大多由外热转化而来。2)内热病位涉及广泛,不仅有腑热,且有脏热;内热病性有虚实;内热特点常与它邪相兼致病。3)治热方法独特:除“热者寒之”常规治热法外,尚有甘温除劳热、温阳退虚热、育阴利水清郁热、温通寒实散结热、回阳救逆治假热等。4)用药常寒热并用,以协调阴阳,化解寒热夹杂之势。  相似文献   

13.
中药的气味即指四气、五味.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如石膏性寒、附子性热、桂枝性温、葛根性凉等.此外,有些寒热之性不显的平性药,如甘草等及微寒、微温药等也未越出四气范围.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相似文献   

14.
1 太阴寒热太阴属脾 ,主司运化 ,临床上无阳热之证 ,多由太阴本寒和风寒之邪直中太阴而引起邪从寒化证 ,为脾虚寒盛的寒热同病正化之证。其原文中没有寒热症状的描述 ,惟论其病机为“以其藏有寒”(2 77)(文中所有括号内的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 4年第 1版 ) ,故出现以“自汗不渴”(2 77)为主症 ,并见“腹满而吐 ,食不下 ,时腹自痛”(2 73)的太阴病 ,治“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2 77) ,此寒热同病同治之法 ,即《内经》“寒者温之 ,虚者补之”之义。2 少阴寒热少阴属心肾 ,为三阴之枢 ,统水火…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所谓寒热同形,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今则反之,寒见热象,热见寒象,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这叫寒热同形”;所谓寒热同病,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真寒真热,两气并见,是为同病也。...  相似文献   

16.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17.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18.
两个性质功能不同或相反的药物,互相配伍组成的对药称相对对药。今就相对对药临床增减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敬请指正。1 黄连吴茱萸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二药伍用,辛开苦降,共奏清肝和胃之效,主治寒热错杂之证。“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而无偏胜之害”(李时珍语)。丹溪之左金丸,连、萸之比为6∶1,治吐酸;景岳之黄连丸,连、萸之比为1∶1,治便血。如热较甚者,多取黄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黄连;若寒热等同,则二者各半为宜。寒热相配,临床应用最广。就黄连而…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其病因并不忽视外邪致病,原著第1篇有风、寒、雾、湿、饮食即五邪之论,尚有热邪致病见于全书多处,应予重视.其热有外来、内生之分,所致病证40余种,方治十分丰富.故择其要,从<金匮要略>外热致病、内热致病及其证治等方面加以论述.1)<金匮要略>热邪致病内热多于外热,内热大多由外热转化而来.2)内热病位涉及广泛,不仅有腑热,且有脏热;内热病性有虚实;内热特点常与它邪相兼致病.3)治热方法独特除"热者寒之"常规治热法外,尚有甘温除劳热、温阳退虚热、育阴利水清郁热、温通寒实散结热、回阳救逆治假热等.4)用药常寒热并用,以协调阴阳,化解寒热夹杂之势.  相似文献   

20.
问诊     
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许多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故张景岳言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问诊涉及范围很广,除询问一般情况外,主要内容如下。 1.问寒热: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但热不寒为病邪化热入里;但寒不热为阳虚;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