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锥切标本宫旁浸润(P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8年2月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癌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200例Ⅰa2~Ⅰb1期宫颈癌患者,分析早期宫颈癌PI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5例(7.5%)PI阳性,185例(92.5%)PI阴性。单因素分析显示,PI与年龄、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和切缘状态无关(均P>0.05),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阳性(OR=5.456,95%CI:1.669~17.833,P=0.005)和淋巴结转移阳性(OR=6.725,95%CI:1.833~24.669,P=0.004)是P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宫颈锥切标本中LVSI、淋巴结转移与PI有关,可作为PI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3.
<正>1临床分期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发展中国家居第2位~([1])。宫颈癌治疗方案主要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临床分期,临床分期一旦确定便不得更改。对于难以通过盆腔检查加以判断的情况,可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来辅助判断分期,但不作为主要分期依据。临床分期决定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2014年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中提出,早期病例以根治性手术为主,加或不加辅助治疗,中晚期病例及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及宫旁浸润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1245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是否LVSI及宫旁浸润分为LVSI组、无LVSI组和宫旁浸润组、无宫旁浸润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脉管及宫旁浸润危险因素。结果:1245例LVSI率14.1%(175/1245),宫旁浸润率1.85%(23/1245)。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的发生与病灶类型、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子宫颈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切缘阳性、宫旁浸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淋巴转移情况分层分析发现,在淋巴未转移组LVSI的发生率与年龄、病灶类型、病理类型、子宫颈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类型为内生型、病理为鳞癌、子宫颈深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相较于非内生型、非鳞癌、子宫颈浸润浅肌层、无淋巴转移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是发生LVSI的独...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73年创建中药锥切疗法以来,治疗早期宫颈癌230例,取得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并推广应用本疗法治疗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88例、宫颈癌前疾患107例、宫颈赘生物29例,均获满意的效果。现将中药锥切疗法简介于下: 一、原理用中药“三品”杆、饼使宫颈阴道部消失,宫颈管形成园锥形筒状缺损,以达到根治早期  相似文献   

6.
宫颈锥切术既可有效地用于早期宫颈癌及临界病变的诊断,以便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还可作为上皮内癌要求保留子宫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但由于出血、感染、不孕等并发症较多,且须住院,增加病人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在一些诊断水平较高的专门机构,尽量以其它可确定诊断的方法替代,所以为70年代中期后锥切数逐渐降低.为此,作者回顾分析了1974~1983年间的锥切病例,以探  相似文献   

7.
浸润性宫颈癌偶尔可在以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发现,这种情况称之为隐匿性宫颈癌。该病的复发率约60%,再次手术或放疗或二者联合治疗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因这种情况发生率极低,目前尚无两种治疗方法的随机研究,且两者无残余肿瘤的存活率相同。分析对于隐匿性宫颈癌行根治性二次手术的情况。隐匿性宫颈癌的标准为以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术前未发现的深度在0.5~3cm的早期浸润癌,研究选取自1987~2003年16年间16例隐匿性宫颈癌患者,其中11例实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病例的选择符合以下标准:①原发病灶浸润深度在0.5~3cm。②…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根治术作为宫颈癌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带来了高生存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并发症。现阶段随着对宫旁淋巴分布和宫颈癌宫旁转移情况的进一步认识,一些学者提出缩小宫颈癌根治术宫旁切除范围的可行性并做了相应的临床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为后续探讨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方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失访,有预后资料者共4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阳性与组织学低分化、深间质浸润、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55例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21例(38.2%),393例未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63例(16.0%)。50例死亡病例中LVSI阳性17例(34.0%),398例存活病例中LVSI阳性67例(16.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Ρ=0.003)。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7.9%、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LVSI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5年OS、DFS的独立预后因素,阴道穹窿受侵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是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癌5年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均居第一位。自LACC试验报道接受微创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差以来,改善接受微创手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成为研究的热点。宫颈锥切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有利因素,特别是在肿瘤直径小于2cm的人群中作用甚佳。本文就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作一总结,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在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肿瘤结局和妊娠情况以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6个研究中心的52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50例成功锥切的患者中,有2例ⅠA1期患者术后复发,总复发率4%(2/50),平均复发时间20.5个月。这2例均为中分化癌并多点浸润,且有盆腔淋巴结转移;②50例患者中15例有生育要求并尝试妊娠,有7例(46%)共9人次妊娠;其中足月分娩3人次(20%),顺产1人次、剖宫产2人次。药物流产(6周)1人次;自然流产(24周)1人次,并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早孕胎停育(8周)3人次;宫外孕1人次,平均妊娠时间术后10个月。结论宫颈冷刀锥切术用于年轻ⅠA1期宫颈癌患者安全有效,妊娠结局良好,但应局限于高分化癌患者。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的临床分期中,准确判定宫颈癌宫旁侵犯极为重要,而应用直肠双合诊(RE)进行检查,诊断错误率为40~60%。随着近年来腔内超声技术的进展,一种新方法——经直肠超声图像(TRU),已应用于对宫颈癌的诊断。本文首次应用经直肠线阵式探头确定宫颈癌宫旁的侵犯。作者观察的30例宫颈癌患者均经细胞学和宫颈锥切病理证实,并在术前行RE及TRU检查,按FIGO分期标准分为0~Ⅳ期。其中23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分别取双侧宫旁组织46  相似文献   

13.
腹膜外子宫颈锥切式宫切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宫颈癌重灾区,每年新增浸润癌患者约13万,占全世界总病例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宫颈细胞学筛查及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高危型检测的普及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使得许多潜在的宫颈癌患者在癌前病变或镜下早浸的阶段就被发现并得到治疗。由于这些患者往往年轻并有生育要求,宫颈锥切这一古老术式又得到了新的广泛重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子宫颈癌宫旁淋巴结的识别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宫旁淋巴结(PLN)存在与否及其分布、转移规律,进而评估以生物染料法(亚甲蓝染色)结合标本的局部解剖识别 PLN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的早期子宫颈癌(临床分期Ⅰb~Ⅱa期)患者60例,术前在肿瘤周围的宫颈组织内注射1%亚甲蓝4 ml,术中检查有蓝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LN)。术后立刻对切除的子宫标本进行局部解剖,从宫旁软组织中分离出 PLN 送病理检查。结果 60例患者中,38例(63%)患者存在 PLN,共检出 PLN 95枚,PLN 的平均直径为(0.46±0.24)cm。其中,57枚(60%)PLN 位于阔韧带内,沿子宫动脉走向分布;另38枚(40%)分布于主韧带、骶韧带及膀胱宫颈韧带内。95枚 PLN 中,69枚(73%)因被亚甲蓝染色而易于识别,并被认定为宫旁组织内的 SLN。60例患者中,12例(20%)患者共17枚 PLN 有转移,其中2例(3%)PLN 是惟一的转移部位。对于78枚无转移的 PLN 中的36枚进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发现,3枚有微小转移灶。结论 PLN 存在于大部分宫颈癌患者的宫旁组织内,且为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但极易被忽视。采用生物染料法结合细致的局部解剖可识别 PLN。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与常规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治疗宫颈癌的标准术式,但宫颈癌患者生存率在近数十年中仍未得到显著提高,局部复发是目前影响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的原因,有证据表明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情况就能改善生存率,扩大性子宫旁组织切除术(laterally extended parametrectomy,LEP)可更大范围切除盆腔侧壁淋巴组织,是临床上扩大性子宫切除治疗宫颈癌的一种有效术式。现综述LEP在宫颈癌治疗应用中的理论、疗效、争议、展望,以期为宫颈癌治疗提供另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相关宫旁韧带内淋巴定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中淋巴的含量及分布。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3家医院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术后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新鲜标本各22条、29条、28条,将标本分为近、中及远3段;主韧带标记浅、深两层,骶子宫韧带分别标记浅、深两层及内、外侧面。对所有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D2-40染色进行定性分析后,采用Impro图像分析软件和生物体视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定性研究:各韧带均可见特异标记淋巴的抗体D2-40染色阳性,HE染色进一步显示了散在分布的淋巴管、粗细不等的各级淋巴管分支,偶见淋巴结。定量研究:主韧带、阴道旁组织中淋巴呈散在分布;骶子宫韧带中淋巴相对集中分布于骶子宫韧带内侧面(P<0.01),且近子宫段最多(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内淋巴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分布特点对指导术中对宫旁组织的正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阴道镜活检与宫颈锥切联合应用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以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共计78例,将这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宫颈锥切术后与术前检查结果相同的共计有44例,所占比例为56.4%,总漏诊率为43.6%。因此,阴道镜活检与宫颈锥切联合诊断对于宫颈癌的检出率较高,与仅仅进行阴道活检相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镜活检与宫颈锥切联合应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小漏诊率,为宫颈癌患者争取治疗时间,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宫颈微小浸润癌(浸润深度<3mm)的传统治疗方法为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或改良式子宫切除术,清扫或不清扫淋巴结。但对于有强烈生育要求者,常行单纯宫颈锥形术保守治疗,术后严密随访。本文报道了12例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行单纯宫颈锥切术后长期随访的结果。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基质浸润深度<3mm,无脉管浸润,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性宫旁切除术加阴道上段切除术治疗子宫全切术后宫颈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例子宫全切术后意外发现的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次)广泛性宫旁切除术+阴道上段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清扫术(其中1例为外院会诊手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48.4岁。1例宫颈微偏腺癌,1例宫颈腺鳞癌,1例宫颈腺癌,2例宫颈鳞癌。临床分期ⅠA2期2例,ⅠB1期3例。5例患者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6d,手术时间平均16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0mL。术中无一例输血,未发生手术损伤。无一例发生术后病率。术后拔除尿管时间平均为术后15.2d,残余尿量平均14.8mL,无一例发生尿潴留。5例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提示阴道壁及宫旁组织、双侧卵巢未见癌侵犯,但1例宫颈腺癌患者双侧盆腔淋巴结见33枚有癌转移,术后1周开始给予化疗,目前正在放疗随访中。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发生复发、远处转移及远期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广泛性宫旁切除术加阴道上段切除术治疗子宫全切术后意外发现的宫颈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