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腿上端软组织三维CT参数在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因跌倒行髋部CT检查的老年女性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人工测量骨折健侧及未骨折组右侧大腿上部肌肉体积(VMT)、肌间脂肪体积(VIMAT)、皮下脂肪体积(VSAT)以及T20(小转子上方20 mm处)股骨颈长径皮质比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CT参数的差异。结果:30例低能量髋部骨折患者与34例未骨折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无统计学差异。骨折组T20长径皮质比率及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均明显小于未骨折组(11.59%±1.42 vs 14.31%±2.55,P<0.001;299.80±42.32 mm3 vs 323.79±39.82mm3,P=0.023)。结论:除股骨颈骨皮质厚度,CT测量的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可作为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4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层螺旋 CT 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 EAT 体积。(1)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和类型,分别进行斑块组与非斑块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心外膜脂肪体积的比较。(2)按照不同性别分组,比较斑块组与非斑块组 EAT体积的差异。(3)依据年龄不同分组,比较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在不同年龄段 EAT 体积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有斑块63例,其中钙化斑块15例,非钙化斑块20例,混合斑块28例;无斑块78例。斑块组 EAT 体积大于非斑块组,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不同性质斑块之间 EAT 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T 体积在斑块组和非斑块组均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后,各年龄组内 EAT 体积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但只有在65岁后,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EAT 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65岁后表现的更加明显。相关性不受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摘要目的应用大样本、非选择性、行CT肺血管成像(CTPA)检查的人群来评估脂肪组织测量和气管后壁前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4个月间隔内行CTPA检查病  相似文献   

5.
随着CT 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绘制了很多图谱来满足对相应的解剖学知识的需要,但在一系列未脱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体部骨折的三维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骨骨折固定方法有多种,如单颌固定、颌间固定、骨间固定等。目前临床广泛采用且效果可靠的方法是切开复位坚固的内固定技术[1]。以往介绍的方法主要是在下颌骨外侧面行两块微型钢板平行固定,固定的力量有时不足以对抗咀嚼的压力,造成骨折端下沉及旋转移位,影响骨折的固定、愈合及正常咬合的恢复。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通过固定下颌骨下缘,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下颌骨体部骨折的三维固定。现将我科收治110例下颌骨骨折的三维固定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作者提出了一种使用1.5T MR 测量人体脂肪组织(AT)的方法,并与 CT 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受检者为7例健康男性自愿者。测量层面为下肋缘至髂嵴之间中点处腹部横断层面。MR 成象使用反转恢复序列,56cm 体线圈,TI300ms,TR820ms,TE20ms,256×256矩阵,12mm 层厚。CT 扫描  相似文献   

8.
颌骨骨折的常规X线、CT和三维CT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常规X线,CT和三维CT对显示颌骨骨折 缺点和互补点。材料与方法,对61例不同类型的上、下颌骨骨折常规X线、CT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论3种影像学检查对凳骨骨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三者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对颌骨骨折显示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作者分析了4例急性颈椎损伤的三维CT(3DCT)检查,阐述了轴位CT获取的信息经数字积分法构成之立体影象明显优于思维整合法和多层CT成象(MPCT)。该检查的扫描方式和时间与常法相同,但机架不活动。扫描收集信息输入独立的控制台进一步处理。由计算机程序处理产生立体的浮雕图象,并围绕轴心以各种投射角度显示,还  相似文献   

10.
作者复习了100例(200对血管)的盆腔腹股沟部位的 CT,以评价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变异。78%的血管对股动脉位于股静脉前,而股静脉从不前于股动脉。65%的血管对股动脉部分重叠于股静脉上,重叠程度大于25%的血管对占8%。11对血管对(5.5%)为股动脉分歧高位(位于股骨头中线水平),股浅动脉明显重叠于股静脉之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量CT评估的肌肉减少症和脂肪组织含量与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接受TACE联合PD-1单抗治疗的HCC患者77例。所有患者在首次联合治疗前1个月内接受定量CT扫描,并测量L3椎体水平骨骼肌横截面积、总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和内脏脂肪面积,计算骨骼肌指数(SMI)、总脂肪指数(TATI)、皮下脂肪指数(SATI)和内脏脂肪指数(VATI)。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TATI、SATI和VATI最佳截断点。通过SMI评估肌肉减少症。结果:ROC曲线显示TATI、SATI和VATI的截断点分别为61.75 cm2/m2、30.52 cm2/m2和61.52 cm2/m2。男性的SMI平均值为(48.03±7.34) cm2/m2,女性的SMI为(40.96±4....  相似文献   

12.
骶骨骨折的常规X线和三维CT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6例骶骨骨折患者的X线、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确诊27例(58.7%,27/46),漏诊19例(41.3%,19/46),CT三维成像明确诊断44例(95.7%,44/46),漏诊2例(4.3%,2/46)。对确诊的骶骨骨折进行Denis分类,X线平片正确分型20例(74.1%,20/27),CT三维成像正确分型44例(100%,44/44),X线平片与CT三维成像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6例骶骨骨折患者,34例行保守治疗,12例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与CT扫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对骶骨骨折的诊断、分类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部肌上皮癌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我院发现的8例鼻咽部肌上皮癌的临床、CT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肿块原发于鼻咽部;2例位于软硬腭并侵犯一侧鼻咽部。1例位于软腭与咽侧壁交界处;1例位于软腭向上和向下鼻咽部和口咽部;2例位于一侧扁桃体和咽侧壁并侵犯一侧鼻咽部。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其鼻咽腔面呈浅分叶状改变。6例平扫与邻近肌肉组织呈等密度,1例增强病变中心可见较低密度区;1例增强扫描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密度差别。侵犯鼻咽部的肿块均呈浸润性生长累及上下范围较大,最上达咽顶壁,最下达口咽部,前达上颌窦侧壁和鼻腔。1例上颌窦外侧壁骨质破坏、缺损;1例侵及邻近翼内板致骨质破坏、缺损。2例原发于鼻咽部者致一侧咽旁间隙变窄外移、腭帆提肌受侵犯。结论:CT检查的价值主要在于帮助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发展方向、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良恶性、有无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等,对肿瘤的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肉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女414例,中位年龄60.5岁,男271例,中位年龄58.0岁,使用定量CT(QCT)软件在L3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竖脊肌密度,在L5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腰大肌密度。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析肌肉密度变化趋势,并计算肌肉密度的年平均下降率。以骨密度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单一自变量和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男、女竖脊肌密度分别从60~70岁组、40~50岁组开始有显著下降,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5%、0.9%。男、女腰大肌密度下降速度较竖脊肌慢,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3%、0.4%。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之后,与单独使用年龄作为自变量相比,男、女性回归方程校正决定系数分别由0.27、0.53升高至0.33、0.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肉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肌肉密度对于骨密度有除年龄以外的正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体部CT和磁共振学会于2016年末陆续推出了双能量CT系列白皮书,这是该学会首次推出的关于双能量CT专家共识之系列白皮书。本文主要介绍该白皮书系列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双能量CT的基本技术原理和术语,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双能量CT的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分析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5年2月在深圳福田医院诊治的老年妇女髋部骨折患者72例作为骨折组,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72例健康老年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骨质疏松情况的判断与相关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对照组沃氏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76±0.12)g/cm2和(0.83±0.46)g/cm2,骨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134,P=0.000)。骨折组的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值比对照组低,骨钙素值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的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髋部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情况、骨钙素含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344,r=0.225,P0.05),而与骨密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性(r=-0.246,r=-0.341,P0.05)。结论老年妇女髋部骨折多伴随有骨密度下降与骨质疏松情况,同时骨代谢生化指标表达紊乱,髋部骨密度可作为预测和评价老年妇女髋部骨折的主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正>摘要目的虽然肥胖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RC)的一项预后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单纯的体质量指数(BMI)相比,特定的腹部脂肪分布更有意义。作为Colo Care研究的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CT在诊断手腕部的足跗部等复杂部位骨折的作用,方法:用CT对13例腕部,7例足部同时进行双侧横断位或冠状位扫描并分析。结果:20例中,CT所见与X线平片完全相符者5例;部分相符者8例,完全不相符者7例。结论:CT在腕部、足跗部等复杂部位骨折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有临床症状而X线平片阴性者有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使用Picker Synerview 1200SXCT机,3.5sec,130kVp,110mA,40cm 观察野,对两具男尸分别进行以脐为中心的11次和10次扫描,间距1.0cm。使用象素法分别用-190~-30、-140~-40、-250~-50HU 三种衰减范围测量腹部皮下、腹内(腹腔内和腹膜后)脂肪组织(AT)面积。经处理后的尸体制成与CT 层面相应的断层标本,肉眼观察并使用计算机求出相应断层标本表面各脂库的面积。对两方法的结果进行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