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 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手术组为观察组,硬通道微创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手术后2个月和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巴氏指数(BI)、病死率。结果软通道组继发颅内感染较硬通道组少,且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较硬通道组手术时间长。2组治疗后2~6个月的GOS、BI、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均确切,虽较硬通道微创手术更费时,但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硬通道、软通道技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三种微创术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入选7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硬通道组、软通道组和小骨窗开颅组,每组25例.硬通道组实施颅内血肿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术,软通道组行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术,小骨窗开颅组以显微镜下血肿清除.观察治疗后3组患者血肿清除量,入出院时临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治疗后6个月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定预后的情况.结果 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组的血肿清除量、入出院时临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及治疗后6个月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定预后的情况比硬通道、软通道技术组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比硬通道、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 2组,各39例。软通道组应用硅胶软管,硬通道组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分别进行血肿清除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硬通道组与和软通道组,在治疗5d后血肿量分别为(11±2)mL、(12±2)mL,总有效率分别为92.3%与89.7%。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且2组间疗效相近。结论采用硬通道与软通道微创介入术都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组方法疗效相似,软通道微创介入术的灵活性较强,引流管材质柔软,能够减少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硬通道与软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病人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观察组实施颅内血肿硬通道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组行软通道微创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中观察患者血肿清除情况,治疗3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临床效果均显著。但2组间疗效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通道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与软通道微创定向引流术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2组方法疗效相近,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软通道及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78例首次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进行了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患者或接受软通道或硬通道微创手术,每组各39例。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与死亡率。结果两组在90 d颅内积气的发生率(0.00% vs 0.00%,P=1.00)、再发出血的发生率(5.13%vs 7.69%,P=0.664)、继发颅内血肿的发生率(2.56% vs 5.13%,P=0.556)、颅内感染的发生率(0.00% vs 0.00%,P=1.00)、脑脊液漏的发生率(2.56% vs 2.56%,P=1.000)、死亡率(2.56% vs 2.56%,P=1.000)及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P=0.993)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均疗效确切,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3—2017-03在永城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2组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其中60例患者行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软通道组),56例行立体定向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硬通道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肿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均随访6个月,统计生存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经统计分析,术前2组患者血肿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比无差异;术后2组患者血肿量均显著下降,ADL评分显著升高,软通道组各时间节点的血肿量、ADL评分均高于硬通道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通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67%,硬通道组为10.71%;软通道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生存率86.67%,硬通道组生存率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软通道/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预后情况较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河北邯郸解放军第285医院进行诊治的98例HICH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抽签结果随机分为软通道组、硬通道组各49例,两组的其余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预后及生存质量(QOL)。结果软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的长于硬通道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组的硬膜下血肿发生率2.04%显著地低于硬通道组的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软通道组患者的愈显率(痊愈+显效)73.47%显著的高于硬通道组的5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组的总有效率97.96%高于硬通道组的95.9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软通道组患者的BI指数、QOL评分均显著地高于同期硬通道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CH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较硬通道手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取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6.7±15.6)mL、(22.5±7.9)min、(21.9±7.6)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9.9±22.1)mL、(235.7±27.4)min、(27.8±8.5)d(均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9例(37.5%),死亡1例(4.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例(54.2%)、3例(12.5%)。结论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较佳,患者预后好,不良反应及病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龄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对17例高龄小脑出血患者行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7例,4分(轻度残疾)5例,3分(重度残疾)3例,2分(植物状态)1例。结论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出血微创且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适合高龄小脑出血的救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63例第1天血肿减少50%,7例第3天血肿清除率80%,76例第5天血肿减少率90%,其中2例复发出血中转开颅,本组轻残(GOS 4~5分)41例,中残(GOS 3分)29例,重残(GOS 2分)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方式,微创且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神经创伤性疾病急诊手术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福建省神经医学中心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急诊神经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神经导航辅助为导航组,常规手术为徒手组。比较2组病例的临床基本资料、神经急症类别、影像学特点、GCS评分、入住ICU及总住院时长以及GOS评分情况。 结果68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19~71岁;导航组16例,徒手组52例。导航组病例的手术时长与平均ICU入住时长相比徒手组短,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病例术前GCS评分(9.2±4.6)略高于徒手组(7.7±3.2),并且2组间术后24 h 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4.1 vs. 7.3±3.5,P=0.046)。2组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的病例,导航组穿刺精度优秀率为83.3%,徒手组为64.3%。 结论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创伤性疾病手术救治,对于提高颅内病灶定位及穿刺的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可能具有帮助,特别是对于狭小脑室穿刺及脑深部血肿的病例。尚需更多的针对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2.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间窗钻孔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01~2009-01行钻孔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9例,超早期组32例,延期组27例进行近期(出院时)GOS评分;6个月后ADL分级评定。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2组病例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预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早期组病例近期、远期病残率明显低于延期组。结论临床观察和随访表明,对于Ⅰ、Ⅱ、Ⅲ级和部分Ⅳ级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60ml)患者,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能保护脑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神经影像学、微导管技术、超声技术、激光技术和各种光学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医师仅通过微小的神经系统损伤即可治疗某些神经外科疾病。于是在20世纪末叶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即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肿微创术后高压氧治疗时机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时机和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42例术后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10 d 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与非高压氧治疗3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恢复至ADL I级17例(41%),ADL Ⅱ级11例(26%),ADLⅢ级14例(34%)。对照组ADL I级12例(32%);ADL Ⅱ级8例(21%);ADL Ⅲ级13例(34%);ADL Ⅳ级3例(8%);ADL V级2例(5%)。结论脑出血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可取得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微创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的7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组和立体定向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结果立体定向组患者手术时间(48.53±10.96)min,较常规开颅组(73.86±20.83)min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26.75±9.36)ml较常规开颅组(147.39±30.42)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微创术用于颅内血肿并发脑疝开颅术前的急救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可以迅速排除液态血肿,降低颅内压,缓解颅内高压危象。2002年11月-2003年11月我们将其运用于外伤性颅内血肿并发脑疝患开颅术前的急救,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磁神经导航技术在脑膜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电磁导航辅助下手术治疗的37例脑膜瘤病例。凸面或窦镰旁脑膜瘤直径≤2.5 cm者13例,导航下标记肿瘤在体表的投影,采用直形切口,骨瓣直径4-5cm。凸面或窦镰旁脑膜瘤直径2.5 cm或/及较长硬膜尾征者21例,采用马蹄型切口,骨瓣直径5~8 cm。脑室内脑膜瘤3例,根据肿瘤与周边脑功能区的毗邻关系选择手术入路。结果37例患者图像注册到成功标记肿瘤用时9~22分钟,平均12±4.7分钟;图像注册误差0.62~2.0 mn,平均:1.44±0.4mm。simpson I级切除29例,8例窦镰旁脑膜瘤行slmpsonⅡ级切除。结论电磁神经导航引导下的脑膜瘤微创手术具有用时少、定位精确、切口小、创伤小、病变全切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背景: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灵活、运动精准、手眼协调等特点,是微创手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目的:分析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现状,探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方法:分别从体外手术机器人与体内手术机器人等方面,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力反馈、主从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结果与结论:综合国内外微创外科机器人的研究情况来看,微型体内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微型机器人的灵巧性设计、手术机器人的定位、运动规划与控制、操作力的实时测量与力反馈等关键技术。主从操控技术是手术机器人进行遥操作和微操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2,他引:3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本组进行微创手术364例,其中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77例,微骨孔入路123例,微骨孔入路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64例。350例开颅手术中颅内占位病变158例,其中脑膜瘤51例,胶质瘤45例,垂体腺瘤12例(经蝶入路5例),神经鞘瘤10例,颅咽管瘤6例,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转移瘤5例,其它24例;动脉瘤108例,动静脉畸形53例,海绵状血管瘤31例。脊髓手术14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血肿和神经功能损害分别为1例和22例,占6.0%,无手术死亡。结论:微创手术对脑和脊髓外科,尤其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红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2):10351-10354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解除患者髋部疼痛,纠正畸形和恢复功能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已广泛开展。40多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代表了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未来发展方向,成功应用这种技术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足够完善的手术训练和熟练地应用器械。由于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切口美容好、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而颇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重视。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微创髋关节置换,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适应证如何?其手术入路多种多样,应如何选择手术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有哪些常见并发症?应如何防治?文章总结了中国关于微创髋关节置换的相关研究,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