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后处理软件诊断171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结果:发现颅内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9例,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136例,颈动脉体瘤1例。结论:SCTA可以作为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16排螺旋CT头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脑梗死的诊治效果。方法以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我院收治的脑梗死102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均使用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检查,观察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同时使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和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脑梗死患者的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图像特点。结果 CTA检出脑梗死84例;CTA共65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狭窄,超声检出38例,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在脑梗死诊治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磊 《江西医药》2007,42(4):345-34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0月36例怀疑颈部血管有异常改变的,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建.结果 除1例左颈总动脉起源异常未显示外,其余35例各支血管均清晰显示,颈总动脉狭窄5支,颈内、外动脉狭窄8支,椎动脉狭窄及异常22支,血管钙化14支.结论 16层螺旋CT对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自近两年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曲面重建、多层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内窥视镜等多种方式重建及观察血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造影对照。结果56例患者血管病变检出率为94.6%。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能够对解剖细节、主动脉夹层等进行全面显示,在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案的确立及术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魏小宾  刘保良 《河北医药》2012,34(17):2598-2600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血管病变中的临床诊断运用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脑血管病变的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SCTA进行诊断,并对阳性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或者手术确诊.结果 共有73例为动脉瘤患者,其动脉瘤部位及瘤体大小情况,采用DSA以及手术证实,动脉瘤94个,其中单个动脉瘤52例,2个动脉瘤21例;动脉闭塞4例以及动脉畸形4例;2例脑血管狭窄的患者,共检出血管121条,采用DSA检查,满足DSA诊断的113条,SCTA检查中脑血管狭窄23例,对其采用DSA诊断,SCTA误诊2例,漏诊3例.结论 对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SCTA进行检查,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7~2010年间行SCTA检查并经我院血管造影(DSA)确诊的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42例患者中脑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7例,动脉狭窄11例,无异常6例.SCTA可清楚显示脑动脉及其分支的走形,同时可以对脑血管病变进行多方位观察,对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多排螺旋CT具有安全、准确性高等特点,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收集60例临床疑有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行SCTA检查资料并进行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四种方法进行血管影像重建。结果60例患者中SCTA显示肾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有25例,其中单侧肾动脉狭窄有20例,双侧狭窄有5例。结论SCTA能对肾动脉清楚显示,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基本可以替代有创性的DSA检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部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结果正常9例,异常21例,共观察颈动脉60支,椎动脉60支,其中正常血管71支,狭窄血管41支,变异血管8支。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变异、狭窄能迅速、准确诊断。结论16层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临床怀疑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足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糖尿病足病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查手段。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病患者67例,对其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学诊断进行比较,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率。结果所有血管重建图像均显示良好,其中确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动脉狭窄18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1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小腿血管瘤9例,总准确率为95.52%。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足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图像清晰、准确率高,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排西门子Emotion16CT机,进行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扫描诊断。结果本研究组40疑似PE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检测出27例,经临床诊断,最终确诊PE 29例,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漏诊2例,为6.8%,误诊0例,正确率为93.10%。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有效进行肺动脉栓塞诊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膜瘤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33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后处理,观察瘤体影像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16例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9例为额颞叶、8例为顶叶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征象包括:血管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 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2.
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护理。方法对45例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图像。总结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和体会。结果除2例患者因呼吸影响重做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的检查效果,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精心的护理操作配合和扫描前的准备工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将于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来本院并且确诊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共62例,全部患者在进行64排螺旋CT诊断的1个月内均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观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符合率等指标。结果在检查的679支血管中,64排螺旋CT诊断发现232支存在狭窄血管以及闭塞血管的情况,中度以上的有217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发现有227支存在狭窄血管以及闭塞血管的情况,中度以上有209支,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92.63%,阴性预测率为96%,符合率为98.08%,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与"金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方法一样效果良好,并且64排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方法方便、快捷、无创,具有很强的应用和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对比,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等的影像表现,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敏感性94.5%、特异性98.8%、准确率97.9%。结论 16层螺旋CT在观察和测量下肢血管狭窄、闭塞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CAG)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09年2月高度疑似冠心病患者8例,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后1周行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16排螺旋CT对8例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16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结论: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共23例患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用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CTA)进行扫描,并通过技术处理,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对疑似病变部位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优于以往的检测仪器,成像更清晰迅速准确.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更精确的检查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陶冉  崔进国  王晓琪 《华北国防医药》2011,23(3):56-57,F000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  相似文献   

18.
头部CT血管造影是指在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用64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容积扫描,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的后处理技术重建扫描区血管结构,显示病变的方法。目前这种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头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它不但免除了患者行DSA检查的危险,而且降低了检查费。总结头部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的护理体会,认为正确的护理配合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88例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发现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78例,颅内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3例,颈动脉体瘤1例。结论头颈部CTA快速、无创、三维图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0例采用64排螺旋CT检出的腹主动瘤患者有关资料,利用AW4.3工作站进行VR、MPR、MIP重建,获得二维或三维图像。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瘤体、内部结构、血管壁钙化及附壁血栓可清晰显示,并可清楚了解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10例患者中有2例真性腹主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伴有附壁血栓7例,均有动脉壁钙化。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快速、无创、安全有效地对腹主动脉瘤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