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ELISA检测中全自动加样引起拖带污染现象的原因及采取的对应措施。方法分别使用初检试剂检测初检标本,复检试剂检测复检标本,根据检测试剂说明书的要求,在STAR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控制微机上编辑初检、复检2个加样程序。2008年以前使用永久性钢针,加样过程中加样探针需冲洗后反复使用;2009年以后全部使用一次性加样探针,设定程序也相应取消了洗涤环节。当结果判读时发现ELISA微板上从A排至H排连续出现2孔或2孔以上阳性结果时,即怀疑是由拖带污染引起的假阳性。首先进行同一检测项目初、复检结果比对,然后重新取1份血袋导管标本,连同初、复检标本,分别用2种试剂进行3孔复试,从而判断是否为强阳性引起的拖带污染现象。结果以HIV检测为例,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的6142份血液标本检测中共出现2例拖带污染现象,而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共68073份血液标本检测中未发现1例拖带污染现象。结论使用一次性加样探针可有效避免拖带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根据不同厂家试剂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加样参数;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管理以及对血液标本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等综合整治措施,可更好地发挥全自动检测设备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血液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倍比稀释,确定区别anti-HCV强阳性标本和普通阳性标本(不发生阳性拖带)的临界滴度范围。方法用HAMILTON Microlab AT Plus 2全自动加样器对经倍比稀释的anti-HCV强阳性标本和普通阳性标本(不发生阳性拖带)加样,进行ELISA检测,通过对引起阳性拖带现象的强阳性标本临界滴度和不引起阳性拖带的普通阳性标本临界滴度的比较,找到能区别两者的临界滴度范围。结果区别anti-HCV强阳性标本和普通阳性标本(不发生阳性拖带)的临界滴度范围为1:2048~1:4096。结论能够区别anti-HCV强阳性标本和普通阳性标本(不发生阳性拖带)的临界滴度是存在的,并可通过将疑似阳性拖带的标本按照临界滴度倍比稀释后所得结果来快速判断是否是阳性拖带,这在血液检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采供血机构配置的全自动加样仪器所使用的加样针大部分为永久性钢针,其洗针残留液体导致试剂和样本稀释、以及加样导致的拖带污染问题等隐患和缺点,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本站于2007年9月将STAR全自动加样仪配置成一次性加样针(Tip头)对血液进行检测,同时与永久性钢针加样和手工加样两种加样模式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检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拖带阳性的解决办法。方法收集常规筛查中的HIV抗体强阳性标本4份,分别在不使用外部清洗液和使用外部清洗液的情况下.用TECAN150型4针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做阳性拖带模拟试验,观察增加外部清洗液在消除加样针拖带阳性中的作用及其对酶免试验的影响。结果拖带模拟试验中,以CDS—C清洗液作为系统清洗液时,在不使用外部清洗液的情况下,HIV抗体强阳性标本4例都出现了阳性拖带现象。以CLEANER2000清洗液作为外部清洗液的情况下,HIV抗体均无阳性拖带孔出现,并且在使用CLEANER2000清洗液作为外部清洗液的情况下与无外部清洗液比较.HIV的质控品和对照品的实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EANER2000清洗液作为外部冲洗液能够避免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加样中HIV拖带阳性现象的发生,并且对酶免试验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尹作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386-1386
血站标本的全自动加样和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目前,血站都使用全自动加样机进行血液标本加样,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避免了手工加样的  相似文献   

6.
ABO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 ,是检验工作的重要步骤。在对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复检时 ,反定型一般采用试管法和平板法 ,操作繁琐 ,工作效率低 ,易发生人为误差。本文应用微板法进行ABO血型反定型试验 ,利用全自动加样器处理标本 ,操作简便 ,准确性高 ,适合于大规模的血型鉴定。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本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 5 70 0份 (EDTANa2抗凝 ) ;采用 96孔硬质U型板 (丹麦 ) ,MicrolabATplus自动加样器 (瑞士HAMILTON) ;TS温控振荡孵育器、HTⅢ扫描酶标仪 (奥地利Anthos公司 )…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们对安全输血问题的日益重视,采供血机构的质量保证工作已成为其关注焦点,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使血液的质量保证已不局限于对其最终的检查,而依赖于对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以控制。自动化设备如全自动加样仪解决了大量标本加样和数据传输的问题,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与其他检测设备连接,最终与局域网联网,使操作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等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结论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真确性,我们应严格控制标本采集过程,减少采集过程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分析门诊检验标本采集不当导致结果误差的原因,以提高门诊检验标本的准确率。方法我院2010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间,门诊共检验血液标本2700份,对引起误差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与全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2700份血液标本采集中,共出现结果误差62份,导致血液标本采集结果误差的原因如下:患者自身因素;标本采集因素;标本送检因素;标本检验因素等。结论在门诊检验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并加强送检、检验等工作,以保障医院门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因素,积极探讨相关预防措施,从而确保血站血液检验标本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 选取我站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出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63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基于引起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积极探讨减少误差的相关预防性措施,最大程度确保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与准确性.结果 引起63例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包括标本采集因素5例(7.94%),标本送检因素8例(12.70%),标本检验因素10例(15.87%),患者自身因素40例(63.49%).结论 在血站血液标本检验中,引起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较多,如患者因素、标本采集、送检及检验因素,血站应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严格执行血液检验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送检、检验等环节,以此提高血站血液检验准确率,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住院病人酵母样真菌的带菌情况和感染特点,预防和控制由真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对我院1995年6月~1997年4月间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发现113例感染酵母样真菌,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取自我院1995年6月~1997年4月间住院病人的痰、咽拭子、中段尿、血液、脑脊液和各类插管等标本。  相似文献   

12.
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吐板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出现吐板现象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按设定程序在全自动加样系统加样后,将微板移至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温育、洗板、显色、结果判读。结果8个月时间,FAME共出现9次吐板现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标本抗凝、试剂槽内加入足量试剂并避免气泡产生、试验前将试剂槽条形码及微板板底擦干、对FAME进行维护保养等环节,可减少吐板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找出一种最佳采血方法,对溶血现象进行预防处理,降低溶血发生率。方法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选取我科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实验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实验组患者采用真空采血,对两组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中有5个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占8.3%;对照组中有13个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占21.7%;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真空静脉采血方法抽取血液标本,其溶血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以显著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同时,针对溶血现象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便降低溶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加样方式对抗-HCV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加样时混合与未混合两种方式对抗-HCV阴性标本及0.5NCU/ml的弱阳性质控品进行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不同加样方式对阴性检测结果无影响,而对弱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差异显著。结论采用加样混合方式检测抗-HCV更有利于弱阳性标本的检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和防范,减少错误的发生,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方法参考了近几年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总结进行归纳。结果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收集与运送等,是检验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血液标本的采集极大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生化检验结果的误差导致医疗纠纷常常出现,熟练的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规范的护理操作,以预防和减少检验结果的误差,从而降低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真空采血管的出现是对传统采血方式的一次重大改进。由于是在全封闭系统下完成采血程序,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并且因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一针多管,便于标本的保存和转运等优点被广泛的用于临床血液标本的采集。我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影响到标本质量的现象,如全血标本发生凝固、血清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和淤血等,直接影响了各项检验结果。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我们寻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血液检验科存在误差的96份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剖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血液检验标本主要在患者自身状态、标本采集、标本检测、标本送检等过程中产生误差,针对上述原因依次提出了在采集前、采集中、送检过程中、检验过程中进行误差预防的策略。结论血液的准确检测对于临床诊治意义重大,血液检测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多方面,重视血液检测的各个环节,规范各种操作,才能有效降低血液检测的误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样时差对ELISA一步法试剂检测抗-HBc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抗-HBc阴性的标本分为A、B、D3组,选择抗-HBc阳性的标本设为C组。A组标本加入后放置室温不同时间再加入酶标试剂;B组标本加入后放置37℃水浴不同时间再加入酶标试剂;C组先加酶标试剂37℃水浴放置不同时间再加入标本;D组先将标本与酶标试剂混匀后加入放置室温不同时间。结果:A、B组加样方式对抗-HBc检测结果影响明显,且加标本与加酶标试剂的间隔时间越长,反应温度越高,标本的假阳性越多;C组加样方式对抗-HBc检测结果影响明显,且加酶标试剂与加标本的间隔时间越长,标本的假阴性越多;D组加样方式对抗-HBc检测结果无影响。结论:A、B、C3组实验的加样时差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可对ELISA一步法检测试剂的结果产生影响,出现抗-HBc假阳性、假阴性增多;D组加样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抗-HBc假阳性和假阴性,保证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全自动加样仪仪器的比对、性能确认的可靠、简易方法。方法利用酶标仪比色方法对全自动加样仪进行仪器的比对、性能确认,以期对全自动加样仪状态进行定期或时时监控,以避免加样过程的漏加而引起非试剂因素的漏检。结果不同的全自动加样仪不同加样量的吸光度均值经过调液体曲线校正后,加样仪1与加样仪2加样结果较为接近。结论避免酶联检测中因仪器因素所引发的漏检,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非预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标本采集过程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5日至2017年4月6日期间于本院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100例,分析采血部分、送检时间以及血液标本溶血状况是否为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在血标本采集过程中,不同采血部位、血液标本溶血状况以及不同的送检时间所得出的检验结果均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的采血部位、送检时间以及血液标本是否存在溶血情况均会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不利于临床对疾病的判断,在临床中应严格遵照标准进行血液采集操作,使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