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后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者40例,随机进入尿激酶10万组、25万组,使用微量泵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结果尿激酶25万组,20例置管患者使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溶栓,平均1.45次成功,尿激酶10万组20例置管患者使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溶栓,平均2.05次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尿激酶泵入剂量为25万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者成功率高,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后用尿激酶导管内微泵注射溶栓的效果。方法 56例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为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4mL各取2mL分别进行单针双腔管两头封管。26例治疗组为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20mL各取10mL分别从单针双腔管两头微泵注入,30分钟推注完毕,通过每次透析的血流量和上机前抽吸导管通畅例次,比较它们的溶栓疗效。结果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后导管内微泵缓慢推注尿激酶溶栓与尿激酶封管溶栓比较,透析的血流量和导管的通畅率明显增高。结论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后导管内微泵缓慢注射尿激酶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青春  蒋琼  陈秀君 《江西医药》2008,43(9):994-995
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已广泛应用在血液透析治疗中,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血流不畅、导管感染、拔脱等问题.导管血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是管腔内血栓形成,国内外多采用尿激酶封管治疗[1].  相似文献   

4.
目的尿激酶联合阿米卡星封管预防血液透析导管感染应用研究。方法选择我院透析中心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置入半永久导管的尿毒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封管,观察组采用尿激酶加阿米卡星联合封管。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透析血流量和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尿激酶和阿米卡星封管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血液透析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与尿激酶混合液在血液透析双腔导管封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68例接受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庆大霉素和尿激酶混合液对血液透析双腔导管进行封管,对照组使用普通肝素进行封管。观察记录两组导管堵塞次数、通畅度和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感染率和堵塞次数比对照组明显要低,研究组导管通畅度比对照组要高。结论庆大霉素与尿激酶混合液在血液透析双腔导管封管中的作用明显,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深静脉单针双腔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经验。结果60例患者行血液透析时间7~180 d,平均透析时间(50.5±11.5)d。透析时血流量150~250 ml/min,平均血流量(200±45)ml/min。导管使用时间3~92 d,平均使用时间(36.2±6.1)d。在本组60例患者中,误穿动脉1例(1.67%),经处理及时,未发生不良后果。5例(8.33%)导管血栓形成,经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流量达250 ml/min,溶栓后采取纯肝素钠封管。导管皮肤出口处出现渗血4例,均发生于置管术后24 h内;将导管出口处皮肤缝合1针,压迫冷敷导管出口处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渗血停止。3例出现导管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2周,其中1例无效拔管。1例出现导管脱落,导管留置时间>4周。结论深静脉置管保证了静脉通路,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护理人员应掌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原则,使深静脉置管充分发挥其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7.
金茹  黄蔷薇  黄素清 《海峡药学》2012,24(7):182-183
目的 探讨定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长期留置导管透析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并使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普通肝素钠封管,试验组每月尿激酶联合肝素钠封管处理l~2次,其他时间封管同常规组.结果 试验组透析血流量、Kt/V、SRI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尿激酶封管安全,有效,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徐正泉 《抗感染药学》2019,16(8):1360-1362
目的:探究肝素钠与尿激酶联用封管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导管性感染及对其通畅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间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66例资料,按照封管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肝素钠封管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联用封管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封管后静脉导管的通畅性(血流量、静脉压、肝素钠清除指数)和感染的发生率差异。结果:封管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肝素钠与尿激酶联用封管可有效改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导管的通畅性,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正常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对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长期留置导管维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每次透析结束后以肝素钠溶液封管,试验组以尿激酶肝素混合液替代每周中间1次肝素钠(其他2次使用肝素钠)封管,2组均连续使用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和观察期内导管阻塞率、溶栓后再通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透析血流量、KT/V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导管阻塞率为1.38%低于对照组的1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用于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封管较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联合尿激酶封管在永久性置管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透析中心2010年1月~2013年2月经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予普通肝素封管,观察组每半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头孢噻肟钠联合尿激酶封管,其他时间封管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感染率、血流量、回路静脉压、上机前发生抽吸导管不畅事件的例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论头孢噻肟钠联合尿激酶封管能减少导管感染及导管功能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延长永久性导管使用寿命,提高透析充分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燕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32-133
目的:总结分析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退出的情况,以提高护理质量,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方法:对30例血液透析患者留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的情况及护理中的问题作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在规范血液净化操作规程及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等措施下,导管感染率由2.07例次/1000导管日下降到0.29例次/1000导管日;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27例次/1000导管日。本组病例没有因导管血栓形成而退出的患者。结论: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及执行严格的的血液透析中心管理制度,提高置管技术,加强导管护理,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并发症是延长长期留置管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维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除了应注意熟练掌握正确的穿刺与压迫方法、对导管定期肝素封管、避免透析脱水过度与低血压等多种措施外,遵医嘱正确使用某些溶栓药物也是重要的护理内容。在对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或导管外纤维鞘形成的治疗方面,多数研究采用尿激酶封管或经导管持续泵入法,取得肯定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方面,由于其血栓形成机制相对复杂,溶栓剂量与方法相对不统一,报道结果也不完全一致, 其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尿激酶对长期置管并发血栓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长期置管并发血栓的29例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30min、滴管、封管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6例效果明显,可以保持充足的血流量.结论: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后,能保持充足的血流量,达到透析效果,延长导管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长期带涤纶环双腔导管配合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应用于血液透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血透中心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经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50例实施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肝素液,观察组给予尿激酶肝素混合液,两组患者均连续应用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其血流量以及尿素清除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进行血液透析长期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封管能够显著改善导管功能,增强透析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导丝机械碎栓在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疏通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01~2014-06 51例PICC堵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微导丝机械疏通,加注50~100U/mL肝素盐水负压抽吸,对照组25例采用尿激酶融栓法,2组均反复多次(一般4~5次),直到疏通为止.结果:观察组26例完全疏通25例,部分疏通1例,疏通率100%,无1例栓塞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25例完全疏通16例,部分疏通3例,木疏通6例,疏通率76%.结论:应用微导丝机械碎栓加负压抽吸法可有效疏通PICC导管堵塞,保证导管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置管( CVC)作为危重症患者输液输血和全胃肠外营养的重要途径已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广泛应用[1]。导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毕竟对于静脉是异物,导管管壁不可避免的对深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害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2]。如何疏通堵塞的导管是护理中的核心技术之一[3]。我科2014年1~6月对2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后经使用尿激酶稀释液利用负压的原理,使其顺利畅通,避免了拔管,减轻了患者再次穿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观察两种不同的尿激酶应用方式在已发生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借助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在透析期间均有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发生。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次透析开始前,按导管长度将含2.5万U/mL的尿激酶分别从动静脉导管端口注入,溶栓30 min后测试导管通畅性,如不通畅,可重复1~2次再开始血液透析。观察组(31例)透析结束后,采用肝素+尿激酶(生理盐水2 mL+肝素12 500U+尿激酶10万U)按导管标记量封管;对照组(31例)透析结束后,采用常规肝素封管(生理盐水2 mL+肝素12 500 U)。观察两组患者的长期静脉置管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流量可达到(205.8±37.9)mL/min,高于对照组的(185.6±33.2)mL/min,观察组血液透析过程中静脉压、跨膜压、停止透析前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出现导管感染及发生出血的例数均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前尿激酶溶栓、透析后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的方式安全、有效,护理人员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不需住院治疗,再通的成功率高,较透析后单纯肝素封管提升了透析的血流量,缩短了管路再通的时间,避免了因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而导致的拔管,减少了患者的经济支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透析导管功能不良时尿激酶溶栓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将66例导管功能不良患者分为两组,A组先用尿激酶5万U注入动静脉导管内封管,30 min后接上透析管路进行透析,再从静脉壶微泵注入尿激酶5万U,维持3 h;B组在血液透析前从透析导管微泵注入尿激酶10万U维持3 h。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方法治疗透析导管功能不良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效果优于B组。结论 A组方法减少了非透析日暴露透析导管而致导管感染的机会,方便门诊患者。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是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血液透析能部分代替肾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纠正体内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血液透析是在内瘘未形成前可建立暂时性血管通路,我科主要以股静脉插管为主.血栓形成是其并发症之一.我科自2005年对16例股静脉置管血栓的病人应用尿激酶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靶向溶栓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18例患者于瘘管血栓形成的近心端微泵注射尿激酶25~40万u/小时,平均30万u,观察治疗前后血管波动、血管杂音以及不良反应、血压和肝肾功能.结果 在总共进行的21例次溶栓治疗中,总成功率83.4%(18/21),一次成功率为94.4%(17/18).溶栓成功主要于血栓形成时间和血压关系密切.结论 微泵靶向性注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